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这是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力求使新的高中课程能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在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制定发布的,对新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文章通过“五体”方式理解新课程理念:“体要”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目标;“体悉”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地理课程结构;“体察”基于师生社会生活的地理课程内容;“体悟”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倡导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体探”多元评价方式。在此基础上,从教师的教学创新、学生的学习革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等方面,提出新课程逻辑下的教学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3.
试论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设计由课程目标、学习者特征、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要素构成,我们认为课程设计应该围绕“对话、结构和自主学习”三个核心进行资源的整合和模式的创新,使远程教育的管理模式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课程组织教学”转变。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3+文综/理综”新的高考模式。新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新高考模式下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力求使新的高中课程能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余俊文 《物理教师》2011,32(2):11-13
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基础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我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一方面强调物理知识的基础性,另一方面强调自我学习,学会迁移.奥苏泊尔认为:“为迁移而教.”从物理课程的自身特点出发进行类比学习,是实现物理新课程强调知识基础性和自主学习迁移性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实现从"考分"向"考能"转变,实现从知识教育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转变。并依据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要求设计相关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发现、思考、探索知识,掌握技能,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永明 《新疆教育》2012,(23):57-57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我省全面展开,为了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对历史的原有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新一轮历史新课程改革方向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两大方面:在课程结构上,新课程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加“专题”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新课程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联系。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同时,我们的评价体系也要跟上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这要求教师必须实现从传统角色观向现代角色观的转变.而在具体的新课程实施中,由于教师自身素质与新课程要求的不适应,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及其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素养,主要体现为丰富而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的专业能力、以创新为主的专业精神以及堪称楷模的专业人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一、背景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新课程也要求改变传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提倡基础教育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而在传...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由此要求出发,高中语文课程应在具备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3+文综/理综”新的高考模式。新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新高考模式下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力求使新的高中课程能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我国中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世界性的课题。放眼世界,从法国的“多样化途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到美国的“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从香港的“专题研习”到台湾和日本的“综合学习”,尽管名称不同,但各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在课程实施上,国外及港台地区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课程形态的多样性、课程目标的全面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评价的多元性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的作用。了解国外及港台地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及特点,有助…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强调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特点、以能力为本位筛选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课程开发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完成学习领域的转换和学习情境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化学课程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关注“学术性”到重视“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掌握知识”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多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向转变,如何快速而有效地开展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活动,是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二年来我校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组应用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从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和以学生活动设计入手,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活动元”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1.探究性 :由于西班牙的传统科学课程严重受到60年代末的“学术中心”课程的影响 ,内容多 ,难度大 ,而且科学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没有与教学活动很好地相结合。新的综合科学课程充分发挥了依照研究自然科学的初级形态的形式 ,来加以整合课程内容的优势 ,采取删繁就简的策略 ,适当地增加了科学探究内容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2.整体性 :传统科学课程强调学科中心 ,其不利于学生对世界整体性的认知。新课程结构的设计是以自然界整体为研究对象 ,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这种课程结…  相似文献   

17.
郭新安 《教育文汇》2003,(10):61-61,41
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已是现代教育的主流。为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课程内容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弊端,加强与学生生活及个人知识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  相似文献   

18.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行,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关注学术性到重视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单纯的掌握知识向培养多元能力转化。而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科学研究.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敢于创造的能力.下面举几个具体问题说明.  相似文献   

20.
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与多元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润  史立英 《考试周刊》2007,(14):87-89
教育模式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或“以课程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必然途径。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还要考虑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既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又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多元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