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时代特征·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之关系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时期,二战时期的资本主义上升到二战时期等主要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嬗变过程作了回顾,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略论数学教育的目的体系:数学教育目的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指出现行“数学教学目的”之不足的前提下,以哲学为基础,建构了一个数学教育的“目的-目标-要求-标准”的新目的体系,并对其中的“目的”成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的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安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需要不断地深化和延伸,需要不断解决中小学新时期安全教育中存在的新问题。完善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安全教育体系,创新中小学安全教育形式和内容,探索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不断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课程的核心要素,课程目标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以往课程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更强调计划的、静态的、外在的目标,也即预设的课程目标。以此种态度对待课程目标却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如何正确的确立课程目标?而其实杜威在他的著作早已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课程目标需要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界对教育目的问题的讨论没有间断过。我国教育学著作大都注重研究教育目的,而教学论和课程论著作却只探讨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忽视教育目的。本文结合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提出对教育目的的思考必须与教育目标以及课程和教学目标关联起来,认为建立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以及课程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是实现教育目的、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响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一国的治理需要依法行事,学校的治理同样要遵循法律原则,即依法治校。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工作自1986年起就开始酝酿\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仲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在lpes年8月四日举行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它是一部在教育基本法之下,从宏观上调整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的法律。共分八章,即总则;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设立;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课程目标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目标是现代课程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介于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之间,起着桥梁转换作用。课程目标内容层次包括不同类型、不同阶段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科类课程目标、学段课程目标三个层次,课程目标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课程目标的制定基本上由专家来完成。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制度化的具体要求,除了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之外,它对课程编制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是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当代美育教育面临的特殊性在于:社会热衷实现短期物质效益同美育教育的长期精神效益之间的矛盾;应试教育模式与美育教育的非功利、重素质之间的矛盾;以及实现美育教育需要保护并涵养社会美育功能的要求同社会美育氛围贫乏的现状之间的矛盾.立足我国传统美育思想,逐步建立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并具有时代特征的美育文化是当代美育教育的必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冲突与整合--对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目的是教育对所要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想,对全部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但教育目的不等于教育现实。教育目的是一种应然的教育状态,教育现实是现实条件下的一种客观实在。在目前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艰难嬗变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的冲突与背离。但这种冲突与背离并不意味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失败。冲突和背离之后的整合,必将推动我国教育成功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相似文献   

10.
教育价值、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领域中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教育实践工作的起点,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比较教育和社会学的关系史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西方比较教育发展的社会科学化史观,首先考察了社会学视野中的比较教育与社会学的历史关系,然后提出比较教育在问题域的形成、措辞方式、理论框架的构建、方法论的建立等方面都借用了社会学的话语、理论和方法.最后指出比较教育应创造出供其他学科消费的知识产品,以改变单向度借用的状态,最终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温州经济与民办教育发展“互动模式”为案例,对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了实证性分析,展示其生动而有深度的具象特征,为区域教育现代化尤其是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战略性视角。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是预成的,而是依一定的条件发生或形成的,教育主客体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一定的条件发展、演变的。在这一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教育主客体之间呈现出从初级水平向高一级水平变化的动态关系,而当教育主客体关系依一定条件达到某一水平状态时,如果条件不发生变化,教育主客体关系就相对静止地处于这一水平状态。教育主客体之间既存在着动态关系又存在着静态关系,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谁为教育主体,谁为教育客体,只能在他们所形成的教育主客体关系水平中去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教育对象的扩大,而且高等教育的概念、办学模式以及质量观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导致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但无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怎样的变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发展,即培养有个性的自由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5.
课程论视域下,依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形态理论来分析课程、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通常所谓的课程其实就是“理想的课程”,引导着教材的编制;教材则是“正式的课程”,承载着“理想的课程”的价值所系;教学则可以视为是一个“领悟的课程”“实施的课程”和“体验的课程”的过程综合体,依据“正式的课程”,指向“理想的课程”。因此,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包括教材)和教学之间,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须臾无法分离或分割。  相似文献   

16.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职业教育基于《框架教学计划》构建了理论课程体系,基于《职业培训框架计划》构建了实践课程体系,各州、各学校和企业在课程学习时间、课程数量、内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德国大量的实践教学、企业岗位轮换训练教学时间,以及企业监督和职业资格考试的评价模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提供了保障,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华 《教育与职业》2007,(35):33-34
文章在分析了高职办学特色内涵和高职教育质量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高职办学特色与办学质量的关系,即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是办学质量的灵魂,高职教育办学质量是办学特色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教育时代与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使教育具有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从信息化教育的新特点出发,探讨信息化教育与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并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尝试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远程教学设计中的学习需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讨论需要、学习需要的内涵以及学习需要分析的意义出发,从远程教学设计的角度.分析了远程学习者学习需要的特点,论述了学习需要的类型和学习需要分析的流程与方法.以期为远程教学设计中的学习需要分析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课改中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和知识教育是人类教育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课改的设计和实施纠正了过去课堂上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引导的倾向,但由于课改理论本身的缺陷和实施者理解的偏差,导致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受到忽视.避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有效地将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在课堂上进行有机融合,是课改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