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新闻作品能不能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得好坏。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写好一条导语并不比写好一篇文章更省力。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奈迈·莫林,曾十一次撕毁一篇特写的导语,直到他相信自己写好了方肯罢手。新闻导语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有人按表现手法把它分为五种,即叙述式导语、提问式导语、结论式导语、评论式导语和描写式导语。实际上,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帕特·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他相信自己写对了方才罢休。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证明,就是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会为写好一条导语而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3.
有经验的记者,往往一次采访就能获得成功,写出的稿子连连带响。我却不然,往往一次采访不能成功,有时还得来二次、三次,故且称其为吃“回头草”。 作为党的新闻战线一名新兵,我在一年来的新闻稿件采写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吃“回头草”。吃来吃去,自己也觉得败兴:为啥人家一次采访就能写成稿子,自己得三番五次采访才成。究其原因,一是在采访中没形成主题思想就收兵回营。尽管资料收集得不少,但写啥题也觉得缺胳臂少腿,往往钻在材料堆里捣腾半天,仍是手中有目,心里没纲。二是有主题思想但不知道哪些材料与主题有关。往往把与主题无关的材料收集了一大堆,有关的材料没收集起来。三是采访不深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材料不差多少了”,“差不多能写了”,等回到办公室写稿子时,磕磕绊绊写不下去。  相似文献   

4.
写言论也和写新闻稿一样,需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找题目。但是写言论与写新闻稿相比还有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仅凭“道听途说”也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一次,有位探家回亲的战友对我说,他的一位同学因一点家庭琐事喝毒药自杀了,死时才20岁。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索,联系到有些年轻人在高考落榜、情场失意、家庭变故等挫折面前长吁短叹,甚至  相似文献   

5.
春声日报春声日报于1921年3月创刊,由周剑云主编,姚民哀为助理编辑。有严慎予、严谔声、冯小隐、胡寄尘、吴绮缘等供稿。杨尘因写的《新儒林外史》和许指严写的《三海秘录》,颇为读者欢迎,印成单行本发行。不久又刊登了张恨水写的长篇小说《京尘魅影录》,加上姚民哀的评语。张恨水以皖人而久居北京,以写《春明外史》一书而得名,在南方报纸上则这一部《京尘魅影录》尚为第一次刊载。后来张恨水写了一部  相似文献   

6.
运用对照方法进行描写,一主一次,以次衬主,比单纯直接描写更有感染力,更容易写出事物的特色来,也更有其巧妙的表达效果。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对照方法。一、以此衬彼写景、写事、写人主要是通过正面的直接描写,但有时只写其本身还不容易充分表现它的韵味,要通过以此衬彼的方法,才能传达它的精神、情致。清朝文学家刘熙载曾  相似文献   

7.
业界动向     
武侠小说名家金庸即将“重出江湖”,这次他要写的不是武侠小说,而是一部贯穿古今的《中国通史》。 金庸表示,他最近几年将投注心力写一部从中华民族起源直至近代的《中国通史》,采用一篇一个专题的体裁方式,或写人或写事。他认为这部通史一定要有自己的创见,文字方面也要浅显易读些。 金庸除决定写史书外,还带给读者另一份礼物,这就是他修改三次的  相似文献   

8.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这是  相似文献   

9.
写自己最熟悉的事情我觉得,写自己亲身经历过和最熟悉的事情,不但能写得准确,也容易写得生动具体。亲身经历的事情。自己感受最深,人物、事件也了解得最清楚,材料也容易掌握。抽象的形容词,并不生动。想把文章写得生动,应该多学习劳动人民的语言。他们用的词汇最朴实、最形象。例如,有一次我帮农民割麦子,休息的时候。大家闲聊,聊得久了一点。一位农民说:“吸根烟就干  相似文献   

