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附《论语》“学而”、“为政”章今读示例论语─—孔子对话录(共20篇,500章)[记]何谓《论语》,说法不一。据近人赵纪彬“论语新论导言”(见《中国哲学》第10辑,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北京):“‘论’字有‘整理’、‘撰次’等义;‘语’字谓‘二人相等...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最早的城隍庙是安徽芜湖的城隍庙。1999年版的《辞海》"城隍"条目叙述:"古代神话所传守护城池的神。道教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据说由《周礼》腊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演化而来。最早见于记载的为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辞海》中所说的"芜湖城隍"即为"芜湖城隍庙"。按照《辞海》的解释,"城隍"是"古代  相似文献   

3.
鲁西奇  罗杜芳 《寻根》2002,(2):24-27
在阅读和生活中,时常见到异地同名的现象。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到先秦时有三个丘舆、两个鄢陵、两个械林、两个重丘、两个姑蔑、五个盂、两个州国、两个楚丘、五个昌黎,并指出:“汉时,县有同名,大抵加东、西、南、北、上、下字以为别,盖本于《春秋》之法。燕国有二,则一称北燕;邾国有二,则一称小邾,是其例也。若郡县同名而不同地,则于县必加一‘小’字。沛郡不治沛,治相,故书沛县为‘小沛’;广阳国不治广阳,治蓟,故书广阳县为‘小广阳’;丹阳郡不治丹阳,治宛陵,故书丹阳县为‘小丹阳’。后人作史多混书之,而无别矣。”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云:"诗文宏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问题提出,受到经学家的关注,聚讼千年而至今未有澄澈圆通之说。前说一般认为《毛传》的作者是毛公,认为《毛传》标兴是毛公的独创。毛公为何独标兴体?前人大都着眼于《诗经》的表达手法以探讨毛公对兴的认识,因此不同时代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说。鲁  相似文献   

5.
谌震 《东方文化》2002,(6):66-69
9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批判拙作《从周作人说到汪精卫——与吴江教授商酌》(见《东方化》2001年第2期,指责我两点:“一是主张‘政治标准第一’应该告退;或日‘从政治标准第一解放出来’.着重评价周作人的学和学术贡献;二是列举了周作人当汉奸时期的不少‘功绩’,他当汉奸乃是‘曲线救国’,不能与别的汉奸等同。”  相似文献   

6.
冯少波  王毓红 《寻根》2013,(5):11-17
中国的文字符号,没有哪个比“孝”字更牛。一个孝字就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论述,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这就是十三经中的《孝经》。历代帝王为《孝经》作注的就有9位,为《孝经》释义的历代学者有数百家之多,《隋书·经籍志》所载《孝子传》就有6种,清人茆泮林稽古辑佚,编成《孝子传》9种。清朝咸丰年间,黄小坪编纂《百孝图说诗传》,收集行孝人物123人。中国历史上,行孝之人,年轻男子可以“举孝廉”,以孝获益者不计其数;已故女子可以挂牌匾、立牌坊,以孝赴死者不可胜数。孝字的重要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之为人也要用孝字来衡量,人的教育或教化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林语堂:《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正>《论语·公冶长》"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一章历来注家多有所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张靖人在《〈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章阐释史述评》中,有所辨析,但作者认为程朱是强分仁恕,并且将朱熹的观点认作是为专制服务的,忽略了程朱解释《论语》的积极意义(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另外,杨逢彬先生认为,"加"字中没有"陵"的含义。(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6页)程蒂认为,"‘加’解释为‘施加、强加’为宜"(《〈论语·公冶长〉篇疑难词语札记》,《湖北师  相似文献   

8.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08,(2):154-155
古典目录之学,防自汉季刘向、刘歆父子。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受命整理国家藏书,成《别录》若干篇,为提要目录之始;向卒,子刘歆继承其业,成《七略》一书,为图书分类目录之祖,较欧西《万象图书分类法》早千余年。《汉书·艺文志》曾简记其缘由称:  相似文献   

9.
曾德雄 《东方文化》2000,(5):120-121
邓晓芒教授在一篇章中,提出了一个概念:“要字句”。他说:“所谓‘要字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的句式,有时不一定包含‘我们’,常常连‘要’字也省掉了,但意思每个中国人都懂。”“《论语》是中国传统官样章中泛滥成灾的‘要字句’的始作俑。”“在‘要字句’中,‘为什么要’是不能问的,一问你就成了异端,……因此是一种权力话语。”“一介儒生,权力从何而来?来自道德上的制高点,而道德制高点又是基于自己情感上的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情感合乎自然情理(天道)。”(邓晓芒:《孔子与苏格拉底言说方式的比较》,《开放时代》2000年3月号。)  相似文献   

10.
王宇信 《寻根》2008,(4):125-129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相似文献   

11.
正一"红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馈赠或奖励。"《现代汉语新词语大词典》释为:"按照民间习俗,送礼钱常用红纸包上,因此借用‘红包’指代礼钱。后来奖金也有用纸包上的,所以也将奖金叫‘红包’,并发展到将各类奖金都称为‘红包’。又引申为贿赂的钱  相似文献   

