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迁一生几易官职,其二十壮游是以低级史官的身份奉命搜求史料、史迹而去的.此后,他以荫任方式仕为郎中,陪侍君侧达十五六年之久,渐得武帝的赏识与信任.在父亡三年后,他又顺利的继任为太史令.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突遭"李陵之祸",惨受腐刑后,武帝惜其才,又任其为更加尊贵的中书令.这构成了司马迁一生迁官的全部经历.  相似文献   

2.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先述司马迁的任职。《汉书·司马迁传》“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司马迁(前145-?)38岁时任太史令(掌天文历法、修史)。47岁时,直言李陵败降匈奴事,触怒了汉武帝,下狱,处以腐刑(即宫刑,破坏生殖机能的酷刑,男子割势,女子幽闭),蒙受极大的耻辱。太初元年(前96年,迁50岁)被赦出狱,武帝又任以中书令。中书令掌传达诏令,是皇帝亲近的秘书,地位比太史令高。但武帝时中书令一般以宦者(宦官,太监)当任,司马迁不免感到又遭侮弄,故在书中屡屡自伤,谓“身直为  相似文献   

3.
《史记》,西汉司马迁作。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生。先祖曾为周室之太史,父司马谈,为汉太史令。迁继承父学,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考察史迹,搜集史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三十五岁那年,父谈病死。谈临终前以自己生于海内一统的汉代却未能写就一部史书为憾事,遗命司马迁完成这件工作。三年后,迁继任汉太史令,并着手修史。司马迁写《史记》约始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天汉二年(前99年),因李陵降匈奴事,说了几句为李陵辩白的话,被囚于狱三年。在狱中,司马迁受了极残酷的腐刑。他痛不欲生,但因修史的壮志未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历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从他的任职情况上,可以看出汉武帝时的官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一是改革选官制度,广纳贤才;二是增减职位,改变职责;三是更名部分官职。官制的改革强化了君主专权及中央集权,有力地保障了武帝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并对后代官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是我国汉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专管编修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因此少年司马迁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历史资料,具备了很好的文学教养。父亲死后3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他开始编撰史书。短短6年时间,他写的竹简就在墙角上堆得满满的,足有一丈多高了。  相似文献   

6.
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 ,约生于公元前 14 5年 (汉景帝中元五年 ) ,约卒于公元前 87年 (汉武帝后元二年 ) ,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 (今陕西省韩城 )人。司马迁基本生活在汉武帝时期 ,他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 (负责管理国家历史和天文的官 ) ,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十岁时到长安读书 ,跟随当代著名学者学习 ,不仅阅读许多书籍 ,而且反复思考 ,深入钻研。二十岁时 ,开始漫游祖国大地 ,考察历史遗迹 ,探访风俗人情。其父太史令司马谈死后 ,公元前 10 8年 (武帝元封三年 )司马迁接任太史令 ,有机会博览和整理汉朝政府所藏…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武帝元封三年,任太史令,自称太史公,著作有《史记》。21世纪某年某月某日晚上8时,"超越时空高端访问栏目"组特约记者贾雨村,几经周折,终于在国史馆采访了他。馆内烛影摇红,太史令清茶待客。话题从"楚汉  相似文献   

8.
西汉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名叫司马谈,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在朝廷担任“太史令”。上古时代“太史令”之职通常是世袭的,专司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这本是一项科学工作,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却总把它同求神问卜的“巫”“祝”等封建迷信活动列在一起,因此太史令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司马迁由于家庭贫困,从小在老家龙门,即今陕西韩城的乡下种地和放牧。十岁时他才来到京都研习古文。他学习勤奋,虚心向学者求教,学识大为长进。他求知欲强,志向远大,二十岁时,为了开阔眼界,亲身游历了安徽、江西、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的名山大川和人文古迹。这次游历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学识。大约三十岁左右,他才在朝廷里当了个“郎中”,系侍卫一类的官职。  相似文献   