10.
近十几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全世界范围内都在议论所谓“工业化后社会”、“第四次产业革命”、“第三次浪潮”、“信息化社会”、“电子化社会”等等。我们怎样看待这些议论,又应该透过这些纷繁喧嚣的现象得到哪些启示?这里,我想从五个方面介绍一些情况,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一、所谓“第四次产业革命”、“第三次浪潮”提出的背景早在七十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一个有名的学者比尔,写了《工业化后社会》一书,最早提出了“新产业革命”问题。一九八○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写了《第三次浪潮》一书,他从生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人民日报社王黎江先生曾对我说,写文章要注意与人家文章的距离远一点。此话说得有点含蓄,但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写文章选题应忌随人后,要力求出新,写人未写或没有写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天津日报最近组织了两次关于怎样写好新闻导语的学习讨论会。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写导语,要抓住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东西。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则可因稿而异、因人而异,千变万化,不能也不应该拘于一格。同时,还指出:一篇稿子的好坏,  相似文献   

13.
这里转载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肖东发老师的一次作业讲评。文内举的虽是书史方面的例子,但主要围绕着如何写论文提出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对写专题报告、学术论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原载《函授通讯》1984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4.
我学习写评论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六、七年了,即使小学生也该达到五、六年级的程度了,但实际上自己还沒有摸着门道。过去只是领导上叫写评论时就写,一交卷就算,究竟写得顺利不顺利、好与不好,沒有认真研究过。所以上次碰了钉子。下一次还碰,碰了又碰,也不知道钉子在哪里。这种情况,我在一九六三年就开始感觉到了,但是因为认识不足,沒有认真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接到《新闻研究资料》关于“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的约稿信以后,几天时间里,都在尽力回忆近廿年的采访实践活动中,有哪一次值得一写?选来选去,最后还是决定写去年年底跟火车送填鸭出口的那一次。我们要说,这次采访之所以被我们选中,决非因为距离今天刚刚几个月时间,所见所  相似文献   

16.
一部为国宝大熊猫研写的书,作者花了12年的时间,22次深入保护区,采访100多人,才写了这本书,可见下足了功夫。从翻阅到细读,笔者发现这的确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好书。  相似文献   

17.
以前,我一直是写消息、通讯的,近几年来, 我试着写了十多篇专访, 摸索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几次采访经过谈点体会。一次,我到四川参加长江航运系统通讯报道会议,在回程的船上,巧遇当时任国家体委顾问的荣高棠。当时我就想请他谈谈怎样根据长江航运点多线长,流动分散的特点,搞好水  相似文献   

18.
得知我写的言论《警惕“窝里斗”这种腐败》获得1 999年度陕西新闻一等奖之后 ,我十分激动、但并不觉得意外 ,激动的是 ,这篇地方特色比较突出的言论能获得省级新闻而且是一等奖 ,不觉意外的是 ,只有我知道为这篇言论 ,我以及报社的领导们付出了怎样的心血。话得从 1 999年 3月底召开的咸阳市第三次党代会说起。必须说明的是 ,我并没参加这次党代会的采访 ,但也没有人要求我为党代会写什么命题文章 ,更没有人在写作时给我定诸如应该写这不应该写那的条条框框 ,真要那样 ,文章也许就不是现在这样的面目。可以说 ,《窝里斗》一文完全是一次无…  相似文献   

19.
有过新闻写作经验的同志,都有这样一种学习写新闻的体会:在对自己写的稿件经过几次“剥层皮”似的修改后,才体会到什么叫“字斟句酌”,理解了“推敲”的含义。也就是经过这么几次认真的修改,以后再写稿子,水平似乎提高了一大截。佛学上的“修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妨在写作上也来一次这样的修炼。下面我以一篇看上去写得不错的稿子作为修改对象,作一示范。原稿: 民建领导看望王慕贞 8月17日,南宁民建领导看望了王慕贞老会员。 当天下午,王武陵主委、黄肇富副主委率机关专千一行四人,驱车到南宁舜帆爱晚村,看望85…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老舍先生《茶馆》的第一幕戏好。老合先生说:“也许就是出过一次废品的功劳。”“一次废品”,是指老舍先生花了许多劳动,后来扔掉了,又丝毫不感到可惜某剧的一场戏。《茶馆》的第一幕,用的就是那一场戏。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因为相似的场面老舍先生写过一次,所以再写,就感到得心应手,就容易写得更成熟,更精炼。而结果正是这样。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废品”是正品之母。不少正品是从“废品”,发展、过渡、演变而来的。“废品的功劳”,就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