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句台词:“如今鸟枪换炮啦!”后来常被人们引用为武器和工具的更新。如果说有人放着大炮不用去用鸟枪,可能不会有人相信。但生活中就有一件这样的事:笔者查阅了部分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期刊,除了《人民日报》、《杂文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少数几家外,大多数没有登出  相似文献   

2.
一、发现与表现闲暇,翻《唐诗鉴赏辞典》。偶见捧剑仆一首小诗:“青鸟銜葡萄,飞上金井栏,美人恐惊去,不敢卷帘看。”后人在注释中引用法国雕塑家罗丹《艺术论》中一段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对艺术创作十分重要。记者采写稿件首先也在于发现。人民日报老记者刘衡见了同行们发表的稿件,习惯问:“你这个典型是怎么发现的?”回答各有千秋。说说我写的《工地学法》短通讯是怎样发现  相似文献   

3.
有一天,芝麻官闲暇无事,随手从桌案上拿起今年的第三期《新闻爱好者》阅读起来.他越读兴趣越浓,并脱口说:“文章真好!”“啪!”惊堂木重重地拍了一下.芝麻官大叫着:“胡说,真是胡说!”气得脸都发紫了.服侍他的衙役忙问:“老爷,为何生气?”停了一会.芝麻官才说:“《新闻爱好者》是每月10日出版.竟然有人说我在1988年3月10日在  相似文献   

4.
一、任何事物都具有中介性我认为,世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中介性,其理论根据是: 1.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一书中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辨证法不加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重点号系引者所加,下同) 深刻领会恩格斯上述观点以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一切差异”和“一切对立”实际  相似文献   

5.
书店不是时鲜果品铺有人想买《思想的起源》(拉法格著),买不到,据说因为是前些年出版的。有人想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一九七九年翻译出版),买不到,据说因为距“发行期”也快一年了。还有一些书,比如二十四史中的某一史,你想配齐一部,也不容易,因为也是距“发行期”已有相当时日,“错过机会啦”! 看来,书店有点像时鲜果品铺。荔支、桂元、枇杷、杨梅,上市就那么十天个把月,一下市,只好请你明年“上市时趁早”。小门市部不说,至少大书店应当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好像一个大图书馆。新书可以有专柜,老书也可以架上任你选购。像  相似文献   

6.
心情驿站     
《今传媒》2004,(6)
新与正确年青人的第一本书出版了,他在朋友面前吹嘘:“你看过我的书吗?是一本很好的书,里面有许多新的和正确的见解!”“我看过了,”朋友告诉他,“而且对于这本书,我和你有同感。只是非常遗憾,这本书里的见解,凡是新的都不正确,凡是正确的都不新!”    如此解释丈夫在报纸广告上看见有一种价廉物美的自行车,便到商店求购。售货员推出一辆没有座凳的自行车,丈夫一看说:“咦,这是怎么回事?这辆车连座凳也没有?”“便宜货就是这样的,先生。”售货员说。“可你的广告上明明是有座凳的呀!”“广告上还有一位漂亮小姐,难道我们连她也一起给你吗?”订刊物该订下一年刊物了,宣传干事去找领导商量:“北京有个大型文艺刊物不错,大家都要求订《十月》。”领导头一摇,说:“要么订一年,要么订半年,哪有订十个月的!”干事欲说又止,怕领导下不了台,急忙岔开话题:“《八小时以外》也能订了。”领导一听更生气了;“八小时以外,人家邮局早下班了,你去订个屁呀!赶快在八小时以内去订!”局部地区一位老太太不识字,但喜欢听收音机,气象预报每天必听。一天吃饭时问家人:“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知道局部地区在什么地方?那儿差不多天天有雨。”独家报道一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  相似文献   

7.
北京电视台今年初播出的反映北京人衣食住行的电视系列专题节目《同心曲》,牵动了京城的男女老幼,一时成了北京市民的“热门话题”。“党和政府当首都这个家真不容易啊!”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北京”,看了《同心曲》,颇有感慨地说:“过去我坐车就怕挤,买菜就怕贵,一遇到这种情况,就得发点牢骚,连市委书记、市长也得数落几句:‘这些当官的都干什么去了!’看了《同心曲》,我和党、政府心靠  相似文献   

8.
王传涛 《声屏世界》2011,(11):69-69
西方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在这一句话有了新的定义与阐释。除了“以史为鉴”“历史总是或简单或复杂地进行重复”的因素之外,在影视作品上,我国几乎所有的历史剧,在严重“穿帮”的事实面前早已退化成了“穿越剧”。电视剧新版《水浒传》也很快成为了穿越剧:“当看到那一片金灿灿的玉米地时,哥乐了!”天涯论坛上有网友这样说,“玉米在明朝才引入中国.宋朝的时候哥伦布还没发现新大陆呢。”  相似文献   

9.
吕叔湘同志: 《关于再版书的序、跋、说明》收到了,《出版工作》准备采用(按:已载《出版工作》一九八○年第二期)。但其中有一句“看过‘出版说明’的人可多了去了”,好象有些别扭,末尾的“去了”二字是否误笔,可否将其删掉! 未敢擅改,特此请教。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所有的大通讯社和有影响的报刊,都十分看重稿件的选择权和取舍权。《纽约时报》信守的格言是:“刊登一切适宜于刊登的新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纽约时报》必须对稿  相似文献   

