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桐城歌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了解桐城的地方民俗和文化提供了依据。从桐城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服饰、饮食等物质民俗文化所展现的一幅幅风情画卷。其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挖掘。  相似文献   

2.
桐城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存于菜子湖水系区域内,既沾溉了桐城地区悠久的民歌传统,又受到特定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桐城渔歌继承了“桐城歌”最典型的“七言五句体”艺术特征,并保留着“桐城歌”传统的起句“程式”要素。桐城渔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当以对待“非遗”的客观态度看待它,做好相关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18,(2):86-90
桐城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桐城方言词汇,具有很高的语言学和文化学价值。论文以桐城歌为语料,从词义差异、词形差异两个方面,将桐城歌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桐城歌中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相关词汇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桐城歌"基本体式是七言五句式。它于明代前期在安徽桐城地区兴起,随即传播到桐城周边地区,在地域文化认同中形成了"桐城歌谣文化带"的核心圈子。晚明至清代,"桐城歌"沿着南北东西四个方向拓展,并在传播地与当地民歌相融合。整个传播过程以安徽文化为纽带,形成了更大范围的"桐城歌谣文化带"。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在文学和音乐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要科学地保护、传承与发展桐城歌,必须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桐城歌在演唱形式、节奏节拍、音阶调式、旋律与曲式结构等方面的音乐文化特征。对桐城歌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能为桐城派文化研究、黄梅戏音乐研究、中国民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创情境——欢迎丁丁来桐城1(.多媒体放映)丁丁驾着小飞机热情地和同学们打招呼。(电脑播放丁丁的话)同学们好!我刚游览了江南的水乡,那里的船真像《水乡歌》那一课所说的一样多。我听说你们桐城车多,于是我又驾着小飞机赶到你们这里来游玩。  相似文献   

7.
根据广泛搜集来的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史料,本文探讨了明末心学、婚姻和母教以及桐城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女性文学兴盛的关系,认为心学、婚姻和母教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机会和条件,而桐城特殊的文化氛围是女性文学创作得以积淀并传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桐城文化,作为历史内涵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优秀文化,对其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境:将桐城派文化等于桐城文化;行政区域的变迁对桐城文化的割裂;以皖江文化覆盖桐城文化。把握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桐城文化的研究,必须科学定位桐城文化,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分门别类,挖掘桐城文化的当代价值,丰富桐城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桐城文化,作为历史内涵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优秀文化,对其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境:将桐城派文化等于桐城文化;行政区域的变迁对桐城文化的割裂;以皖江文化覆盖桐城文化。把握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桐城文化的研究,必须科学定位桐城文化,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分门别类,挖掘桐城文化的当代价值,丰富桐城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马其昶的《桐城耆旧传》记叙了上起明末、下迄晚清桐城地方人物九百余人的事迹,彰显了在程朱理学影响下的桐城士人的品行气节。这种彰显,包含了作者借著述树忠君报国之大节、立修身致世之小节、正纲常风俗之衰败的深层次期盼。  相似文献   

11.
新罗乡歌是学界公认的韩国最早的国语文学体裁。收录在《三国遗事》中的十四首是保留较为完整的。三国时期是朝鲜民族文化从原始的神文过渡到人文的文化转型时期。一种文学体裁的萌芽,首先就要有孕育她的土壤,而在孕育乡歌的这片土壤中不得不提到的元素就是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在中国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传入中国。由于地缘因素以及当时中国文化的扩散,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无论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教育、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都深受中国的影响。4世纪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新罗统治阶层把佛教定为国教,佛教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基于此史实可以推定,当时传入朝鲜的佛教是经过汉化了的中国佛教。在此大的思想背景下,本文从原始佛教汉化的过程出发试论当时对乡歌产生的影响。首先分析新罗的社会背景,由此阐述乡歌出现的必然性,进而从乡歌的创作阶层与社会功能上管窥当时汉化佛教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桐城文化是安徽省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桐城派是桐城文化的核心品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中,桐城派作为一种稀缺性的文化资源,正成为地方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选择。桐城市丰富的桐城派文化遗存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坚实基础,而桐城派文化旅游美学价值的混乱不清,桐城派文化旅游定位模糊,导致桐城派文化旅游特色不鲜明.桐城派文化品质趋向于一般的历史文化旅游。确立桐城派核心文化旅游品牌地位,提炼桐城派文化的旅游美学内涵,是桐城派文化旅游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桐城文化是明清时期孕发于安徽桐城境内具有独特性、典型性及很高学术价值性地方文化现象之总和。桐城文化中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桐城先贤为政勤勉,居官清廉,与民谋利;在为政方面,他们强调君主及仕宦要以民为本,善政养民,恤民济困,足民食用;他们在其为政实践中兴利除弊,愍念民瘼,与民休息;他们颂赞商民,鼓吹营商,主张保民保商、经济富民。  相似文献   

14.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结合地方文化城市的内涵,以文化教育与宣传为基石,结合桐城市的历史、人文条件,从文化-社会-经济的多维角度提出以文化强市的城市发展思路,探讨了将桐城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宜居的文化城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祖于桐城,文风却与桐城迥异,究其因,在曾氏之审美观,桐城论文恶骈俪、以质实为美,曾氏法汉赋、尚声律藻饰.论者多拈出曾氏经济说以别桐城,然质曾氏经济之实,在重文章艺术--与桐城一脉,而非内圣外王、文章内容.唯美的而非唯实的文章观念与曾国藩作为政治家的身份似相悖,其实不然,经济文章,正在其艺术,以文道论,唯美正是唯实.  相似文献   

16.
运用焦点-背景理论,从语音、韵律、词汇、结构等层面对诗歌《忧郁之歌》的意象进行解读,认为上帝不是纯粹信仰的对象而是敌人。与上帝开战,即使输给了上帝,也虽败犹荣。  相似文献   

17.
桐城派作家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心理学思想,挖掘这些德育观有利于提升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观。桐城派德育观主要包括重德观、融德观、俭德观、鉴德观、养德观和恕德观,深入学习这些德育观可以提高公民道德,更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另外,通过深刻理解桐城派德育观还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当今社会的德育方法,完善学校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8.
桐城派区域性繁荣现象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城派先由桐城一地产生,逐步成为影响遍及全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在长期的流衍传播过程中,桐城古文一方面突破了桐城地域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在一些新的区域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繁荣局面。探讨这种区域性繁荣现象的形成原因,对于研究桐城派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