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国建 《师道》2002,(2):38-38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超音速时代之父”,也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导师。有一天,钱学森的一项科学研究终于成功了,他兴致勃勃地去向导师汇报。冯·卡门教授听后当时也没弄明白,他不耐烦地打断了钱学森的话:“不!这是不可能的。是你把它弄错了!”钱学森当时很苦  相似文献   

2.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难免,重要的能承认错误。麻省理工学院的“超音速时代之父———冯·卡门教授就是敢于认错的典型。有一天,钱学森的一项科学研究终于成功了他兴致勃勃地去向导师冯·卡门教授汇报,冯·门教授听后当时也没弄明白,他不耐烦地打断了钱学森的话:“不!这是不可能的,是你把它弄错了!”钱学森深深陷入了矛盾之中,自己的科研成果是正确的,而老师又是德高望重的学术权威,要不要和他据理力争呢?可他万万没想到,第二天天还没亮,门外便传来急促的敲门声。钱学森一看,来人正是冯·卡门教授。钱学森赶紧给恩师…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固然与他卓越的火箭、导弹、航天专业水平有关,他在音乐欣赏和乐器掌故上也领有造诣,这种听觉审美品位极大地促进了他的科学事业.他自己曾说:“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从钱学森的经历、性格和思想观点来看,“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内心困惑的真实表现。那种认为钱学森在提出“钱学森之问”时,他的胸中早有现成答案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先生晚年接受北京师大附中教师访问时说:“我对师大附中很有感情。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钱老所说的人生两个高潮,一个是为他奠定人生基础的中学,另一个是为他奠定专业基础的美国高校。  相似文献   

6.
周自强 《留学生》2010,(12):39-40
深切缅怀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的灿烂人生和丰功伟绩.认真学习他的爱国意志和科学精神.深入探讨他的教育思想,这是纪念钱学森先生的有益形式。  相似文献   

7.
任飞 《留学生》2010,(7):11-13
“上善若水”是范少伯最喜欢的一句话.他把这句话写在心里.做人如此,工作如此,创业亦是如此。2001年,他从学习、工作了近16年的法国回国.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产业报国”.这是他最纯粹的理想。于是,他的人生从此与水结缘。  相似文献   

8.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留下的名言,它那豪情万丈的气概让人动容;它对生死价值的见解更给人无穷的启迪和力量。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生当作人”是容易的,可“生当作人杰”则很难。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早年  相似文献   

9.
胡重光 《湖南教育》2009,(12):18-20
钱学森去世了!科学巨星陨落,国人同悲。钱学森的离去,让人慨叹: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第二个“钱学森”?钱学森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典范,在他身上有一个科学大师的所有美好品质。他的学养和人品,他的探索和创新,他的爱国和奉献,堪称楷模。很多人追问钱学森反复思考提出的问题(舆论称为“钱学森之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怎样培养杰出人才?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策划了这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10.
声音     
《语文学习》2010,(3):79-79
“钱学森之问”是一个伪问题.——钱学森的大成教育思想.其实就是通才教育的别名。钱学森.难道不知道通才教育是世界大学所遵循的通例?也许.这里蕴藏着他的苦心.他把自己感同身受的加州理工学院的“自由”氛围叫做“创新”.也是如法炮制。我觉得老先生这个圈子兜得太大了.教育界人士也没有领会。之所以说“钱学森之问”是伪问题.就在于.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在历经人生的98个春秋之后,驾鹤西行,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巨星陨落,苍山顿首;噩耗传来,举国同悲,他的离去带给我们无尽的哀思,而他开创的事业却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我国著名爱国科学巨匠钱学森留给我们的最后遗产。今年“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北京大学学生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提问时发出感慨:“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他强调,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还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学生的质疑理当宽容和赞赏 李政道教授特别欣赏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训中的两个字:“学”和“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钱学森与他的导师争得面红耳赤,把导师气得拂袖而去;但第二天,他的导师进了钱学森的办公室鞠躬说:“你是对的。”  相似文献   

14.
2009年9月,一部题为《钱学森——目光穿越时空》的电视专题片在央视播出。影片中说:“1955年10月8日,44岁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回到祖国后的钱学森,脱下西服。换上了中山装。从此。他再也没有穿过西装。”  相似文献   

15.
钱永刚 《红蜻蜓》2024,(12):6-9
<正>在钱永刚眼中,父亲钱学森嗜书、喜静、乐观,耄耋之年虽常年卧床,但他安之若素,同时,他的思考并未停止。在钱永刚看来,父亲退休前体现的是一位大科学家的风采,而退隐之后的思考,更多展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钱学森的最后二十二年是他九十八岁人生的重要拼图,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两父”即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原子弹之父”钱学森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近日阅报,看到有关他们的两则材料:由于钱学森先生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卓越贡献,党和人民为他庆功,授予他“国家杰出科学家”光荣称号。在庆功会上,面对党和国家及军队最高领导人,钱老盛赞自己的妻子──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蒋英。他说,我们结婚已经 44年了,这 44年我们的家庭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我干什么大家都知道了,我妻子是干什么的 ?她是一个专门唱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演员,她经常给我介绍音乐艺术,这些艺术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科学是他的精神底色,忠诚是他的信仰实践。科学与忠诚在他的人生旅程中相遇、融合,合奏出一首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命交响曲。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有着磅礴的气势和雄厚的力量,演奏出了他所喜爱的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所谱曲中的那股刚强和坚毅。他,就是钱学森。——选自《科学与忠诚》前言钱学森,这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相信每个青少年都不会感到陌生。  相似文献   

18.
【案例】《钱学森》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想问。生1:钱学森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一阵哄笑)师:(微笑)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可惜钱学森本人不在场,但是我们可以顾名思义,猜想一下这个名字的意思,看谁猜得最有道理。生2:钱学森的父母希望他的学问多得像森林一样无边无际,所以给他取名钱学森。师:有道理。钱学森确实是一个有学问的人。生3:钱学森的父母希望他像森林里的树一样茁壮成长,健康长寿。师:也有道理。生4:钱学森的父母希望他将来学好多好多的知识,考上大学;挣好多好多的钱,成为百万富翁,因为他正好姓“钱”嘛。(…  相似文献   

19.
<正>钱学森(1911—2009),新中国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1935年,钱学森赴美进修,第二年从麻省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西奥多·冯·卡门。1939年,钱学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钱学森回国后,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在钱学森的带领下,  相似文献   

20.
江穆茜 《湖南教育》2009,(12):25-26
“90后”青少年如何看待钱学森精神?他们从钱学森身上学什么?11月10日,湖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部分师生召开纪念钱学森座谈会,围绕“向钱学森爷爷学什么”这个主题展开讨论。记者在座谈会上,见识了一群视野开阔、思路清晰、知识丰富的“90后”,也看到了钱学森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