11.
《中华读书报》2月20日刊载一位家长的文章说,《北京少年报》2002年1月——2月寒假合刊新开辟由“大豆先生主持”的“成人不宜”栏目,是“人类不宜”栏目。比如其内容有:一位署名“轰天大使”的,一早“就把教室的门用自己带来的锁给锁上,然后再偷偷跑回家去睡它一小觉,等睡足了再到学校,哈哈!大家都在玩哪——进不了门呀!”有一位自称“制梦者”,竟想“偷偷在他们(同学)的水壶里放一点摇头丸”。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业余爱好,手头收集了74份地市县报办的内部刊物《通讯》。闲暇欣赏之余,却发现摘别人的东西比较多,粗略统计一下,摘录内容占两版的24份,一版以上的达39份,剩余的11份也有部分摘录。《通讯》几乎办成了小小的“文摘报”了。报社办《通讯》,对于加强报社的通联工作,培养和建立一支通讯员队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某  相似文献   

13.
纠错三则     
光明 《新闻三昧》2006,(6):22-22
这不是象声词3月4日上海某报《杭州老街复辟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惜缺一副促销楹联:‘为儿忙,为女忙,忙里偷闲,咳!吃杯茶去/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去!拿壶酒来’,我私自添了两个象声词,那才叫洒脱。”显然,作者所指的象声词,乃是上述对联中的“咳”、“去”两字,然而这两个字并不是象声词。象声词是指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打枪的声音“乒乓”;又如水流的声音“哗啦”;此外还有“啪啪”、“轰隆隆”等等。而上述“咳”、“去”两字,一为叹词,一为动词,根本不是象声词。置疑和质疑的使用有区别3月7日上海《解放日报》8版《不要奢望每…  相似文献   

14.
在改版后的《广州日报》上,一个新开辟的专版象色彩斑斓的长廊,夺人目光,它把读者引进了别具洞天的百花园,去观察,去欣赏,去思索,去享受;它那40多个轮流出现的栏目,不断刷新,吊人胃口,令人目不暇接。这个专版就是被广州人一致称好的《娱乐》版。一位广州人扬着手里的《广州日报》对我说:“看看我们的《娱乐》版吧!”《娱乐》版好看,而这个版的幕后编导者,也是一个蛮好的人呢!他叫谭子艺,今年55岁,面孔和善  相似文献   

15.
《参考消息》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是快乐的代名词。每每与它亲近 ,我都能获得大量鲜为人知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眼界为之大开。 70年代初 ,我还在读初中。一次送语文作业本进办公室 ,第一次见到报架上的《参考消息》,我很惊喜 ,也很纳闷 :《参考消息》“参考”什么呀 ?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那上面不是报道外国的消息 ,就是外电对中国政局、经济形势的评论 ,内容就像刚出炉的烧饼 ,散发出新鲜的麦香 ;它见解独特 ,闻所未闻 ,一看而不能止。时间凝固了 ,不知什么时候校长走到了我身后 :“去去去 !这报纸学生不能看 !…  相似文献   

16.
女儿要上街了,妈妈就叮咛:“路上一切小心!”女儿一边继续迈步,一边拖长着声音回答:“知——道!”从这个声音里可以听出几分厌烦。本该责备她,但又觉得妈妈的反复叮咛撞击着我的耳鼓也快要长出老茧来了,而这一叮咛实又无助于她避免意外或增强防卫。正在犹豫,女儿已经走远了。新近读到一本小书,前面有一篇《译者的话》,它临末写道:“作为三百年前一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作品,这些文章中难免掺杂有这样或那样的糟粕,与马克思主义、科学  相似文献   

17.
突破自我     
曹颖 《新闻天地》2009,(8):57-57
前一段时间,我曾经到医院去看望过一对身有残疾的颖迷小姐妹,她们在病,床上的笑容,从心而发的开朗和快乐,感染了很多的人……那一次我也在博客上写了自己的感受,并和大家一起为她们送上祝福!没想到《智勇大冲关》的编导看到了这篇博文,知道她们也很爱看《智勇大冲关》,于是特意去做了采访、而这一切编导没有告诉我,他希望能在现场给我一份惊喜!  相似文献   

18.
读鲁迅者定会有这样的印象:鲁迅喜爱的古典作家,除了屈原、庄子之外,首先应推司马迁。他对《史记》的评价是如此之高,赞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作为“史官”的司马迁确实是“千古一笔”,他在《史记》中把帝皇反复无常、杀戮功臣和贪功好淫的流氓嘴脸以及一些将相大臣们贪污残民、倾轧陷害的形象刻画得何等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19.
李鸿谷 《青年记者》2006,(15):49-51
“亮出你的额头来!”进入北京羊坊店西路,那个被央视新闻评论部称为南院的三楼《新闻调查》办公室,在这里呆了有些年头的“老人”庄永志望着柴静,直截了当地说:能不能变变你的发型?这是柴静《新闻调查》生涯的第一天。“非典”来了柴静进入《新闻调查》的第一天,制片人张洁在权  相似文献   

20.
阅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我几次联想到了浑身是戏的演员:会表演的演员演什么都像,而梁先生是写什么都“中”。人们日常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或普通物品,在他的笔下都能熠熠生辉。借用《苍生》中田大妈的口头语:他咋恁能写呢! 初读时,我曾有过上当感:诸如《喜筵》、《喝茶》、《洗澡》、《超级市场》等等,不就是“吃喝拉撒睡”之类的事嘛!不能再简单了,恐怕连中小学生也能写一通。后来,才发现我的领会和认识,乃系“荞麦皮打浆子——不沾板!”在《鼾》里他有这样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