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南充市西河路小学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充分利用学校临西山、傍西河的地理优势,深度挖掘至善至美的“水”文化。学校确立了“水润生命,美行未来”的育人理念,提炼出“让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七彩光芒”的校训,坚持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用心用情把西河学子培养成为德善智明的美少年。  相似文献   

2.
霍允强 《江苏教育》2024,(10):69-72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江苏省连云港市门河中心小学在传承中坚守、在创新中突破,构建从单一的“育体”走向系统的“育人”的“童心绳韵”特色课程体系。“童心绳韵”也成为一种治校方略、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是学校的文化象征、精神支柱和生命图腾。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建设载体和实践路径。以“确立育人理念、完善育人体系、挖掘育人内容、发挥好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同作用”为科学把握课程思政的现实着力点,明确“教书”与“育人”的辩证统一关系,挖掘与专业知识互通互融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构课程思政的体系。将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学校育人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切实担当起学校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史品南 《江苏教育》2022,(58):50-51
“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的统筹推进是当前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基本图景,凸显了高中课程的高质量建设和有效实施的必要性。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探索育人方式的转型变革,从“课程统整”走向“课程融合”,从“学科育才”走向“全科育人”,从“知识本位”走向“生命成长”,促进了学生生命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拓展空间边界,延伸学习领域,改进学习方式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场馆课程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并且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创建自主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空间的非正式学习课程。在实践育人背景下,场馆课程的开发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承载学校的育人特色。以厦门集美区窗内小学为例,阐述“美窗”场馆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探寻“美窗”场馆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刘晓琴 《四川教育》2020,(12):13-13
突如其来的疫情吹响了学校“停课不停学”的号角。如何在特殊时期把握时机,将学校课程建设与生活密切联系,让每一个孩子进入更加适宜与优质的“跑道”,值得我们去实践与创新。这一阶段的学校课程设置应充分关注特殊时期下的育人目标、育人载体、育人途径、育人资源,做好课程顶层设计。学校结合疫情,丰富课程的内容研究,使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让孩子们在课程实践中感受世界,分享美好,传递温暖,实践成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7.
宋靖 《考试周刊》2013,(60):156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文化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媒体和蓝图,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代言人"。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人群的生命与精神世界充实和完善的过程。当前,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就此谈谈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一、课程文化与生命教育的涵义  相似文献   

8.
金子翔 《中小学校长》2022,(3):57-60+63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的“四会”德育,致力于培育新时代公民素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在管理育人方面,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构建家校共育机制,将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的细节之中。德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将学校育人目标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基于实践育人的新要求,将优秀电影引入课堂,探索电影课程创新育人实践。通过设计电影必修课程、研发电影选修课程、开展电影嘉年华活动,形成了有理论观照、有课程架构、有活动支撑的三位一体的电影育人模式。引导学生“看电影”“懂世界”“创未来”,彰显了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时代育人特色。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也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借助海淀区“课程整合、自主排课”这一项目实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下称“北大附小”)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实践。这一项目实验,首先,它让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思考学校个性化办学的思路和举措;其次,它让我们回到教育的过程,从学校特色办学的目标出发,形成学校整体课程改革的框架和思路,从而推进学校育人模式系统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在15年培智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实践探索中,紧紧抓住“评”这一核心,秉持教、学、评、研一致的原则,构建了“生命多彩”课程体系、“六步五维”课程实施机制、“评—调”循环课堂教学模式和“以评促研”校本研修范式,形成了“以评促学、点亮生命”的高质量培智义务教育课程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呈现多元、多样的发展态势。从课程的角度来看,专设课程是推进生命教育的最佳路径,但在专设课程开设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学科渗透课程、专题课程、主题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非专设课程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考量和路径;从非课程的角度来看,包括学校文化在内的一切育人载体都可以纳入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来,即生命化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医学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需求对接中的问题推动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以“诊断学”课程思政改革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原因,明确了育人目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强化教师团队课程思政意识是前提、重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为基础、创设多元化隐性育人课程教学过程做平台”的“三课育人”模式教学改革,将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践落脚点定位为注重知与行、师与生、教与学三种关系的平衡与处理,为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从"育人"到"育分",课程价值遭遇"偷梁换柱";从"育分"到"育人",课程价值亟待"回到初心";从"理念"到"行动",课程建设急需"生命滋养"。重建课程的生命价值是要做好课程外在功用和内在价值的整合,是要真正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要从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实施等多方面开展建设。  相似文献   

15.
2020年12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签订第二轮合作协议,“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项目作为“院区共建”重点项目之一在全区实施。在项目学校进行抽样走访调研中发现,区域学校对“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存在认识误区,项目实施遭遇困境。分析区域调研情况,项目学校在整体课程体系建设、“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融合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不足,需在顶层设计、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融合评价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耦合育人探究,有利于优化新时代学校课程建设,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共生体,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服务“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育新时代接班人、提高人才素质、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探讨初中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实践策略。研究发现,“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是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并促进其全面发展。其任务包括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培养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现阶段,立体化育人的主体定位模糊,导致育人效果不明显;立体化育人形式相对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立体化育人内容存在泛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深度。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实践策略,以期提升初中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课程育人是新时代学校课程领域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诠释,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内涵。学校课程需要确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内在统一、合力育人的协同关系,并明确学校课程系统性、连贯性与综合性的特征,以此彰显学校课程的育人价值,丰富新时代课程育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大思政格局下,有必要阐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各自的内涵和同向同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索大思政格局下二者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是教师,中坚力量在教师党支部,应充分发挥教师和教师党支部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高度重视高校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育人机制体制,完善内容、学科、教学和评价“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下,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同时各科课程与思政课紧密融合、同向同行,对实现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厘清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和主要原因,就“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难点破解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