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观点认为合同作为当事人之间合意的产物,其效力只能及于当事人双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合同相对性规则本身的缺陷也不断地暴露出来,各国法律均开始承认合同对第三人的效力。然而何种情况属于合同相对性规则的例外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为此笔者尝试为这一例外提出合理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合同作为当事人之间合意的产物,其效力只能及于当事人双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合同相对性规则本身的缺陷也不断的暴露出来,各国法律均开始承认合同对第三人的效力。然而何种情况属于合同相对性规则的例外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为此笔者尝试为这一例外提出合理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我国合同法同时对代理和委托合同进行了规定,代理人订立的合同对被代理人的效力与受托人依委托合同同第三人订立的合同对委托人的效力是否是一回事?委托关系与代理关系是否是一回事?本将从历史的考察和比较法的角度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合同作为当事人之间合意的产物,其效力也只能及于当事人双方,但现代社会从过去注重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日益转向对社会利益的保护,各国法律均开始承认合同对第三人的效力,但何种情况属于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本文在分析各种有争议的情况以后,尝试为这一例外建立一个合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无权处分制度在我国颇受争议,学者之间的讨论十分热烈,关注的焦点主要在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上。本文在界定无权处分行为中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力求对关于合同效力的三种学说作出正确评价,认为效力未定说是目前最接近立法的解释,并对其有关漏洞作出补充解释,得出结论:无权处分的合同效力未定,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如此,无权处分制度才能在物权与债权制度体系下自由生存,与善意取得制度、权利瑕疵担保制度等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6.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合同之效力一直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合同的效力直接影响到交易的安全和稳定性。然而在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效力的认定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造成司法实践中判断标准的不统一。因此,通过对国外立法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我国合同无效的立法变革及目前司法机关对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效力的处理方式,对我国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的效力进行思考和研究,有利于维护交易的安全和稳定,促进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合同之效力一直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合同的效力直接影响到交易的安全和稳定性。然而在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效力的认定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造成司法实践中判断标准的不统一。因此,通过对国外立法例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我国合同无效的立法变革及目前司法机关对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效力处理方式,对我国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的效力进行思考和研究,有利于维护交易的安全和稳定,促进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政府采购合同与民事合同的法律关系问题,我国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直接认定二者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学者虽然认为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关系作了认定。本文力图在对政府采购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基本原则及法律特征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对二者的关系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合同自由是合同法的核心和精髓”,那么合同的法律约束力或合同的效力则是整个合同法的基石。当合同对双方没有约束力或效力以致于任何一方当事人可以随意撕毁“合同”时,合同自由对当事人任何一方就变得毫无价值,当事人自愿签订的“合同”也只是一张一文不值的废纸,如果这样的“东西”也可以称之为“合同”,那么是否签订这样的“合同”对当事人来说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合同解除具有使存在于合同基础之上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的效力 ,这种消灭的作用是溯及既往还是指向将来 ,各国法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国内外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是合同解除效力中的核心问题 ,它又与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密不可分 ,本文即针对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这个极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教育实践美的理性分析,认为教师独特风格是教育实践美的形式,流畅体验是教育实践美的主体感受,自由创造是教育实践美的智慧,实践伦理是教育实践美的理性升华,教育生态是教育实践美的生命关照,教师合宜的行为是教育实践美的形象,身处同一心境是教育实践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教育实践美的理性分析,认为教师独特风格是教育实践关的形式,流畅体验是教育实践美的主体感受,自由创造是教育实践美的智慧,实践伦理是教育实践美的理性升华.教育生态是教育实践美的生命关照,教师合宜的行为是教育实践关的形象.身处“同一心境”是教育实践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Robin Barrow 《Interchange》2006,37(4):287-307
The paper argues that 100 years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eaching has failed to provide a usable account of best practice. This is partly because of conceptual and other logical problems that cannot in practice be resolved, as has been argued before. However, it is further argued that the real reason that no useful rules of good teaching can be established is that there are no substantive and important rules covering human interactions such as teaching. It is not that science cannot get the answers; rather it is that there are not any answers, and that is why there is not a science of teaching. Every teaching event is unique and the way to determine good practice is to be clear about what one is trying to achieve and to know one’s particular audience. This is not simply sound practical advice, but logically the only path to knowledge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4.
正是理性发现了人,也正是理性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人在此岸世界即感觉世界,而人的根性——理性——却在彼岸世界即理念世界之中。因为人的灵魂从彼岸世界来,教育就是人重新回到彼岸世界的一种手段。所以,理性是先验的,是彼岸世界里的道理,也是彼岸世界对人的预设。这样一来,人就横跨在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之上,人依靠理性成为人世间的巨人或者神。然而,人的理性一直被社会和人的作为作践着,社会权力、社会暴力、天启、逻辑,都是对人的理性的猖狂遮蔽,以致教育中充斥着反真理的认识,甚至,教育本身都被人为地扭曲着。理性应该是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根据,回到理性就是回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15.
从人学意义上看:阿Q先前的渺茫暗含了人类史前历史的浑沌;阿Q的争斗别是对人类明进程的讽喻;从阿Q恋爱的失败可知婚配的实质也是社会财富占有形式的一种曲折表达;而“救命”别是对人日益恶化的生存关系的呼救。因而,阿Q的意义就在于:他的丑陋是人类明缺陷的丑陋;他的卑劣是人性的卑劣:他的不幸更是人类化心灵的不幸。  相似文献   

16.
中国莎学一直认为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人开始提出质疑,认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但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解决。哈姆莱特到底是什么"者"?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受何思想影响?细读不难发现,哈姆莱特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柏拉图"哲学王"政治哲学思想的典范,"莎士比亚的确读过柏拉图"。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possibilities for conceptions of critical thinking beyond the established educational framework that emphasizes skills. Distancing ourselves from the older rationalist framework, we explain that what we think wrong with the skills perspective is, amongst other things, its absolutization of performativity and outcomes. In reviewing the relevant discourse, we accept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the skills paradigm to be change‐friendly and context‐sensitive but we argue that it is oblivious to other, non‐purposive kinds of rationality that are indispensable to critical thought. Our suggestion is that there is an aporetic element in critical thought that is missing from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ositions. We consider some other efforts to redeem the surplus of criticality that performativity fails to take into account and conclude that the aporetic element that we highlight accommodates better than other theories d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matizing the taken‐for‐granted instead of focusing on problem solving.  相似文献   

18.
试论早期儒家思想中的个体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缺少个体主体意识。文章从天人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知行关系入手 ,分析了早期儒家思想中蕴涵的肯定个体主体意识的倾向 ,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急需的个体主体意识原本就潜在于早期的儒家思想中 ,只不过被长期掩盖和忽略 ,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才战略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人才是强国富民的关键 ,人才强国是时代的选择。文章试从俄罗斯人才外流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后果入手 ,总结其教训 ,对维护我国人才安全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延安非公有制经济在延安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呈现出了发展领域不断拓展、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特点。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仍存在如思想观念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落后、人员素质偏低和发展环境欠佳等问题。解决的对策应当主要是切实更新思想观念、做好引导服务工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与职工队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