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莉莉 《考试周刊》2010,(24):88-88
一、前言 科学领域最不可或缺的是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它们是攀登科学顶峰的必备素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指出,问题的解决对科学发的展中起重要作用,而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则更为关键。近年来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凸显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这对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有重大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展现验证实验的探究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倡导“科学探究”为显标志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今天,因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所呈现的一些不良症状导致了人们对验证性实验的一些误解。有的人认为,只有“探索性实验”才是科学探究。“验证性实验”不是科学探究,因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似乎也就渐成时尚。其实,验证性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同时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展现验证性实验探究魅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证伪性”实验指的是用来验证猜想的实验结果与猜想预言发生矛盾或存在差异的实验,在科学探究中“证伪性”实验分为“真证伪”实验和“假证伪”实验。“真证伪”实验揭示了原有科学猜想中隐含的客观矛盾,要求科学家改变原有猜想,重新提出新的猜想;“假证伪”实验虽然实验结果与原有猜想矛盾或存在差异,但产生这种矛盾或差异的原因是实验方案有问题或受另外新的因素影响,而原有科学猜想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万代珊 《内蒙古教育》2002,(2):21-22,45
全国主体教育实验协作组于1999年5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主体教育实验课程改革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有条件的中学要进行‘科学探究’课的课程改革实验”。为了落实这一要求,协作组又于1999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召开了中学“科学探究”综合课程实验研究规划会议。会议围绕“科学探究”课程的基本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理论研讨,并形成了《“科学探究”综合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组会议纪要》。我校根据“科学探究”综合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总体规划的要求,于1999年12月制定了《通辽二中“科学探究”课程实验…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难题”之所以提出和迟迟得不到解决,主要是因为包括李约瑟在内的许多人没有搞清楚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并且用所谓“辩证”的、“联系”的观点把它们混为一谈所致。我们只要运用概念明晰的形式逻辑方法对之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约瑟难题”完全是一个毫无研究价值的“伪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李约瑟难题”的再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是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文化的核心,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因此科学、哲学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由于哲学和文化是多元的,所以科学也是多元的;由于中西方的哲学和文化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所以中西方科学之间也存在重大差异。这是正确理解“李约瑟难题”的一个前提和关键。国内外许多学者之所以在“李约瑟难题”的有关问题上产生了种种误解,使这一难题迟迟得不到正确解答,其原因是由于他们混淆了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7.
20 0 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 ,一项是雷蒙德·戴维斯和小柴昌俊长期致力于宇宙天体物理学研究 ,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一成就导致了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 ;另一项是里卡多尔·贾可尼在“发现宇宙射线源”,这一成就导致了 X射线天文学的诞生 .仅在几十年前 ,人们还认为宇宙是平衡而缓慢运动的 ,由于这些科学家的杰出贡献 ,这种思想只能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中 .下面对这三位科学家所获得这一成就的科学背景作一介绍 .一、改变了人类认识宇宙的方式太阳为什么会发光 ?早在 19世纪 ,科学家们就曾对太阳的能量来源做…  相似文献   

8.
据高能中微子的“长基线”实验计设参数,用数值实验常相关联的唯象方法算出中微子质量数值,估算了中微子振荡几率,判断了μ中微子vμ与τ型中微子vτ最可能发生振荡。  相似文献   

9.
科学争论如何终止?——柯林斯对实验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科学知识为探讨对象。科学知识社会学巴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柯林斯在对科学、技术争论进行案例分析时,提出“实验者回归”这一概念,指出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是互为因果的,实验证据不能作为终止一场科学争论的判定性标准;并用“经验相对主义纲领”对此加以解释,认为社会因素在终止科学争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结论是科学家协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继续探索失踪的中微子长期以来使我们困惑不解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仍未揭开。从新近太阳中微子实验获得的最新研究结果使物理学家依然无法肯定,是我们对太阳内部的认识有误,还是我们对中微子认识本身就有错误。自从戴维斯在美国南达科他州霍姆斯特克金矿全氯乙烯容...  相似文献   

11.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和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一成就导致了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另一项是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在“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一成就导致了X射线天文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需要巨大资金投入和众多科学家参与的大科研项目是一种大的科研工程,把其称为“大科学”是一种误区,大科学应该是宇宙大自然整体整合存在运动演化之道——大道理。中国古代有四大科学:周易大科学、中医中药大科学、汉语言文字大科学、中国哲学大科学。中国哲学思维与西方哲学思维不同,中国是以宇宙大自然为中心,人从属于自然,而西方则以“自我”为中心去考察自然,让大自然从属于“自我”。老子的“三生万物”和庄子的“逾七为化”,是对宇宙大自然整体整合运动演化普遍规律的揭示,是西方任何科学的定律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科学事业大发展需要学习“田忌赛马”的智慧,走出西方“大科学”概念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小学科学课强调“以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教学,确实把握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在很多实验教学公开课中发现,教师出示的“友情提示”“温馨提示”或“实验操作步骤”都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学生有时还没看清与领会就开展了实验活动。这是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所隐含“程序性知识”重要性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4.
展现验证性实验的探究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以倡导“科学探究”为显著标志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今天 ,因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所呈现的一些不良症状导致了人们对验证性实验的一些误解。有的人认为 ,只有“探索性实验”才是科学探究 ,“验证性实验”不是科学探究 ,因而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似乎也就渐成时尚。其实 ,验证性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 ,同时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展现验证性实验探究魅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北京小学受中央教科所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委托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已将近6年,实验中所使用的STC课程是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研发的一项全面的、基于研究的科学课程,是在美国甚至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应该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把这一新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呢?通过近两年的上课和听课,我发现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大多关注的是“动手”实验和“动眼”观察等重要环节,好像只有“动手”实验了,“动眼”观察了,就是探究,忽  相似文献   

17.
美国和欧洲科学家合作进行的一项试验发现,南极纯净的冰层深处可能是探测高能中微子的最佳场所。科学家正在筹划在南极冰盖中建设大型“中微子望远镜”。  相似文献   

18.
地理科学专业类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地理科学导论”的教材的建设,是这门课程的建设以及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有的教材或专著性教材因编撰者的着眼点和学术水平以及对“地理科学导论”这门课程认识上的差别,或者强调学术性与系统性而忽视基础性与入门性;或者强调基础性与入门性而忽视学术性与系统性,而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统一协调起来。“地理科学导论”虽与“通论”和“概论”有基本相同之处,但应该更强调或侧重于“引导”和“导入”,着重于地理科学研究之前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准备工作。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我们确定了《地理科学导论》的编撰大纲或目录。  相似文献   

19.
王升  赵双玉 《早期教育》2009,(10):53-53
美国最重要的科学研究组织之一“美国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在总结“、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及其他组织的众多研究成果后,对萤代科学、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的新趋势做了如下概括。 1.由强调“科学即探索与实验”,到更强调“科学即辩护(argument)与解释”。  相似文献   

20.
1996年美国正式公布出版了“国家科学标准”,这是美国科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准”,也被称作美国90年代的第三个国家级科学教育改革方案。在这里,本文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1)“国家标准”的主要特征;(2)“以标准为基础”的教育改革的战略框架;(3)“国家标准”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