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如何提高学前班的教育质量,促进幼小衔接,一直是我县教委十分重视的问题。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在成都召开了“推广幼小衔接研究成果,提高学前班教育质量研讨会”,并在我县举行了学前班现场会。对照会议精神,总结几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感到要提高学前班教育质量,作为县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抓住以下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2.
我园学前班课程是怎样与小学衔接的温玉珍从92年开始,我园学前班与东北师大附小进行了“幼小教育衔接”课题的双向实验研究。三年来,幼儿园与小学主要在课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改革,探讨了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最佳活动内容和最佳活动结构衔接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做法...  相似文献   

3.
韩景娥 《成才之路》2012,(13):16-I0011
学前班与小学是邻近的教育阶段,为了使儿童能够从学前班顺利过渡到下一个小学发展阶段,获得健康的成长,并且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幼小衔接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4.
对昌吉市小学一年级教师幼小衔接教育素养现状的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存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理念解读错误、对幼小衔接教育知识认知有偏差、实施幼小衔接教育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要加强宣传力度,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建立有效的“家-园-校”衔接机制,形成幼小衔接教育合力;提升小学一年级教师幼小衔接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5.
日本“幼小一贯”教育改革历经十余年,坚持幼儿园与小学双向协同,体现幼小一贯理念,建设幼小一贯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围绕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兼顾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自身的教育价值,指向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幼小一贯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虽然我国幼小衔接新政策划定了幼小衔接期,在教育目标、内容、要点、原则等方面提出一致性与连续性要求,但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的主要问题是单向衔接,还未形成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幼小科学衔接课程。因此,借鉴日本“幼小一贯”课程改革经验,我国建设幼小衔接课程要在课程理念上,坚持独特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共同点的衔接;在课程实施上,要加强幼小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6.
幼小衔接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也是幼儿顺利成长的关键。新时代幼小衔接工作的推进虽有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背离幼儿的“小学化”、衔接过程的“单向化”和衔接内容的“模糊化”。为了推动幼小衔接走向科学有效,幼儿园要在做足准备中凝聚“推力”,小学要在助推适应中形成“拉力”。同时,二者要进行双向联动,构建教师培养、课程、教研三位一体的衔接体系,形成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生态,在协同合作中共筑幼小衔接的阶梯。  相似文献   

7.
“幼小衔接”是备受家长和幼儿园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幼小衔接”衔接什么、“幼小衔接”如何衔接、“幼小衔接”何时衔接,也成了被广泛追问的问题。2021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及《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等文件,提出了“科学幼小衔接”的要求,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解答了幼小衔接内容的问题,提出“科学幼小衔接”贯穿幼儿园教育全过程,解决了有效衔接何时接的问题。那么“科学幼小衔接”如何衔接呢?其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而应是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过程,同时还应有家庭的配合与支持,这才是对如何进行“科学幼小衔接”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云南教育》2014,(5):40-43
新学期,开学的不只是中小学生,还有一群特殊学习阶段的幼儿——学前班的孩子。他们因为家长的选择,改变了原先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转而以“幼小衔接”“学前班”“特长班”“潜能开发班”等为名目的准小学化教育.目前,学前班市场上的主办机构主要是少年宫、民办课外辅导机构、民办幼儿园。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隆回县三阁司乡"幼小衔接"行为习惯教育研究课题组通过对一堂学前班《语言》教学课的深入观察,从座传安排、教学设计、课堂常规、坐立姿势与听讲要求等五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农村学前班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情况,试图以管窥豹阐明农村学前班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为衔接所作的努力及不足。  相似文献   

10.
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各阶段教育的意义和相互关系。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幼儿教育经验,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出发,探讨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在幼小衔接中尚待提高的因素。一、幼小衔接中的有利因素1.幼儿教育的普及与重视,为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奠定了基础。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多年的学前班带班  相似文献   

11.
何有群 《辅导员》2009,(9):42-42
所谓“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与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的衔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是一个特殊阶段,如何优化“幼小衔接”,帮助学生迈好关键步伐,这是我们一年级教师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2.
1995年10月下旬,四川成都迎来了500多名幼教工作者,他们参加了国家教委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先后召开的三个会议,现将蓉城幼教盛会的情况作一简要报道。“国家教委推广幼小衔接研究成果、提高学前班教育质量研讨会”于1995年10月21日~10月25日召开。参加幼小衔接研究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他们在发言中指出:儿童从学前教育阶段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将面  相似文献   

13.
李艳玲 《辽宁教育》2004,(11):27-27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了让孩子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在幼小衔接方面进行了如下偿试:一、创设浓郁的衔接氛围“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是发挥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和满足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展示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根据学前班在幼儿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同时营造班内外、园内外“幼小衔接”的环境氛围。首先,注意…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与小学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可见,幼小衔接对孩子们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探索英语幼小衔接是一项崭新的探究领域。一、相互了解是做好英语幼小衔接的前提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现代教育观,要求幼小衔接要有度,既要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更要关注幼儿当下的快乐和幸福;幼小衔接要有据,要找出幼儿入学的困难点,以此作为幼小衔接的关键点;幼小衔接要有序,要将长期的养成教育与关键期的入学教育结合起来;幼小衔接要有法,幼儿园要与小学、与家庭合作;幼小衔接要有效,通过追踪、监控与反馈调整,确保衔接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迫切需要在综合的教育和心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揭示幼小衔接的基本规律,提升幼小衔接的成效,真正促进儿童的适宜性教育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蒙台梭利"工作"思想与劳动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幼小衔接目标模糊,要厘清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目标;幼小衔接内容不全面,应完善劳动教育幼小衔接内容;幼小衔接的价值引导发生畸变,应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小学附设学前班教育模式的非学前化给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少阻力。加强对现有学前班的规范管理,使学前班教学模式逐渐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真正做到学前班教育学前化,充分发掘学前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优势,制定优惠措施鼓励小学附设学前班积极向幼儿园转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幼小衔接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关注度的提升,也导致了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误解越来越多。近年来,幼小衔接被认为是提前学习拼音、算数知识,这种风向的偏移就造成了部分幼儿园存在显性或隐形的小学化教学倾向,导致了幼儿的学习负担加重,减少了幼儿的游戏时间,并且严重脱离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不仅无法达到应用的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将浅析“双减”政策背景下幼小衔接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幼小衔接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话题。幼小衔接到底“衔”什么,本文阐述基于教育的实践探寻出幼小衔接的策略:多方调查,明晰衔接方向;多边资源,筑实衔接根底;多样活动,探索衔接路径;多元协作,形成衔接合力,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