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并促进了大众娱乐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娱乐节目取代传统的综艺节目席卷荧屏.电视娱乐节目从"娱乐大众"走向"大众娱乐",在经历了游戏明星、平民选秀后走向大众K歌、共娱共乐,中国电视实现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狂欢,迎来了全民参与的大众狂欢时代.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产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文化消费。追求精神生活的快乐,接受文化娱乐信息,已经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娱乐新闻填补了人们在社会生活空白期的心理空虚,转移了对悲哀事物的注意力,舒缓了由于社会必然的不协调而导致的压力和情绪。受众有四种心理需求原因:受众自我认同的需求原因、受众自我实现明星梦的需求原因、受众娱乐休闲的需求原因以及受众逆反心理的需求原因。  相似文献   

3.
受众的娱乐休闲需求是电视娱乐化的成因之一。电视娱乐化的危机体现在:由于受众个体差异引发受众需求多元化,分化的受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娱乐化的软新闻节目,硬新闻节目也有自己的受众群。因此,挖掘出需要硬新闻信息的受众资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是新闻界努力的方向。实现硬新闻节目与软新闻节目的分流是电视媒介解决娱乐化危机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学者巴赫金对欧洲古老的狂欢节文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深刻揭示,从“文化的狂欢”到“文学的狂欢”提出了一整套的“狂欢化诗学”理论。这种理论对我们今天考察中国当代娱乐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业界,新闻娱乐化都是一个争论的焦点。宏观地考察和比较娱乐化过程中受众和传媒各自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受众的需求并不是娱乐化的直接诱因,大众传媒才是娱乐化盛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传媒和受众:谁该对新闻娱乐化负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业界,新闻娱乐化都是一个争论的焦点.宏观地考察和比较娱乐化过程中受众和传媒各自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受众的需求并不是娱乐化的直接诱因,大众传媒才是娱乐化盛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恶搞作为一种在娱乐消费、网络影像时代下出现的新兴文化现象,以一种自由肆意的文化姿态颠覆、解构了精英文化,使原本就众语喧哗的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态势。但是由于“恶搞”的出现和发展受到了来自各方面复杂多变的动力驱使,这使得它面临着前途未卜的命运。因此对待恶搞,棒杀捧杀皆不可取,应该采取更加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是本年度的重大媒介事件之一,受到全球众多国家的关注。文章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对其进行文化社会学分析,以揭示出大众传媒和受众对重大媒介事件所进行的文化狂欢节的演绎,大众传媒狂欢格式的建构和定型化是媒体与受众的共谋,是彼此的互动策略促成了这一狂欢盛会。  相似文献   

9.
郑正平  高虎 《邢台学院学报》2013,28(1):187-188,192
娱乐化作为一种摒弃严肃和深刻而注重搞笑和刺激的社会现象,也侵入了大学的教学领域.而警察院校,由于其特有的警务化管理方式以及学生价值观念取向的相对狭隘,教学娱乐化现象便更为突出.一方面,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优化、视频的广泛运用使教学更具观赏性,通过投学生所好曲解教学内容、注重活动形式使课堂俨然游乐场;另一方面,学生重轻松愉悦轻系统严密更使课程的本质内容大为削弱.因此,必须正视这种现象的影响,才能发挥教学的本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娱乐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奔跑吧兄弟》、《了不起的挑战》、《我是歌手》等一系列娱乐节目已经占据收视率的一席之地。在娱乐化普及的今天,我们不禁对娱乐化的现象、成因进行研究。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立足点,探讨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电影艺术作为能够直接面对大众的艺术形式本身有着很独特的社会功能。电影在放映的过程中对受众进行教化,传播意识形态理念。而电影中出现的演讲对电影这一功能的发挥起关键的影响。电影演讲通过对目标受众的理念灌输,获得受众认同感并最终达到改变他们的思想行为的目的,而能够准确划分电影演讲所面对的双重受众有助于这一最终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诱导性与强制性的叙事本,实质上左右了观众对影片意义的理解方式,同时为影片的全部意义提供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观众接受、体验方式的角色定位是电影制作极为重要的环节。电影观众便成为一个由电影的制作、观看与观看情境共同建构的电影叙事体系中的角色,一个我们可以潜入其中“窥视”影片内容的“假想替身”。不论是作为“窥视”、“先知”还是“认同”,观众都已经成为电影叙事本中的一部分,观众都被建构为叙事的主体并与影片的作共同“生产”影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香港新浪潮后的不少电影应该都属于新生代电影系列当中,新生代电影题材方面主要体现为主体零散化或无厘头狂欢特征,主要代表电影分别为王家卫电影和周星驰电影。  相似文献   

14.
从娱乐新闻到新闻的娱乐化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娱乐新闻是不是新闻,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它甚至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的差别。传播学者刘宏认为,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在娱乐新闻大行其道的今天,娱乐新闻的具备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那么,新闻的娱乐化是否就是所谓的"娱乐新闻"呢?首先我们必须看到,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事实上,新闻的娱乐化,是现代新闻的一种表现方式,一种表达手段,它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消减了新闻当中严肃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去挖掘新闻的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新闻的娱乐化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并适度加入了人情味因素,强化了事件的戏剧悬念、冲突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如何正确看待新闻娱乐化,我们应当遵循新闻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台湾娱乐节目通过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观众的视野,并以其鲜明的特色博得来越多的观众,国内一些电视台也争相转播。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台湾娱乐节目的特色,并解释了其在中国大陆热播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16.
狂欢虽然是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核心概念,却一直有不同理解.最具影响力的俄国学者的颠覆说也并非尽善尽美,因为狂欢节对颠覆的强调是为了重建.狂欢节的更新精神与自由浅层次上的解放精神不谋而合;狂欢节将外界"人化"是自由深层次上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精神体现;狂欢节的欢乐与笑是使人达到自由的途径.因此狂欢是自由生命的张显;狂欢的深层意义是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在审美的视野中电视娱乐可分为纯粹娱乐和审美娱乐,前者属于感官的快乐,后者是人的精神愉悦。纯粹娱乐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产生了各种异化;审美与娱乐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它们既不是二元对立又不是一一对应,于是审美娱乐这一概念的内涵就更加丰富。从快感到美感,从感官到精神,从泛审美到新审美,从纯粹娱乐到审美娱乐,它们的关系是在对立中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影视传媒中的教师形象反映了受众对教育、文化的心理表达。传统影视传媒中塑造了"红烛""园丁"型的教师形象;当代影视传媒中塑造的一批"麻辣教师"新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观众欢迎。教师形象的变迁反映了受众心理的变化。将影视传媒作品中传统的教师形象与当代新教师形象进行对比,以此分析和透视受众在不同时代的心理发展变化。具体阐述了受众心理从崇尚单一的正统形象到求新求异的心理,从对模式化教师形象的顺从心理到寻求凸显个性的逆反心理,从求美求崇高的幻象心理到求真求实的心理,从求教化到求娱乐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受众是演讲活动的重要要素,在演讲中决定演讲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和参与演讲的过程,是演讲目的的实现者;演讲者只有树立正确的受众意识,认真把握演讲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把握受众的基本特点和心理,积极与受众进行现场互动,才能实现演讲的目的,增强演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狂欢节是欧美国家许多城市的节日,这一节日现在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当地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张王牌。作为新兴城市,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深圳可否以创新精神在东方率先推出狂欢节,并使之成为深圳的形象符号,成为深圳旅游的新亮点。本文对此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