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先秦诸子中,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两种人道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爱人与爱物的区别,强调人之异于物的独特价值。其相异之点在于儒家有见于人性的理性之维,其人道思想体现了对人的道德自觉能力的尊重;墨家有见于人性的感性之维,其人道思想侧重于对人的感性欲求的满足。儒家把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比较符合宗法制社会的实际情况,且在儒墨对峙中相对开放,吸收了不少墨家的合理思想,秦汉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墨家的兼爱由于过于理想化,不合当时人们的思想实际,加上自身的封闭性及忽视理论发展等缺陷,使其兼爱思想趋于湮灭,只是在后世的游侠或农民起义思想中有过短暂的再现,成为下层人民反抗暴政的武器。把两种人道思想置于近、现代人道主义的视域,其共同缺失在于忽视个体价值。儒家对道德理性的片面强化,使个性屈服于社会性,人道思想成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主要表现为统治利益)的工具。墨家思想强调人的感性欲望满足的必要性,但忽视了人的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因而中国古代虽有很丰富的人道思想却未能发展出近、现代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
在人性问题上,儒、墨、道、法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形成了各自完善的人性论思想体系。先秦儒家孔子的"性相近"说、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墨家"素丝说"、道家老庄的人性顺应自然说和法家的人性好利说,虽各有千秋,但还是为其教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墨家的道德乌托邦思想包括"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道德理想、"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和"非攻"的天下和平理想.这种基于"兼爱"理论而构建起来的道德理想,在封建等级社会和专制体制下,只能是一种乌托邦.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在战国时期动荡无序的社会里,广大人民向往平等、民主与和平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主流的文化思想大体可以作以下分类:礼仪文化思想,以儒家为代表;虚无文化思想,以道家为代表;实用主义文化思想,以墨家为代表;功利主义文化思想,以法家为代表.这几派之间也是相互批判,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光辉时代.  相似文献   

5.
比较视角下的孔墨爱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与墨子的爱人思想表现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特殊身份和性质,文章依据对《论语》、《墨子》等历史原典的剖析和解释来深入探讨仁爱与兼爱之间的异同性。并试图在传统的学术区分框架之下.为解读已有两千年历史的孔墨爱人思想提供一个在现代环境内认知的新引导,初步探讨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和法家都将“道”作为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出发点。儒家道论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法家所谓的道是指法治之道。两家道论内容的不同导致二者法思想的差异。二者的道论也有其共性。其在道论的思维方式上有一致之处,即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又根源于宗法人伦的社会土壤,即二者在文化上是同源的。这种思维方式将天道、人情、法律合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法的独特之处。儒法两家道论的共性也是二者在汉以后能够合流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墨、道、法教育哲学三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儒、墨、道、法的思想是集哲学与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思想以坚固的哲学理论为其根基,哲学理论通过教育思想表达其浓厚的实践意愿,哲学与教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哲学与教育是儒、墨、道、法思想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上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很合理地把握儒、墨、道、法的教育思想各自的丰富性、完整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周祖芳  包梦影 《文教资料》2007,26(35):14-15
李白是唐诗的千古奇才。本文分析了他的酒诗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道家精神和侠气,与同仁共享。  相似文献   

9.
一个没有仁爱、没有理性的社会是冷酷、黑暗和可怕的。“仁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道德范畴,对净化灵魂、完善自我有着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当代大学德育贯穿“仁爱”思想教育是大学伦理共同体的本质再现,是完善现代人格的必然选择,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必须科学地把握“仁爱”思想的合理内涵,坚持“五个结合”,将“仁爱”思想贯彻到大学德育的实处。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中,主要有人治和天治,人治又包括法治和德治等。所谓"以人治国",就是以人为主来治理国家。在中国古代,主张"以人治国"的主要是儒家、法家等,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下面就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1.道家主张"以天治国"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天治"的是道家。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  相似文献   

11.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刑罚思想上,儒家偏重于“礼义教化”,以刑辅德,法家偏重于“重刑威慑”,以刑去刑。这只是各自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手段不同,而在道德理想和治国目的上两者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2.
历来学者对先秦法家的法治主义研究颇多,但对其传播思想鲜有关注.值得重视的是,法家对传播功能、传播内容、传播体制、传播策略等方面的认识颇富创造性,其传播思想与实践对于法治主义的传播与推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法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重刑治国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一体遵行、"壹法"、"一尊"等主张;儒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刑与法家所主张的法在根本内容上并无不同.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正反两面的启示主要是:要重视法与人的和谐;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治民"与"治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对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利用好这一现代重要传媒,扬长避短,发挥其积极作用,是我们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春秋战国 ,产生了对后世中国影响巨大的两个学派 :法家与儒家。他们各自主张一套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和制度安排 ,法家主张“一法” ,而儒家的思想则在于“仁爱” ,在于道德劝善。带有更多温和色彩的儒家 ,在西汉时开始出现某些法家化的变化 ,在统治上 ,儒、法两家互参 ,儒家学者在治道上的表现和论述使得儒家取得独尊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李强 《中学教育》2008,(8):30-33
合理利己主义道德价值观在历史唯物主义和人性论中都能找到足够的理论支撑,而且也日益成为当今社会道德生活的必然诉求。面对学校德育的困境,最根本的出路在于适度降低意识形态对道德教育的控制,以合理利己主义对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作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17.
杨曦 《中国德育》2007,2(8):29-32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培养公民意识,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心理和文化基础。作为公民道德中的核心要素,如:自尊自治、公正观念和公共精神等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中,传统道德还有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传统道德中蕴含着的人文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提升的主要本土性资源,应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息息相通,其基本特征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儒家道德思想的积极方面有助于坚持当前学校德育的首要地位,对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学生的自学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从情感教育出发,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后勤服务等多个层面系统推进,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做到了校园无处不德育、无处不渗透着情感,为全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宽视野、高境界和大格局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