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告状行为不仅是小学生在校日常活动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初步产物。教师对告状行为的处理方式对单亲家庭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呈现出内心自卑敏感、对教师有依恋行为、需要被认可、告状主体差异性较大、寻求帮助、过渡溺爱等特征。教师应关注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在校告状行为,并切实了解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更加全面深刻地窥视低年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及影响,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做出正确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用观察法、问卷法专门研究了儿童的告状行为。本研究共涉及到600名儿童和30名教师。研究结果显示:(1)告状行为随儿童年龄增长逐渐减少;(2)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告状行为,也有更多的被别人告状;(3)活泼外向型儿童较安静内内型儿童更爱告状,也更易成为别人告状的对象;(4)告状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寻求保护”;(5)告状内容多与自身利益有关。  相似文献   

3.
"告状"行为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告状的动机主要有:向教师求助,维护利益;向教师求赏,表现自己;向教师揭短,满足自己;向教师试探,明辨是非。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处理可以通过"当事人"、"总务组长"、班长、教师等多级处理的方法,同时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雷洪 《亚太教育》2022,(2):130-132
在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该阶段是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需要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基于该阶段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密切关注外界环境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以及学生的成长需求,有效培养低段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以及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基于此,结合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对如何培养...  相似文献   

5.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告状行为时有发生。告状是幼儿在成长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而又令人犯难的行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告状行为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研究好儿童的告状行为对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以及为家长进行成功的家教提供帮助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幼儿园发生的真实案例,尝试将各种较为常见的告状行为分为有意义告状和无意义告状,并从规则认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以及道德发展的维度分析告状类型及原因,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军  彭艳霞 《四川教育》2022,(22):38-39
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倾听意识不强、倾听方法不科学、倾听技巧与倾听能力不足的实际,教师可多措并举,通过“参与、倾听、分享、评价”等路径来提升小学低段学生的倾听力:拓展“参与”空间,实现从自我到他者的转向;传递“倾听”技巧,从他者的视角来创造生成;提供“分享”机会,增强课程实施的鲜活体验;落实“评价”激励,促进倾听力的素养可视化。  相似文献   

7.
小学低段的教师经常会遇到由于愤怒而行为失控的儿童。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儿童,由于情绪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冲动明显,容易被激惹,发生肢体冲突或行为失控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充分依据学生的品格发展水平与成长需求。小学低年级学生(7—9岁)在生理、认知、社会情感方面的发展有其趋势与规律,关注其真实需求,有利于学生道德学习,有利于其道德经验的不断扩充与生成,有利于帮助其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与自我价值认知。研究小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及成长需求,教育者需要关注儿童道德发展的实质,需要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多维需求及影响因素,需要明确基于成长需求道德教育的方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9.
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但小学低段的学生容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做出一些“不当行为”,甚至使这些行为变成顽固的“反复现象”。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正向目标,实行行为矫正;加强正向行为,适当宽容错误;构建言语体系,发挥期望效应,改善低年级学生的不良习惯。由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孟云燕 《成才之路》2014,(27):92-93
正口算是指不借用纸笔等外力,单纯通过大脑运转而进行的一种计算方式,引导5岁至9岁儿童进行口算训练,对其智力开发和数学计算均有促进作用。小学低段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打下良好基础对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知识发展意义重大,组织开展低段学生口算训练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质。笔者基于此,立足小学低段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就在小学低段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口算能力进行策略探究,提出游戏融入口算、引导学生理解算法、合作探究强化三条建议,具体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由于教学过程中的公平易被人忽视,所以中小学长期存在的精英主义教学倾向难以引起教师及社会的应有关注。中小学精英主义的教学倾向主要表现为"因材施教"的曲解、"勤能补拙"的隐喻及"圈子文化"的排斥。克服中小学精英主义的教学倾向需要教师、社会及家长通力合作,以多元视角看待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群体间平等对话,给予"非精英"更多关照,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鹏 《天津教育》2021,(2):30-31
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道德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道德与法治的培育。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做到"德"与"法"相结合,否则很容易变成照本宣科的理论教育。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一些明显存在的弊端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一线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课程和教材理念的把握,及时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给小学德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小学生的品德状况以及教师的德育工作实施状况,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1472名小学生和207名教师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公民素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和积极的理想信念,但存在信息素养缺失、职业认知模糊...  相似文献   

