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虹  张武升 《中国德育》2012,(22):10-14
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创新的突破口。私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整个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薄弱环节。加强私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公与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私德教育与公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私德教育,必须对私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是人格的基础,并且认为个人私德是社会公德的基础,培养现代公民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私德开始。陶行知对金钱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很有意义。陶行知的道德观与金钱观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3.
陈荣华 《江西教育》2022,(38):56-57
<正>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和根本任务,明确了新时代教育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立德即立国之大德、社会公德及个人私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彰扬国之大德、弘扬社会公德、严守个人私德的时代新人,即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是立德树人实践的基本内涵。立德树人、德之先行既是国之召唤,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是新形势下教育的使命与契机,是成就孩子未来的千秋伟业。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和命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字,回答了我们要建设怎样的国家、怎样的社会,培育怎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性价值观,在全社会培育这种德性,要求公民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相似文献   

5.
德育内容分类框架——兼析我国公德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德育内容广泛,其中私德教育涉及自我定向和他人定向的道德,公德教育涵盖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包含对待工作和服务对象的道德要求。中国是一个私德发达国家,素有束身寡过主义哲学和家庭伦理本位传统。学校教育偏重私德而轻视公德,从私德外推公德,致使公德教育降解为私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特别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当前教育的重点应放在社会公德领域,对青少年大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形成讲公德、重视社会公德的风气。要注意厘清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使二者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对师专生的私德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私德是指个人生活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慎独"与"反身内求"的精神对师专生良好习惯和优良作风的形成有指明路向的作用;"孝悌"观念在处理现代家庭关系的启发意义是以积极为主流;"中庸之道"能令现代的邻里关系更富于温情化;而"尚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是疗治现代大学生畸形爱情观的一剂良方。中国传统文化对师专生的私德滋养犹如春雨,润物有声,化育无形。  相似文献   

8.
公德与私德是人同时具备的两种德性.人无私德则不能具备独立自主之人格以立于社会,人无公德则不能和群结成团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本文从公德与私德的一般理论出发,通过介绍公德与私德的内涵、特点、作用、划分标准及他们的不同之处等来揭示公德与私德之间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分析疫情中的个人道德缺失现象及其成因,提出"以义导利""不诚无物""仁者爱人""仁者爱物"四个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体道德又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私德"具体要求的道德理念,以期助力培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品质,进而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伦理向度审视,学校单位内部治理既需要协调公共关系的公德,又需要理顺个人关系的私德。在本土语境中,学校单位运作脉络交织着公德和私德的流转,公德需要一定的灵活性补偿,私德需要一定的原则性底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组织的成功经验要归功于学校单位内部治理公中有私、私中有公的伦理模式,其失范教训在很大程度上亦归咎于此。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公中有私、私中有公的伦理模式需作出相应变革。  相似文献   

11.
魏微 《湖南教育》2003,(7):19-19
诚信是—个古老的命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内容、重点会不断变化。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内涵。尤其要注意两个结合: 一是诚信意识要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现代诚信观念不仅是一个处理个人之间关系的“私德”,更是一个处理好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人们在道德上的最大促进作用,可能就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道德发展历程是"从私德到公德"的过程,我国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理念理论上应达到"公德"阶段,因而应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公德水准和综合素养,打造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扬弃孔孟之道,提振文化自信,有效提高国民素质。严格区分私德、公德和法制,培育学生具备孔孟君子人格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品质,从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中传承君子特质,并加以现代化发展。学校课程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要充实强化相关品质培养。  相似文献   

14.
对公德与私德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不能没有道德,道德又分为私德与公德。所谓私德是指道德的内在性与个体性,所谓公德是指道德的规范性与约束性。对于传统中国而言,道德主要表现为重私德而轻公德倾向;而在现代,又表现为公德与私德的一并缺乏。因此应当剖析公德与私德关系,使二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从而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和命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字,回答了我们要建设怎样的国家、怎样的社会,培育怎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性价值观,在全社会培育这种德性,要求公民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相似文献   

16.
“私德外推即为公德”吗?——兼论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自梁启超的"私德外推即为公德"的观点,忽视了公德生成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规律性,是对私德与公德关系的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理解.辩证考察私德公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否认和抹杀二者在交往对象、适用范围和道德准则等方面的本质区别.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无论公德还是私德都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尤其是特定交往关系的产物,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变化轨迹.批判性地接受梁启超的观点对于当今中国的公德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私德教育:当代道德教育的必然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认为私德的发生范围和影响力比公德较小,因此在当前我国道德建设和研究中严重忽视了私德教育。其实,相对于公德而言,私德有着特定的内涵和特殊的价值,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安身立命,还关系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因此,当前理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关于师德的重要论述包含大德、公德、私德三重意蕴。习近平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育人的根本在立德,明大德体现师德的国家意志,凸显师德的政治灵魂和人民情怀;守公德聚焦师德的价值共识,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强调教师遵守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严私德是传统美德的创新转换,突出教师个人修养的境界,强调教师不言之教的示范。习近平的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对师德意蕴的既有认知,同时为进一步强化师德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应重公德轻私德,厘清公德与私德的界线。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对私德和公德的概念及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高职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私德促进高职生社会公德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时代新人应当具备的宝贵品质,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时代新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文化底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密切联系。应以文化为时代新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文化底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追寻历史文脉、传承红色精神、深挖文化资源,有效建构培育时代新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