9.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两司马之一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汉武帝时太史令,其著作《史记》代表了汉代散文最高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0.
《史记索隐》所引张华《博物志》佚文是考证司马迁生年最重要的史料。它的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肯定。有证据表明,施丁先生误读了这条史料。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元封】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据此,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  相似文献   

11.
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少年时勤奋好学,20岁后到各地游历,后当上太史令。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宫刑。出狱后,他发愤写成我国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他的先代,世世为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精通天文、历史、哲学,在汉武帝初年时曾为太史令。司马迁年少好学,聪慧有志,并喜欢各处游历,访古察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有章说,司马相如的“封禅”是对汉武帝封禅的“讽谏”和“尸谏”,是“讽武帝不要夸功封禅”,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也是反对封禅的。武帝封禅是迷信神仙的活动,但司马相如和司马谈父子并没有反对封禅,武帝本人对迷信神仙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晚年有所觉醒,简单否定是容易的,但不能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李伯勋同志的《考辨》认为王国维对司马迁生年的考定,否认了有据的《索隐》,依从了无据的《正义》,是违反了“考据学的通例”,是“没有事实作根据,纯系想当然的主观臆测”。甚至断言王国维是“大胆假设,在数字上故弄玄虚”等等。为了辨证是非,我们不得不把王氏的考证方法及其论据作一番剖析。考证司马迁的生年,王国维和郭沫若两家都是根据《太史公自序》的三家注来推算的。元封元年司马谈病死,“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司马贞的《索隐》在这一句下注云:《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三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位伟大的纪传体通史学家司马迁和郑樵,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把这两位史学巨匠放在一起比较,会有助于我们对史学史研究的加深。一、个人生平及所处时代的比较司马迁生逢西汉,父司马谈为太史令。他年轻时即出游全国,考察历史遗迹。后袭太史令,遵父嘱成《史记》一书。因李陵事件被施以宫刑,遂对汉武帝产生怨愤。郑樵身处南宋,父郑国器是太学生。他十六岁时父死,家道败落,便于莆田夹漈山中搭屋苦读,钻研学问。三十年后出游山川。在写了大量学术专著基础上撰成《通志》。晚年曾  相似文献   

16.
刘小枫 《政治思想史》2019,(1):1-44,197
董成龙博士的《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一书,以立朝、立教为线索切入司马迁的汉朝政治观察,通过体味《史记》书法并追索司马迁的心法,把司马迁请回当代,敦促我们缕清自己赖以理解眼下身处的古今之变的政治觉悟。本文与之一起思考,搞清武帝和司马迁所面对的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时刻;进而指出,该书的时代意义在于,它向我国阵容庞大的史学界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史学样式或史学精神才切合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相似文献   

17.
司马谈担任太史令,产生了编写一部史书的理想,并开始着手史书的编写准备和写作工作,对司马迁创作和完成《史记》产生了极大影响,对《史记》的出现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司马谈,就很难有司马迁的《史记》。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们不但知道这部史书,还知道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后忍辱把它写完的,更知道其受刑是因为替李陵辩解,说他暗射贰师将军李广利见死不救,因而惹怒了汉武帝刘彻。但是,司马迁是汉武帝的近臣,也是深得汉武帝的赏识的。刘彻的巡游、封禅、制定历法等活动,他都是参与者。其父司马谈写史书,是奉旨而为,事未竟而嘱托子继其业,若皇帝不同意,是不会授司马迁太史令这样的官职的。且接父手续写《史记》,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也是“以求亲媚于主上”。李陵降番,刘彻固然震怒,但绝对不至于因为他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就施…  相似文献   

19.
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少年时勤奋好学,20岁后到各地游历,后当上太史令。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宫刑。出狱后,他发奋写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后来,这本  相似文献   

20.
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少年时勤奋好学,20岁后到各地游历,后当上太史令。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宫刑。出狱后,他发奋写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