14.
张泽红 《天津教育》2021,(11):42-43
小学道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良好的小学道德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的发展。因此,本文对小学道德教育进行研究,指出了目前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学校、教师、家长等方面入手,更好地解决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小学生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育人为本”的要求,各中小学开设了以“故事教育”为主的特色课程。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系统、有目的的各种故事教育活动,有利于小学生道德体系的形成和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模式。通过“故事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以愉悦的心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further exten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explores science teaching as a “practice” not reducible to the application of formal knowledge, but as informed by teachers' practical‐moral knowledge. A hermeneutic model was developed to examine practical‐moral knowledge indirectly by investigating teachers' commitments, interpretations, actions, and dialec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m. The study also aimed to analyze teachers' actions in terms of their interpretations and commitments as they realize “internal goods” of their practice. Ethnographic case studies of three science teachers were conducted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dialogues, and artifact analysis. A commitment of preparing students for national exams was common to the three teachers but was manifested differently in classroom practices. This commitment originated from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 duty of “good” teachers not letting students and schools down. Other emergent commitments were commitments: to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s, to “challenge” learners, and to social modeling. We present each with associated interpretations and actions. The concepts of practical wisdom (phronesis) and gap closing a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its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Res Sci Teach 47: 929–951, 2010  相似文献   

17.
首先提出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是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重要策略,进而分析小学校本化德育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的价值,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实践总结了学校校本化德育课程建设的三方面经验,即依据社会需要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德育校本活动课程建设和依据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8.
范银丹 《天津教育》2021,(7):112-113
小学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中年级开始,学生的个性差异就逐渐变大,但中高年级知识点的分布却不会因学生心理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因此,从中年级开始,学生面对学习必须拿出真本事,而要想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学好知识,教师要先学会捋顺学生的“毛”,顺着学生的脾性和心意教学,这样既能适时渗透德育,又能“说”出别样的课堂。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依据现有教师数据作为分析、评估的基础,选取北京、河南、安徽和福建四地,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现象的现状及成因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呈现女性教师比例整体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在不同省份、城乡、学校类型、学段和学科等方面呈现一定差异;教师职业已形成一定的性别垂直隔离。这种变化源自"女进男退"的过程,是社会教育发展、教师职业性别标识化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下滑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教师队伍的"女多男少"现象被"女性化"和被"问题化",是夫权意识形态下被构建起来的、具有预设价值判断的问题阈,具体表现为社会性别二元对立、教师职业简单性别气质类化和轻视女性教师专业性等。本研究据此提出满足儿童发展的多元需求、消解教师职业性别隔离、保障和完善学校教育丰富性的建议:(1)加大教师专业形象宣传,打破教师职业性别壁垒;(2)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3)提升师范生的性别素养,加大男性教师储备力量。  相似文献   

20.
推进手机移动学习:中小学教师态度与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在中小学校普及手机移动学习,这是当前国际教育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来自北京市4城区11所学校450名教师和管理者的调查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积极的技术产品教育应用意向,但反对中小学生持有手机和利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不同学段的教师对推进手机移动学习的需求差异非常显著,小学教师最为积极,初中教师最不积极。在中小学校推进手机移动学习,应引导学校管理者、教师转变理念,客观认识学生手机,逐步认同手机移动学习;应加强宣传,推进本土实践,吸引学校管理者、教师乐于尝试手机移动学习;应增强手机移动学习产品、资源、服务与教育者、学习者、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融合;在政策推广方面,可以先从小学进行试点推广,中学生手机移动学习可以走社会化推进、产业推动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