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七志》“经典志”之《孝经》居前,结合其时政治背景作出合理解释,对王俭先道后佛、阮孝绪先佛后道的不同,联系当时文化大势进行了详确探讨。  相似文献   

2.
薛颖  刘永强 《出版广角》2016,(20):86-88
约翰·B.汤普森在其著作《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中以传播学为视角研究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指出现代文化的传媒化趋向,并在借鉴布尔迪厄文化资本、文化场域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现代文化传播过程所涉及的权力关系,分析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意识形态,使意识形态研究在文化传媒化场域中展开.  相似文献   

3.
但是,美国的媒体难道不是独立和自由的吗?难道它们不是一直对政治采取批判的姿态吗?它们怎么又能够同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呢?它们又如何能够在保持中立的同时,表现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张力呢? 对上面的一些问题已经在解释政治和媒体的具体的关系中予以回答,在这里我们只看一看媒体在保持"客观"和"中立"的同时,如  相似文献   

4.
和磊 《东南传播》2011,(9):29-31
媒介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甚至会与国家权力相结合,成为国家实施霸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方式。伯明翰学派重要的媒介研究之作《监控危机》,深刻地阐明了这一点。在《监控危机》中,霍尔等人通过运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媒介是如何迎合国家统治的需要,国家又是如何通过复杂的意识形态的运作而赢得大众同意,并进而重新获...  相似文献   

5.
杨微 《大观周刊》2011,(20):46-46
作为我国首部直接从西班牙原文译入的中译本,杨绛译《堂吉诃德》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翻译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指翻译过程也指翻译结果。本文试图运用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操控翻译的理论对杨绛《堂吉诃德》的翻译作出探析,揭示了政治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翻译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潜在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6.
任迎春 《青年记者》2016,(32):124-125
社会科学中,意识形态是一个非常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它是一种"实体",塑造人的思想,构建人的私人身份和社会身份.意识形态受制于权力关系,并通过语言实现和更改,语言解码意识形态与权力互相作用的整个过程.政治领域之外的翻译研究中,意识形态的定义是中立的,是"一套思想,组织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了解我们与环境的关系".美国当代翻译研究学派重要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强调"意识形态在某种意义上不限于政治领域",认为"意识形态是统领人行动的一套形式、惯例和信仰".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学教育因与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成为课程思政实践的先行者。《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践,提出该课程将价值引导贯穿知识讲授、能力培养全过程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方法中的社会实践向度出发,本文试图梳理不同阶段美国报业客观性背后存在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以此作为对《发掘新闻》所忽略的这一重要问题的回答与补充。研究发现,从1830年代前到21世纪初,美国报业客观性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西方媒体宣称的客观性,核心理念是要求新闻工作者独立、尊重事实和挖掘真相,实际上会不同程度地被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所左右。如何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影响下保持对客观性理念的追求,这是西方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歌曲《社会主义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为线索,采用意识形态、亚文化等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试图辨析红歌演绎背后所呈现的文化意义及社会变迁图景。亚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是本文关切的焦点,文章通过梳理红歌《社会主义好》四种不同版本的演绎及其历史情境,期望从中窥见在中国政治社会发展中,亚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互相作用和特殊关联。  相似文献   

10.
李辉 《国际新闻界》2019,(4):154-173
结合舒德森的其他重要著作,本文从写作动因、书写方法、论述主旨与所蕴含的新闻规范性主张四个方面,深入评述了《知情权的兴起》。舒德森通过知情权的兴起及其制度化的历史,论证"监督的公民身份"的合意性;通过结构-功能主义路向考察文化史,他将透明化文化阐述为政治系统自身权力均衡的产物,据此否定当下盛行的参与式民主。舒德森认为,民主的概念应随变动的实践而变。当今的民主实践逐渐走向"监督式民主",要求充当权力审查机制之一的专业主义新闻,而非促进公民对话与政治参与的新闻。本文批判了舒德森的论证方式与新闻规范性主张,认为其"监督式民主"仍需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共领域才能有效实施;同时认为,对舒德森的理论话语"祛魅"是有效利用其话语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陆 《图书馆论坛》2007,27(1):18-21
批评了图书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应当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知识管理与读者服务相统一、“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相统一,以促进信息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全面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施博  魏佳 《传媒观察》2020,(5):82-87
新型冠状病毒暴发后,很多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积极以"艺"抗"疫",用艺术的视角,聚焦当前疫情环境下的民生问题,表现出极高的媒介素养。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探讨融媒体时代艺术专业媒介素养的教学与实践,分别从图片、影像、音乐、社交平台、产品设计以及装置等抗击疫情的艺术作品来分析媒介素养教学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1948年10月18日,并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日子,只不过碰巧手头上有两份形成于这一天的材料,而且有点意思,随手写来,以为试笔。一份是大溪档案中蒋介石给当时上海市长吴国桢的电报,见《筹笔》第10册《京沪失守与反共戡乱上》,编号16280。上海吴市长:关于扬子公司事,闻监察要员要将其开办以来业务全部检查。中以为依法而论,殊不合理。以该公司为商业而非政府机关,该院不应对商业事业无理取闹。如果属实,可属令侃聘请律师进行法律解决。先予详讨其监察委员此举是否合法,是否有权,一面由律师正式宣告其不法行动,拒绝其检查。并以…  相似文献   

14.
"浅阅读"是具有人文价值的有效阅读形式,它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必然性和局限性,否定与排斥"浅阅读"对提高全民阅读率是不利的,正视"浅阅读"的存在、挖掘它的价值、引导其发展方向才是学术界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市场营销原理,将其运用于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服务,提出了“经营图书馆”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正确理解"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图书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和实质,结合我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创建学习型图书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学科馆员"制度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契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分析"学科馆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出"学科馆员"制度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契合点:学科馆员服务的主动性、个性化与专业化.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9.
与传统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崇尚炫耀暴露相比, “秀”的兴起是互联网蓬勃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理想化的自我表演,“秀”受到媒介技术“中介化”的深刻影响.文章指出,新型人际关系的出现以及自我呈现技巧的提高,使传统中国人在固定交往关系中被压抑的“自我”得到释放,不过,技术“中介化”也可能令“自我”陷入因交往关系复杂化和浅层化所带来的认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20.
目前,实时竞价(RTB)广告已成为数字广告业发展最迅猛的领域.“实时”意味着以技术改变广告业的生产方式,而“竞价”则完成了广告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文章在对实时竞价广告的产业流程以及运行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RTB广告是如何通过不同市场主体、技术及运行机制的安排实现“实时”与“竞价”,从而改变广告业的传统运行方式与商业逻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