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女性,她们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是非常曲折而且漫长的,随着封建势力的日渐衰弱,女性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在文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歌颂女性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美好爱情的文学作品。《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杜丽娘,就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勇敢追求爱情的例子,从她们身上体现出女性意识总体轮廓的递进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海鸽在《中国式离婚》中塑造了林母、林小枫、肖莉、娟子四位女性形象,通过她们对各自婚姻所持的不同的态度来展现老、中、青三代女性的婚姻状况及各自所面临的危机.从林母对传统爱情的坚守到林小枫在现代爱情中的自我迷失,再到娟子对唯美爱情的追求以及肖莉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以她们为一个缩影,谈谈伴随着社会发展女性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及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两部杰出剧作。这两部戏剧分别塑造了至情至爱的崔莺莺和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杜丽娘两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名门闺秀,都是豆蔻年华、如花貌美,她们知书达礼、举止优雅,但都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而不能在适当的年龄里表情抒怀而苦闷压抑,人的自然情感受到外界环境的严重束缚之下身心将难以负重,才发生了剧情里的奇妙转折——莺莺和丽娘对封建礼教展开强烈反抗。这也代表着千百年来在男权社会统治之下,备受压抑和束缚的广大妇女同胞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元明清三代戏剧代表之作《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渲染了女主人公的爱情追求,她们爱情追求的方式和理由虽各具特色: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杜丽娘超越生死的爱情。杨玉环维系政治式的爱情,但她们于爱情追求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执著是同质的。她们情感追求之热烈,行为表达之大胆,个人意识之独立是旷古罕见的。她们对传统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发出了强有力的冲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个人意识觉醒的反映,这是她们爱情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中,蒲松龄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较之以往文学作品有很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在对女性的肯定与张扬方面达到了前人从未企及的高度,作者笔下的她们是美丽的,贤惠的,并且富有反抗精神。在欣赏她们美的同时,我们也在思索她们的美丽贤惠是为了什么?她们在男权意识强烈的社会中真正获得了幸福吗?由这些女性形象折射出的前卫女性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6.
吕玲 《现代语文》2007,(8):93-95
在明代晚期的拟市人小说中,出现了诸多的丰富而饱满的“婚外恋”女性形象,她们严重地背叛了封建礼教和封建伦理纲常,然而她们的行为却并没有为多数人所诟病,却为社会所容忍接纳,她们带有新的意识和行为,在女性形象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许多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元杂剧,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婚姻方面,展现出爱情觉醒、自主追求爱情、勇敢捍卫婚姻等崭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束缚人性和自由的封建礼教宗法观念。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精品之作,其中大量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赋予了聊斋故事以鲜活的生命力。女妖在《聊斋》中具有异常显赫的地位,蒲松龄极力刻画了她们的至情至性,花、狐、蛇、鱼各显姿态,个性鲜明。  相似文献   

9.
女性形象是汉乐府民歌中的一个亮点。她们饱受束缚和压迫,经历了巨大的爱情苦痛,艰难走过了逆来顺受——从犹豫到决绝——大胆叛逆的精神历程,完成了性格嬗变,标志着主体意识的觉醒。汉乐府民歌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体现了汉乐府民歌的成就,控诉了汉代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罪恶。  相似文献   

