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装饰艺术作为一种最普遍、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是观察、体会、创造自然界和生活中广泛蕴含的一种展现美的方式。居住环境设计同样也是展现形式美的设计艺术。从装饰艺术视角创造并满足人们展现美的需要,将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形态美,通过居住环境设计的表现赋予人们以精神上美的感受和审美的愉悦。装饰艺术是一种由装饰意识和装饰行为所构成的装饰品格,它可以存在于任何艺术形式之中,特别是与居住环境设计有着紧密的关联。从装饰艺术视觉领域看居住环境设计,好的装饰艺术设计作品融入到居住环境设计中,是对居住环境设计使命的提升,也是体现装饰艺术在居住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营造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建筑为人们提供休养生息的处所,居住环境的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室内与室外环境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一个居住、休闲、交流、娱乐的场所。  相似文献   

3.
住宅小区实现“智能化”是未来居住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IT产业向传统建筑产业以及人们生活渗透的必然结果,智能化住宅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回顾了智能化住宅发展状况,阐述了智能化住宅设计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要适应住宅智能化的要求,建筑设计要具备整体设计的系统观念和面向未来的超前意识,要注意和各个设备专业的沟通协调,做好智能化配套设计;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绿色、高效、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4.
颜昌国 《学子》2014,(8):21-21
社区居住环境是指供人们起居生活的居住环境,以建筑外部空间为基础,以追求室外空间的多功能完美结合,并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中的物质和审美需求为目标的生活家园。该课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美术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融合,培养牢固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资源的习惯,初步掌握社区环境美化的基本原则,改造美化的内容以及美化的方法措施。教学中,我采用“四步法”尝试教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心理、观念意识以及文化背景都有所改变,居住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设计的功能服从和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物质要求,同时室内环境的艺术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本文从室内设计的作用、室内功能美、室内艺术氛围的营造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室内装饰设计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所关注的焦点。未来的室内设计将是"人性化"设计的充分体现,也是现代人追求宁静,向往自然的一种生活态度。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居住环境。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新时代。人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设计的新成果。人性化的室内装饰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显示出它旺盛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7.
"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它的审美理想首先是强调美善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要求情理的适中合度。人们只有遵循"中和之美"审美理想的轨迹和目标,才能通过审美活动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居住建筑为人们提供休养生息的处所,居住环境的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室内与室外环境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一个居住、休闲、交流、娱乐的场所。  相似文献   

9.
刘涛  龚克 《高教研究》2005,21(1):49-5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需求和居住环境的不断变化,城市住宅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的住宅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住需求对住宅形式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进行住宅设计,就必然要从分析人的居住需求入手,分析人的居住需求则需从人的居住心理出发。自古以来,人类心理对住宅设计就起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尤 《文教资料》2013,(7):56-57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到自然环境保护,小到居住环境的美化,这些都促进了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讲究的时代,如何让艺术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人们更好地感受美、享受美,这对纯艺术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旨在对新时代下传统中国画和家居生活的融合作探索。  相似文献   

11.
刘琼 《考试周刊》2009,(16):239-240
本文用"交互设计"方法分析现代住区公共环境的形态和内容,强化住区公共环境整体功能性,优化人与环境的相互协作,从而寻找未来住区公共环境设计的新方向。在住区公共环境设计中导入"交互设计",能使我们在设计中深切地理解与人们在公共环境中交往密切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使得住区公共环境的设计更加完善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滁州学院学报》2017,(4):68-70
木雕艺术具有的创新和丰富的装饰魅力,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感受到手工艺术之美和意境之美,陶冶身心,符合当前大众的审美情趣。现代室内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适合人们居住的环境和更具有设计感的生活体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使传统艺术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木雕艺术将室内设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室内设计更具有先锋性和独创性。两者以传统文化作为审美的取向,朝着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丽霞 《天津教育》2023,(3):107-109
<正>儿童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行为。良好的环境设计细节,有利于儿童养成健康心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规则意识,使儿童能够通过环境规则,领会到条理性、加强阅读主动性,更好地把控情绪。教育者要遵守儿童成长规律,特别是在设计环境等小细节时,要利于儿童更快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儿童的能力实现稳定发展。一、环境设计指导理念近年来,人们越发重视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但却往往忽视了幼儿园的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14.
论体育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总足乐于接受美好的事物或观念,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青年学生特殊的审美情趣,以其独特的运动手段和其特殊的教学形式进行美学教育,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师的形体语言等方面创造美、传播美,体现出体育的美学价值,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了以美促德、以美促智、以美健体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杨先惠  蔡诗松 《教师》2013,(6):10-10
自从洁白的鸽子口衔橄榄叶飞过长空的一刻起,那一抹绿色就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和平、健康、友谊……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刻起来,那就是保护环境、保护家园如同保护生命一样重要。把环境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用"美"去吸引孩子们,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引导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赏心悦目地接受环境教育,达到提高环境意识的目的,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张宛生 《太原大学学报》2011,12(1):46-48,52
标志在中国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吉祥文化的历史密不可分,北宋时期标志设计在中国就已经比较完善了。汉字在标志中利用"象形"、"会意"特点,以变形美术字和中国书法所做的标志设计,体现了用笔美、结构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居住文化源远流长,从华夏远古时期先民开辟第一处山洞、构筑第一架居穴开始,一种与居住相关的文化形态就随之诞生了。居住文化是人的居住行为和构筑行为的综合及其抽象。任何文化都要依托于一定的环境,居住文化也不例外,人们总是力图使自己的建筑类型和居住行为与环境相适应。居住文化作为环境的产物,在其发展进程中必定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诸多负面效应,从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人类居住文化的视角来透视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来协调居住与环境的关系,为人类营造舒适、安全、文明、高尚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今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及人们对家居化氛围不断追求的背景下,书房越来越成为居住空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位,本着重从书房中不同功能部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最具特点的书巨的设计、书籍的摆放方式及书房的风格取向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书房空间环境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散文在人们心里眼里是文学作品美的化身,考试中的散文阅读是块硬骨头,是学生的一块心病。笔者将针对散文美读这个问题从"寻情理、品意境、赏语言"等角度作一番解读。并就考试中散文常见题型以及如何做到"美答",从"厚重、层次、精准"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李渔《闲情偶寄》之《居室部》、《器玩部》中有关室内设计观点为线索,论述了李渔"欲其相称"、"取景在借"、"错综有致"和"皆当活变"等居室设计理念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李渔居室设计中体现出的自然之美、创新之美和实用之美的审美思想,指出李渔居室设计中彰显的平民意识、道德立场和精神追求对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