12.
怀任齐随笔     
汪容甫《哀鹽船文》:“嗟貍首之殘形,聚誰何而同穴。”古直注曰:“《禮記·檀弓》:‘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歌曰:貍首之斑然。’《正義》:‘貍首之斑然者,言斲槨木文采如貍之首。’”案:此注未是。《樂府詩集》卷五十八:“《琴操》曰:‘殘形操,曾子所作。曾子夢一貍,不見其首,而作此曲也。”’其字有作之字用者,皆處賓位,史籍多有。《魏  相似文献   

13.
冯少波 《寻根》2014,(4):8-14
<正>君子小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余英时先生在《儒家的君子理想》中称:君子小人"为其枢纽的观念","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在儒家观念里,有德之人被称为君子,无德之人则为小人,修德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君子。君子小人作为一对道德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独树一帜、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蟋蟀文化孟昭连蟋蟀是一种常见昆虫。《辞海》上是这样介绍的:“亦称‘促织’、‘趋织’、‘蛐蛐儿’。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较体躯为长。雌性的产卵管裸出。雄性善鸣,好斗。种类很多,最普通的为中华蟋蟀,体长约20毫米。年生一代。以翅摩擦发音。...  相似文献   

15.
说"碗"     
李佳 《华夏文化》2011,(1):25-26
碗何以得名?我们查阅了以下几种字词典中的释义:《汉语大词典》:“一种口大底小的食器。一般是圆形的。”《辞源》:“圆形敞口的食器。本作‘梳’、‘盘’。”《汉语大字典》:“盛饮食的器具。”读罢这些说解,我们会想,难道是由于碗的口径呈圆形所以我们名之曰“碗”?  相似文献   

16.
王宏波 《华夏文化》2003,(4):64-64,F003
《书法》2 0 0 1年第 12期刊登了李永炎、李昌和的文章《退思斋藏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新识》(以下简称《新识》) ,文章为分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拓本的朝代 ,以董其昌的话开篇立论 :“碑文以‘何以’、‘纷纠’、‘出’五字未损者为唐拓” ,继以明确为北宋拓本的翁跋本、墨皇本为参照 ,通过列表、图例对比的方式 ,把退思斋藏本中的“何以”、“纷纠”、“民智重以苦”等字的存在状态与北宋翁跋本、墨皇本中相应的字进行了一一对比 ,指出退思斋藏本之“何以”、“纷纠”四字完整 ,“民智重以苦”五字清晰无损 ,均胜过参照的两北宋拓…  相似文献   

17.
梁涛 《华夏文化》2003,(3):23-26
一《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陈述自己心路历程的重要言论 ,而其中“知天命”、“耳顺”等向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知天命”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宗教的 ,认为天命即天之意志和命令 ,如有学者说 :“我们可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天的意志与定则而尊行之 ,这自然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知识 ,亦为行为的起点。故‘知天命’即应‘畏天命’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 ,在行为上多作检讨。”①但如果这里的天是指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天 ,那么 ,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义 ,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诗》、…  相似文献   

18.
正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二)中记:"今京师宴席,最重鹿尾,虽猩唇、驼峰,未足为比。然自唐已贵之。陈子昂《麈尾赋》云:‘卒网罗以见逼,受庖割而罹伤。岂不以斯尾之有用,而杀身于此堂。为君雕俎之羞(馐),厕君金盘之实。’云云。若六朝以来,则以麈尾为谈柄耳,未闻充盘俎也。耶律楚材西域诗,亦以‘鹿尾’‘驼蹄’作对。"王士祯是顺治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著述颇丰,是位大学者和文学家。他在此书"序言"中记:"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后,尽急还京师,  相似文献   

19.
敦煌变文的发现迄今已近一个世纪了。最早汇集变文材料成书的是周绍良编《敦煌变文汇录》(1954年),而影响最大的则是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1957年)。潘重规评论说:“王编根据一百八十七个写本,过录之后,经过互校,编成七十八种。每一种,篇中有旁注,篇末有校记。就资料供应,披阅便利方面看来,已被国际学者公认是所有变文辑本中最丰富的一部。王重民先生自己也称:‘这可以说是最后最大的一次整理。’因此,自西元一九五七年出版以来,海内外研究变文的学人,无不凭藉此书为立说的根据。无疑的,‘敦煌变文集’在国际…  相似文献   

20.
《上古时期的“衣”与“裳”》(作者:柴静、白友涛,载《文史知识》1997年第 3期,下称《衣》文)一文认为:“上古时期‘衣’指下衣——裙,也用来泛指衣服;‘裳’指上衣.”我以为此说不确,不能不辩.《衣》文提出的第一个理由是:“从服装的起源来看,最早出现的衣服是下衣,人们对于‘衣’字的最早概念当指下衣.”“在上衣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说衣是上衣当然极不合情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进步,人类开始使用上衣来遮蔽前后心及臂膀,就出现了‘裳’.”实际上最早出现的衣服未必是下衣,原始人使用服装的最初动机并非遮羞,因为这并不是第一需要.在至今还处在原始社会的部落中,曾经发现过不少不穿衣服的原始民族,却从来没有发现过没有装饰品的原始民族,因而许多人类学家认为装饰才是原始人使用服装的最初动机.至于遮羞的观念,恐怕要到私有制产生以后才有,原始人并不像文明人那样因赤裸身体而感到羞耻(参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文化史三百题》).退一步说,就算最早出现的是遮羞的下衣,也不能证明上古时期“衣”指下衣,“裳”指上衣.因为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正如荀子所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