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作状语的“大”的意义和用法,不少词典解释为:“表示程度深、范围广,有强调意味。习用语“大 A 大 B ”表示规模大、程度深。”(参见《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现举例作具体分析。一、“大”作状语可表程度深,相当于“很”、“十分”、“完全”。1.“大” 单音节形容词。如: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除了形容词、副词及介宾短语作状语外,名词、动词也可以作状语。名词作状语,书中(包括一些资料)多有论述,而关于动词作状语却很少涉及,现将动词作状语的情况作一介绍。一、动词直接作状语,一般用来刻画动作行为的情态、方式。例如:①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3.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助词之,不但可用于定中之间,也可以用于主谓之间以及主语与介宾之间,其基本功用是充当定语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时间状语从句的内容很多,同学们不易掌握。但只要掌握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并将它们融会贯通,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一、w hen 含有“当……时候”之意,这一点同学们都了解。可是它还有个特殊的用法,即当“这时”讲,这是考试中经常要考查的知识点。when 当“这时”讲时,不是用作从属连词引导时间状语从句,而是作为等立连词连接两个并列分句。 when 前面的分句往往是特定的几种时态。例如:(1)H e was w atching TV w hen som eone knocked on the door.(过去进行时)他正在看电视,这时有人敲门。(2)She was about to go to bed w hen th…  相似文献   

5.
与五年制中学语文教材配套的《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五省区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6月版)将《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一课中的“此之谓失其本心”译作“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同样的译法又见于《高中文言难句选释《(黄汉示著,知识出版社1984年2月版)和《文言文语言分析》(薛儒章、孔祥珍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这种译法将句中的“此”  相似文献   

6.
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以 A 为主语之代,B 为谓语之代。A+之+B 在古籍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用法比较广泛,因而引起了广大语法学者的注意、探讨和研究。从奠定我国语法学的《马氏文通》问世至今,特别是近四、五十年来,先是对其中“之”字的研究,继而便陆续出现对其整体的研究。两者互相结合,对 A+之+B的归属提出了各种不同看法,归纳起来,目前有两种比较盛行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之”用在名词主语与形容词谓语之间起什么语法作用,作何语言成分,至今很少有论及。本文汇集《诗经》的有关用例,并归纳成四类句式,从前人的训释出发,论证了这种用法的“之”是修饰形容词谓语的状语,属于指示代词;有时既可训释为代词作状语,又可视为主谓短语之间的助词“之”。这是由于“之”处于指示代词虚化为助词的中间阶段。从中,可以看到代词“之”的演变联系,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系统地去认识和诠释“之”的用法,这对于教学、对古书的训诂与翻译都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的“主 之 谓”结构,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且极具特色的结构。处在该结构主谓之间的“之”字的用法,一直为古今语言学家所关注。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不少专家、学者试图从语法学的角度,对主谓结构之间的“之”字的用法重新予以审视,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研究成果,似乎已成定论。然而,笔者仍嫌不尽如人意,拟从新的角度,对此再加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most开头的某些时间状语前。例如:most of the time大多时间的most of the year(month/week/day)一年(月、星期、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二、another开头的某些时间状语前。例如another day改天、改日another time另找时间三、other所在的某些时间状语前。例如:the other day几天前  相似文献   

10.
张文 《语文知识》2009,(2):80-84
对于“手”作状语时是否使用介词,本文得出了“音节标界限制规则”。另外考察了这一规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12.
方苞《狱中杂记》中“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一句,有两个“作”字,教学中常被第一个“作”字难住。对这个字,课本注为“起”字,有的教师把“起”讲为“站起来”,把“作而言曰”译成为:“站起来说道”。这就完全离开了文章的原意。 我认为这个“作”的本意是“始”的意思,引申为“最先”“开头”讲。如“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  相似文献   

13.
释“之”     
汉语文言里的“之”字,几乎逐处见用,其名又列于“之乎者也矣焉哉”之首,可见它既常用而又重要。“之”的源流如何?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哪些词汇意义与语法作用?究竟怎样去辩认它们?就此谈一管之见。 一、“之”的源流 古代汉语,基本上属于具体地描写的语言学的范畴。它作为古代社会主要的书面交际工具,必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有所发展变化。因此,我们对于文言“之”的认识,既要看到它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相对的静态事实,又要看到它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还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词序的发展》(以下简称《史稿》)中说:“主—动—宾”的词序,是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结构是有条件的。总的条件是:这个前置的宾语必须是一个代词。王先生所举的例句有“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僖四年)。解云:“‘是征’,要这东西,‘是问’,质问这件事”。这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一生经历过清朝、辛亥革命时期、北洋军阀时期、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所以在他的文章里,涉及到的“钱”种类很多。从质料上看,有银币、铜币、纸币;从单位上看,有贯(串、吊)、文、两、元、角、分等。加之那些钱早已停止使用,且极少见,所以大多数读者感到生疏。本文试将鲁迅小说和散文中的一些“钱”的名称、单位、提法加以注释,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  相似文献   

16.
"帝主"与"帝王"同义,由"帝王"语素替换而来,是古汉语"君主"语义场中同义成员替换的结果。在古文献中,"帝主"用例较多。但从历代文献的分布情况来看,"帝王"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帝主",义位广狭的不同是语素的重要选择机制:"王"本义为"君主",义位较少;"主"引申义为"君主",义位较广。义位的多少与词义的明确性成反比,促使"王"最终战胜"主"。其次,封建帝王的威严也不允许"帝王"这一名号被随意更改。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一个机构,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弗莱克斯纳说:“人类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这只是说了大学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机构,却并未直接说明大学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N+地"结构,对这一结构中的N进行计量研究,并通过语义关系描述其中N的类型及其性质,同时讨论其中"地"的作用,比较分析"NV"和"N地V"结构的差异。我们发现:能进入"N+地"结构中的名词是名词词类家族中的非典型成员,多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方式、范围的抽象名词,其弱空间性、无指性、性质义容易得到显现的特点,促使它相对具体名词来说更容易充当状语。"N+地"作状语能使表达更经济、更形象,有着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N+地"结构,对这一结构中的N进行计量研究,并通过语义关系描述其中N的类型及其性质,同时讨论其中"地"的作用,比较分析"NV"和"N地V"结构的差异。我们发现:能进入"N+地"结构中的名词是名词词类家族中的非典型成员,多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方式、范围的抽象名词,其弱空间性、无指性、性质义容易得到显现的特点,促使它相对具体名词来说更容易充当状语。"N+地"作状语能使表达更经济、更形象,有着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分词的形式是受其"附着规则"(attachment rule)支配的,即,使用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是受其逻辑主语支配的,或者说它"附着"于句子中的某个成分。一般来说,分词作状语时其意义上的主语(逻辑主语)就是谓语动词的主语。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