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作为教育本质与教育最高价值的美的教育具有教育的可操作性。教育是围绕培养人们做人与做事两方面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做人与做事需要有健康的价值观与优良的智能结构及其有创造个性的操作技能。为了深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需要应用建构主义的思维方式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如果我们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教育,那么,教育的过程就需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建构,即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建构与外在专业技能的掌握。内在心理结构由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两个部分组成。所以,我们可以把教育的 相似文献
2.
以上关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宏观论证与微观分析,为我们承上启下理解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实践基础。立足于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是一个在美、真、善理念主导下的通过改变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来改变人的外在物质世界的最优化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3.
以上关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宏观论证与微观分析,为我们承上启下理解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实践基础。立足于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是一个在美、真、善理念主导下的通过改变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来改变人的外在物质世界的最优化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法人本质三种学说的评判,认为传统视角下的法人本质学说立论有失片面,过于追求抽象性而流于形而上学,存在与现实脱节的弊病.并在此基础上对法人本质进行了阐述,认为法人本质是法技术的创造物、是群体智慧与实践理论性的产物、是自然人权利的扩张和延伸,为我们理解法人本质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法人本质三种学说的评判,认为传统视角下的法人本质学说立论有失片面,过于追求抽象性而流于形而上学,存在与现实脱节的弊病。并在此基础上对法人本质进行了阐述,认为法人本质是法技术的创造物、是群体智慧与实践理论性的产物、是自然人权利的扩张和延伸,为我们理解法人本质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哲学是哲学家们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理论成果.人世间的真、善、美,生与死,人生的幸福与痛苦,正义与邪恶等无不在哲学家思考的范围内.哲学能启发人的智慧,对哲学问题的思考能使人深邃,哲学对人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哲学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7.
我对当代课程本质的看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哲勋 《课程.教材.教法》2006,26(7)
当代课程的本质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当代新课程是在一定培养目标指引下,由系列化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与运行活力的,用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主动发展的指南。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视角作为比较教育学科的理念无意识,是历史和现实因素叠加博弈的产物。浪漫主义思潮和民族国家兴起助推人们以文化划分边界,也迫使比较教育服从于构建国民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需要。跨文化视角的确立导致文化偏见与国家主义大行其道,也使比较教育陷入创新乏力的困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到来推动各国从竞争走向依存,比较教育在无疆界世界中面临着从跨越边界到超越边界的文化视角转型。 相似文献
9.
10.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批判课程理论(critical theory of curriculum)在美国兴盛起来。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唯科学主义文化的泛滥,社会公正的衰微以及人的意识日益虚假化。批判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有阿普尔(M.W.Apple)、吉鲁(H.Giroux)、韦克斯勒(P.Wexler)、麦克唐纳(J.B.Macdonald)、曼恩(J.Mann)等。批判课程理论构成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另一翼。 相似文献
11.
制度问题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热点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制度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探讨和研究,涉及制度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本文认为,要推进教育制度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就必须在概括、总结和吸收制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哲学的高度进行反思.立足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实践,必须厘清下列两个问题教育制度的本质和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教育界对教育本质问题展开过长时间的讨论,认识正在深化。但是,至今为止,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争论,仍各据一理,各执一端,认识远未能统一。笔者认为,在这场争论中,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对“本质”(或“本质属性”)的概念不明确。例如,不少同志把两个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直接当成事物的本质属性。其实,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必然的规律性联系;本质属性则是指事物的内涵,是指某类事物必然具有并与其它各类对象相区别的特有属性。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的 相似文献
13.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名字常常同相对论联系在一起。相对论与教育学似乎相去甚远,然而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科学与教育从来就是相互强烈地影响着。因为任何科学家和他的成果,都是教育的产物;而任何教育理论的发生发展,却又不能不受到科学家和他们成果的影响。研究爱因斯坦,必然要研究教育对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有什么影响;同样,也必然要研究爱因斯坦的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影响。教育对爱因斯坦的影响与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影响,两者又是密切相关的。本文试图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着重于研究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影响,论述爱因斯坦的教育观,及其相应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批判与建构--马丁·布伯与新教育思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马丁@布伯对新教育思潮的反省和批判非常深刻.他指出人的潜能只能在"关系"中发展而不会"自然释放",教育是与被释放的潜能相遇的决定性力量;"自由"只是教育得以完成的前提条件而非其目标和全部内容,与传统教育的"强制"相对的不是"自由"而是"对话";道德教育的任务不是形成无意识的自控的习惯系统,而是使规范与价值在个体自我意识中得以发现和确定,使其能对每一情境作出恰当的有意识的独特回应,德育的完成靠师生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现代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在过程上迅速制造被规训的肉体和灵魂,通过诱惑的手段迫使学生接受规训,营造了"为了你好"的话语氛围支持规训。在这样的进程中,"差生"不断被制造出来。规训导致学生受到巨大伤害。教育要超越规训,就要摒弃"成人想象",尊重"个体想象";改变"理性人"的假设,恢复"完整人"的真实;规避消极体验,累积积极受教育经历。 相似文献
16.
施钰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7-90
仁政学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仁政学说背后所蕴含的性善论、民本思想、天人合一观念,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儒家政治的价值追求,影响着传统中国的治理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良好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需要在道德建设、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诸方面作出长足努力。重新认识仁政学说的价值体系,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我对当代课程本质的看法(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哲勋 《课程.教材.教法》2006,26(8)
三、树立新的课程本质观笔者对课程本质的新认识,是1985年以来自己在基础教育领域广泛进行课程调查和课程改革实验的基础上,特别是最近三年在一些学校参加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笔者对课程本质的新认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新课程的本质涵义的新看法,二是主张在课改实践中把握新课程的根本属性。(一)当代新课程的本质涵义1.探讨当代课程本质所用的基本方法基于前文对“知识定性论”和“经验定性论”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弄清当代新课程的本质涵义可运用三种基本方法,即全面观察课程现象,揭示课程内部的本质联系,抓住课程的根… 相似文献
18.
19.
童年视角书写是一种叙事策略.它借助儿童生命本真的存在状态,呈现真实的成人世界,实现“去蔽”还原的功能,还世界一个本来面目.余华的很多小说采用了这一叙事手法,正是借助这一特殊功能,来表现对人性的深层揭示,展现出一个暴力虚妄的世界.同时利用了这一叙事特征的复调功能,实现了对现实的有力批判,从而表达了作家对生命的热爱和责任的担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