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矛盾客观性原理是教材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怎样准确地把握住它?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矛盾的客观性",第二应指出矛盾的客观性还表现在它既不能被人为地创造,更不能被人为地消灭,它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第三应阐明矛盾与物质的关系,指出矛盾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第四要求学生辨证地看待哲学意义上的"矛盾"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矛盾"的关系,第五阐述矛盾的客观性与矛盾的普遍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观点认为,客体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笔认为,客体并非一定是客观存在,主观存在也可以成为客体,如果把客体界定为一种客观存在,那么精神客体是什么?也是客观存在吗?如果说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在于它具有不依赖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属性的话,那就是用客体的对象性去说明了精神客体的客观性,但是,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并不来自其对象性,而是来自其对物质客体的依赖性上,如果没有物质客体作载体和承担,对不会有精神客体的存在,精神客体的本质属性是主观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观点认为,客体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笔者认为,客体并非一定是客观存在,主观存在也可以成为客体。如果把客体界定为一种客观存在,那么精种客体是什么?也是客观存在吗?如果说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在于它具有不依赖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的话,那就是用客体的对象性去说明了精神客体的客观性。但是,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并不来自其对象性,而是来自其对物质客体的依赖性上,如果没有物质客体作载体和承担者,就不会有精神客体的存在。精神客体的本质属性是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创造的用以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语言所指向的事实存在使其具有客观性,而人的意识和认知的主观能动性则使其带上主观性。语言符号的各个层面都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词这个层面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能指的自然属性和所指的事实存在性上,而其主观性表现更加多样,主要包括音位的心理性、能指和所指联系的任意性、对存在认知的差异性、词汇系统对存在组织的民族性等。用这种观点分析语言现象更具宏观性,更符合自然语感,例如可以对专名、单义词和多义词(包括词义如何引申)问题提供一致而简明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的实践,是一个结构复杂并具有多重规定的矛盾体系,由此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多重属性,如主观性、客观性、能动性、普遍性、直接现实性、中介性、社会性、历史性、绝对性、相对性、多样性、系统性、具体性、过程性、科学性、价值性、重复性、创造性,等等。深入探究这些属性,是把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价值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人的属性是就人作为一种物质形态而区别于别的物质形态来说的。人的属性中有物质属性,亦即自然属性。人的属性中也有精神属性,但人的精神属性并非是对应于物质属性,因为它在归根结蒂的意义上从属于人的物质属性,它在形成和存在上又依赖于人的社会性活动。所以,人的属性中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属性不能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这么两类属性。不仅人的意识、精神依赖于人的社会性活动,而且人的其他许多具体属性特点也是在社会性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社会属性就成为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的社会属性是可以跟自然属性平行、并列的属性,又是跟自然属性相互依赖的属性,于是,人的属性中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属性,只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么两类属性。  相似文献   

7.
法律价值观,是人们对法律价值的认识和思想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与主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基本看法。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分析法律价值观的属性,认为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多元性和共同性、属人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正确认识法律价值观的哲学属性,有助于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法律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高二哲学常识教学和复习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人们能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新的物质形态以及新的生产关系,为什么说物质是不能创造的?""既然人们能建立起许多新的具体联系,为什么说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万有引力规律决定了水往低处流,人却能做到引水上山,这不证明规律可以被人改变或消灭吗?"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哲学中的"客观性"问题的理解,说明了它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有必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高二哲学常识教学和复习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人们能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新的物质形态以及新的生产关系,为什么说物质是不能创造的?”“既然人们能建立起许多新的具体联系,为什么说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万有引力规律决定了水往低处流,人却能做到引水上山,这不证明规律可以被人改变或消灭吗?”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哲学中的“客观性”问题的理解,说明了它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有必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脑──心巨系统”与精神的本质高新民关键词精神;脑-心巨系统;机能;大众心理学;主观性;客观性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对精神或意识的本质的规定不仅得到了现代有关自然科学成果的进一步证实,而且也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各种形式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所默认。但...  相似文献   

11.
一些人仅抓住马克思主义人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并将其与萨特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看法比较后认为,相对于萨特强调的人本质形成过程中“自我设计”所体现的主动性,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是只看到了人的受动性,被决定性,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这种理解没有完全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深刻意蕴。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绝不象萨特片面强调人的主观性以致走向极端一样片面地强调社会关系在人本质生发中的作用,而是将人的本质奠定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的基础上,既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人的制约作用,从而达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误区一: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简析:这种看法貌似既讲实践的客观性,又讲实践的主观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是形而上学的,又滑向唯心主义,因而是错误的。由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因此,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思想支配下进行的,它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因而又具有主观性。实践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我们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用一个特征去否定另一个特征。误区二: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简析: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孤立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具有社会性。但孤立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真理的主观性问题是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向不够重视,只是空泛地承认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没有给予认真的研究,以致实际地否认了真理的主观性。本文的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真理主观性问题的足够重视。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正确的主观认识。 主观,相对客观而言,指在性质上与物质相反的人的意识、精神。意识的内容虽然跟物质对象不可分割,但却不归结为物质对象,而表现出主观性。因为它是物质对象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人的需要属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的需要属性问题,学界相当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它是主观的。笔者认为,人的需要从本质上说并不属于主观性范畴,而是属于客观性范畴。首先从哲学范畴论的角度看,人的需要属于关系范畴,而关系范畴所表征的对象是不具有主观性的。其次从人的需要的规定性来看,需要属性也是客观的。再次从人的需要的实现方式和途径来看,需要也是客观的。承认人的需要属于客观范畴,肯定其状况和内容是由生产实践的水平决定的,就是坚持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是物质力量的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根本原理是,人的心理、意识,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意识这种现象,既有其主观性,同时又有其客观性,这一点已是人所共知的了。但是,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心理、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两种性质之间以及它们的诸多种表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对心理学中的重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战线上的两军对战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它承认物质决定精神,同时又极其重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它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物质决定精神”,或者说,“存在决定意识”,这句话说明了世界的本质——世界是什么,也说明了人们意识的来源——意识是从哪里来的,教我们认清客观世界和人们主观意识的本质、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7.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论的重大问题。张曙光同志在《试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社会发展中的自觉性》一文中认为,“应该放弃‘凡规律都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变化)’的观点”;因为“社会规律既有一定的主观性,又有一定的客观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很容易使人们在规律的客观性问题上造成混乱,从而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相似文献   

18.
释能动性     
关于能动性概念的一般含义,哲学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近年来虽有专文论述,可我又不同意作者们的观点。下面谈谈我的意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需要能动性概念能动性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多为activity(俄语为деятельиость),释义为活动,把它作为哲学概念,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就用以标示那为自我、思维、绝对精神所独具,而为物质的东西所不能有的独立自主性和自由创造性。这时就译作能动性。意识,或者精神,作为整体,其独立自主性当然是对物质而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哲学教科书在论述真理问题时,都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谈真理的主观性,似乎一讲真理的主观性,就有唯心主义之嫌。我认为,主观性是真理的重要属性之一,不承认真理的主观性,就等于不承认真理。 (一) 究竟何为真理?早在几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明确地给真理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即“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必相符合”。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认为:真理就是我们的观念同客观对象的正确而恰当的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生活与奋斗的毕生追求。与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幸福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