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认为写作教学(包括作文教学)的范畴是“普通文章”的写作,而不是文学的创作,当前基础教育的作文教学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写作教学中形成的“文学中心论”制约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发展,叶圣陶认为写作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一件装饰品,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普通文”写作能力,而要提高学生“普通文”写作能力,写作教学的要求就要具体、切实而不能太宽泛、抽象。  相似文献   

2.
一、以“创新”为由头,淡化文体训练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自选文体”的写作要求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但也容易使师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选文体”就是淡化文体,不要文体。于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指导作文“大撒把”,具体到学生作文则是“把杂耍”。如此一来,学生作文中的“非驴非马”“四不像”现象就司空见惯了。看看当下的写作实际,有多少高中生达到了这样的目标:“记事物记清楚了,说道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没有论理上的毛病了;这就是像样。至于写得好,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叶圣陶《中学国文学习法》)如今,不少…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国文应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每说到写作,学生总是叫苦连天。所以,我们应用新的写作模式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相似文献   

4.
1992年,我写过一篇“实用写作训练”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谈的是写作要贴近生活的观点。现在觉得这个话题还有再谈一谈的必要。为什么说有“必要”?是因为眼下的作文教学有“求巧”、“求新”、“求深”、“求高”之弊,动不动就要求学生作文“主题明”、“表达巧”;动不动就要求学生构思要新,语言要美;动不动就要求学生要从改革开放的生活激流中发掘最新题  相似文献   

5.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研究》2021,(6):114-120
"浙江一师"国文名师是指从1913到1923年期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事及参与国文教学工作且具有很高知名度和重大影响力的国文教师群体。"五四"时期,以夏丏尊、陈望道、刘大白、朱自清、叶圣陶等为代表的教师群体相聚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积极从事教材编写、文学写作以及课堂教学的工作,成为国文教育改革的中流砥柱。他们凭借着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高尚的人格风范、卓越的文学才华以及求真求美的教学精神,在民国教师队伍的发展史中留下了清晰的历史影像,尽显"国文名师"的本色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也为当下语文教育深化改革时期探索语文教师的时代新形象和专业化发展提供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而作为生活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大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我们农村作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刘师培发表于1904年的文章——《讲教授国文的法子》,针对“国文”学科的识字、作文教学,进行了合乎教育理念和学科规律的颇具现代意义的指导。在“白话之盛行”政治理想的带动下,以及与当时教授法译介研究、民间教育实践和官方学制的互动呼应过程中,刘师培形成了自己对国文教育的理解。其别于时人的价值在于,明确限定了“国文”学科、明确限定了“国文”内容、科学指导“国文”教授、强调白话非只教学语言。作为价值同构的思想或体式,刘师培的国文教育理念同“五四”国语新文学主张一脉相承。国文教授对于国语文学的潜在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文教授法的传播,为国语文学的发生奠定了教育基础,创作群体、读者群体由此得以塑造;二是国文教授法所包含的启蒙与革命意识,促进了新文化人的觉醒和成长。  相似文献   

9.
王文玉 《成才之路》2010,(14):I0009-I0009
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在教学中,我们把诗作为作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推动作文教学的烈革,提升作文教学质量,以诗性、诗心、诗情让学生重拾写作信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松 《成才之路》2010,(5):12-13
如今,都在提作文创新。老师的教法在创新。学生的作法也在创新。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对城里的孩子来说,视野宽广,也有网络作为强大的信息后盾,这不是件难事。但对于生长在农村的教师和学生而言,这似乎只是一种奢望。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但又较闭塞的农村天地。这与城镇的孩子相比,写作的题材显然要窄一些。然而,我们农村作文教学却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  相似文献   

11.
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学,必须紧紧抓住师范教育这一专业的特征,紧密结合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师资为目标,合理设置训练项目,加大专业写作训练力度,彻底摒弃那种把师范院校写作课变成单纯的“写作理论课”或者“文学讲习课”的倾向,充分体现该学科的“运用性”、“基础性”、“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国文百八课》是我国语文教材史上颇有影响的一部教材,它以文话为中心,文话与后面的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打成一片,其编排结构和教学内容使它在作文教学上独具特色。从《国文百八课》的写作系统出发,结合部编版教材,审视今天的初中作文教学,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重视写作知识传授、重视应用文教学、落实写作专项训练。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初中生情境任务驱动型作文备考策略探析的内容,从根本上来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教学依旧属于交际写作教学,旨在更加准确的解决初中写作教学中“为什么写”的问题,求让长期以来初中写作教学的“文章本位”回归到主导地位,回归到“交际”运用上来,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交际问题、今后写作能力提升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当下热门的作文体裁,任务驱动型作文几乎成为高考、各省各地市中考试卷命题的不二选择,本文通过实践与探索的总结,为语文教师构建新型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有效实施作文教学,权当作初中写作教学的一种思考,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话题作文开放度大,自由性强。它在写作上只是提供写作范围,从内容到形式被完全松绑,解除一切束缚,不再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但是,这并不是说在写作中就可以信马由缰、而是必须遵守“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的要求。因此,在写作话题作文时仍需要扣住牢牢“话题”,不能脱离话题而另起炉灶。那么,考场作文如何才能紧扣话题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5.
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作为一些生活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我们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  相似文献   

16.
一、误认为“习作“”作文”就是“文学创作”“习作”和“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深远影响和长期对“作文”的定势思维,普遍默认“习作”和“作文”就是“文学创作”。其原因有:一是我国古代教育多是以文学经典和典籍为教材,写作也就是进行文学创作,如吟诗作对,帖经,墨义,诗赋等。导致我们多数人延续至今的潜意识中仍然认为写作就是文学创作;二是当前语文教材选文多数是文学作品,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同时,也把写作和选文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就以文学创作的标准来要求学…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传统语文教学法认为,作文教学就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写作训练,使学生学习写作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写作教学活动中,虽然强调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创造行为,但从根本上说仍把学生的身份定位在学习者的角色上。笔者从事自由写作多年,作为职业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可谓深恶痛绝。笔者曾多次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交流,反馈上来的信息颇为耐人寻味。学生作文既不是为自己写作,更不是为不同读者写作,而是老师逼迫的任务。加上传…  相似文献   

18.
左文明 《学语文》2011,(6):75-76
考察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这样两个问题:(1)高中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在引导“创作”,引导文学写作。随着新世纪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文学教育比重的加强,作文的文学化倾向更为显著。(2)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及形式极其简单:它的备课就是出出题目,上课就是让学生写作,批改就是选优评劣。  相似文献   

19.
有作家言,细节是文学的“活性细胞”。生活中的细节往往能成为写作的“兴奋点”,引爆写作激情,触动写作灵感,激发写作欲望,进而使小细节生长为“作品之树”。由此,我将这一“活性细胞”移植到作文教学中来,展开“活”的作文教学活动。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20.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作文往往虚假浮夸,伪材料、伪立意、伪文体现象严重,学生很难进入真实表达的状态中。本文针对这种状况,结合作文教学案例,探讨了真实写作中应该注重求“真”,然后达到向“美”的境界,认为要关注客观的真实,抒写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