10.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里的娜拉都是在追求人格独立、呼唤妇女解放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她们大胆追求爱情、勇敢争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和权利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当"爱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宰女性命运之时,无疑也埋下了悲剧性结局的种子。将二人命运轨迹与近现代女性觉醒之路相联结,通过文本细读探讨她们爱情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文化原因,对现代女性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幸福的爱情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冯学玲 《考试周刊》2014,(91):20-21
夏洛蒂·勃朗特的《谢利》是一部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品通过富有美丽的女领主谢利和贫穷秀丽的寄养女卡罗琳对生活、爱情、婚姻的思考和追求,表达她们在男权社会里追求独立自主,追求罗曼蒂克式爱情婚姻的呼声,展现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通过她们在爱情和婚姻现实中,对男权社会秩序规范下意识地融入或消极妥协,揭示她们保守的一面。夏洛蒂·勃朗特在《谢利》中的女性形象集激进与保守于一身,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以《聊斋志异》中对一群十分可敬可爱的花妖孤魁妇女形象的描述,反映了她们与人们的爱情、婚姻、友谊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思想,同时也2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爱情道路的坎坷,地位的低下,作者给他们寄予深深的同情,并赞扬了她们敢于反封建礼教,勇于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些追求人格独立,从事经营活动的新型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蒲松龄关注、同情女性命运,并为女性经济独立意识的觉醒吹响了号角。《聊斋志异》中表现的“女性独立,必须以经济独立为基础”的新思想是在明末清初,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处在当时社会中女性谋求发展的表现。蒲松龄塑造这些女商人形象,在肯定她们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后世进一步推进男女平等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亦舒笔下徘徊在爱情与婚姻十字路口的现代女性形象。在亦舒的小说中塑造了现代独立女性群像,小说中的女性大多是经济独立、聪明睿智、自尊自强且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职业女性。这些女性正代表了亦舒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人格。叛逆是女性的个性魅力,她们都脱离了传统女性温婉柔弱的气质,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叛逆和刚强。她们不仅在经济上独立,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与王安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独特的女性作家,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表现了许多独立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着柔弱的外表,但是却有一颗坚强的心,读者可以读出她们身上彰显的生存意识。她们的生存意识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也表现在面对自己坎坷人生的奋力反抗。但由于两位作家的生平、时代背景和个人创作价值观的不同,所以她们笔下女性体现的生存意识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中的正面女性形象可分为人类女性与非人类女性,她们都具有“无妒”的共同点,同时她们之间又具有更大的不同点:人类女性形象并不一定美貌。但无妒、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坚决主动地守贞、严格遵循封建礼教,可以说是贞女贤妇;而非人类女性形象虽然也无妒,但她们美貌、向男性自荐枕席,与男性较自由地结合、几乎完全置封建礼教于不顾,可以称之为“自由”女性。这两类不同女性形象的产生,源于封建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德、色双重需求的外化。  相似文献   

17.
在元代众多的杂剧作家中,女真族作家石君宝在以《秋胡戏妻》为代表的三部婚恋杂剧中塑造了三个追求爱情幸福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但有元代婚恋杂剧中一般女性身上所具有的美丽善良的特征,更可贵的是,在她们身上表现出了强烈的斗争精神和民主自由意识。这是时代赋予她们的特征,同时也与作者的思想、民族出身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8.
巴金在《家》中成功地塑造了悲剧青年女性形象系列,愤怒的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发出了“控诉”,警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反省。同时,这些青年女性的遭遇和抗争,也昭示出树立独立、平等和人的觉醒的现代文化意识才是女性解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飘》中郝思嘉的女性主体意识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飘》中多方面地描写了郝思嘉在爱情生活、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性情仪态,刻画了她现实主义的性格特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为鲜明的艺术形象。她在少女时期就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经过战争的创伤和爱情的艰难抉择,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担,并明白一个女人惟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会有独立的人格,可靠的保障。于是她冲出传统偏见的藩篱,走出家庭,成为父权制社会里的独立而又坚强的女性,在此过程中她逐渐走向成熟。《飘》中郝思嘉形象所折射出的女性价值观和主体意识使她具有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飘》中多方面地描写了郝思嘉在爱情生活、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性情仪态,刻画了她现实主义的性格特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为鲜明的艺术形象。她在少女时期就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经过战争的创伤和爱情的艰难抉择,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担,并明白一个女人惟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会有独立的人格,可靠的保障。于是她冲出传统偏见的藩篱,走出家庭,成为父权制社会里的独立而又坚强的女性,在此过程中她逐渐走向成熟。《飘》中郝思嘉形象所折射出的女性价值观和主体意识使她具有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