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勾推法”来源于一个民间典故。相传唐朝有位太守,很善于问案。他问案的方法奇特,先不问原告,也不问被告,而是先去问原告和被告周围的人,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再回过头来审问原告和被告本人。他的这种方法,后人称之为“勾推法”。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许多新闻工作者为了在采访时不为假象所掩,不为片面所惑,增强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把握和理解,采用了“太守问案”的“勾推法”。一般说来,在采访活动遇到下列情况时,大都采用此法:  相似文献   

2.
何谓“勾推法”?毛泽东同志1958年11月间在和吴冷西同志的一次谈话中说:“唐朝有一个太守,他问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情况,然后再审原告被告。这叫作‘勾推法’。这就是比较,同周围  相似文献   

3.
何渭“勾推法”?毛泽东同志1958年11月间在和吴冷西同志的一次谈话中说:“唐朝有一个太守,他问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情况,然后再审原告被告。这叫作‘勾推法’。这就是比较,同周围环境比较”。在比较之中探求、考核,在探求与考核之中深究、推论。毛泽东同志中肯地告诫记者“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采访是全部新  相似文献   

4.
“勾推采访”是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总结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5.
相传,唐朝有一个太守,善问官司。他问官司别具一格,并不是先问原告、被告,而是深入实际,先去详细调查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环境,然后再问原告、被告。这种认真调查研究弄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后人叫做“勾推法”。这种方法的应用,使笔者从事机关工作受益匪浅。每当掌握一个新闻报道线索,采访一个单位或先进人物时,只要时间允许,决不先直接采访当事人,而是先找来访对象周围的人;找这个单位的上级或下级机关;找这个典型人物的战友、同事和邻居等,然后再去采访本人。这样做可以避免道听途说,以偏概全。“迂回采访”…  相似文献   

6.
暗示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暗示过别人,或受别人所暗示。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是大家熟知的,这位曹公是率先把暗示用于军事领域的先驱之一。近年来,医务界和教育界也开始逐渐利用心理学家们关于心理暗示的研究成果,“暗示疗法”和“暗示法教学”已崭露头角。作为天天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新闻记者,也不应忽视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中的语境适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运用和发展的环境,它制约着语言,决定着语言的命运。”语境不是虚无缥渺的,它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构成因素,诸如题旨、上下、时间、场合、对象、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化心态等等。人们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自觉不自觉地受着语境的制约,或说自觉不自觉地适应着语境,例如人们常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政治采访之母”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利亚娜·法拉奇在谈自己工作体会时,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每次采访前,都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法拉奇是以访问国际风云人物而闻名于世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她访问了包括我国的邓小平、美国的基辛格、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伊朗的霍梅尼、约旦的侯赛因、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等三十多个国家当时的著名领导人,写下了大量风格独特的轰动世界的访问记。法拉奇访问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除了占一定篇幅的前言之外,就是将录音机录下的访问中的全部问答,一字不漏地以原对话的形式全文发表。她以此来表明…  相似文献   

9.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往往比较重视对方(?)”“言”即语言表达,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对方的“言”外之“色”——非言语表边.实际上“非言语表达”在采访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采访中,采访对象的许多心理活动,言语无法表达或不便表达的,却通过各种姿式、表情流露出来。这种种“言”外之“色”,是采访对象思想感情的间接的或者比较隐蔽的反映。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10.
齐永 《新闻爱好者》2008,(10):96-96
采访的“原态度”,就是记者在获得新闻线索后,进入实际采访前的对新闻事件的基本看法,基本立场。在很多时候,采访的“原态度”几乎决定了采访的方向,决定了采访时有意图的提问以及采访时的情感趋向,而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趋向在稿件中都会有强烈的表现,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采访的“原态度”甚至决定了稿件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一万人有一万个脾气。记者,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怎样控制采访局面,从他们的D里获取尽可能多的素材?结合自己近年来的采访实践,就如何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因人而异地运用采访技巧的问题,谈点粗浅体会。先打“外四战”再当面“大约”遇到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先从外围入手,采访他身边的人,然后再找本人核实、补充有关事实。蔡正勤是如东县岔河油米厂一位炼油工人。28年来,他默默奉献,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先后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五一”前夕,他光荣地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记者闻讯后…  相似文献   

12.
专家小组断案机制缘起于GATT缔约方争端,由初期的“工作组”进一步演化成“专家小组”。“专家小组”的功能受到来自欧洲和日本等国经济复苏的影响,在提供自由贸易的美国倡导下,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激烈的交锋,“专家小组”的机制得以有效发挥。但随时间推移,“专家小组”机制的非强制管辖权等弊端也显现出来,在设计WTO“专家小组”机制时,缔约方在总体上继承GATT衣钵的同时,对强制管辖权和断案时限等方面做了大胆突破。  相似文献   

13.
“普尔”,是英文音译词,原意是“合伙”的意思。“普尔”采访法,就是记者合伙进行采访。但它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采访方法不同。集体采访,是记者们合伙组成的写作班子,统一采访,统一写作,形成一篇文章。而“普尔”采访法,是记者们就某一事件或人物合伙分工协作所进行的采访。在采访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越南回来,重新翻阅过去的笔记本,勾引起许多亲切的往事.我觉得还有把某些材料整理出来的必要.无以名之,就叫作"采访漫笔".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与民众网谈,并与网民勾指相约明年还将再会。中宣部新闻局原局长钟沛璋向中新社记者指出,政府总理每逢两会先与网民见面的做法有三方面重要意义:一是时机适合。人大、政协会  相似文献   

16.
作为工作在基层的“小记者”,面对大名人往往不敢“轻举妄动”,总有一股自卑感。但我觉得,只要不畏难,这种“捏着一把汗”的冒昧采访,正是锻炼“小记者”的最佳机遇。不久前,我“壮壮胆量”,采访了前来太仓的电影老演员于蓝,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那是去年10月下旬,我得知原北京儿重电影制片厂厂长于蓝要来太仓。她是六十年代《列火中永生》中“江姐”  相似文献   

17.
“采访不是人求我”。每次下基层采访前,我都要细细掂量这话的含义。作为一名战士报道员,身在基层,要想写出好稿,显然离不开采访。采访不是人家求我,而是我在求人家,如果说顾客是上帝的话,被采访对象其实就是我们报道员的“上帝”。我们要热情地尊敬被采访者,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无论对职务比自己高的,还是低的,都一样。千万不能把自己真的看作是“无冕之王”,看作“特殊人物”,有一种优越感。没有心底的交流,只会居高临下的询问,或不着边际的胡侃,是摸不出真情况的。因此,每次下基层采访,我必正正规规有个兵样子,连队也…  相似文献   

18.
采访六法     
解决了采访作风、采访态度问题,还需要掌握采访的方法。一般说来,采访离不开口问、手记、耳听、目睹。但是,在不同情况下还得使用不同的采访方法。那么,采访大体有哪些方法呢? 其一,是单刀直入法。报道线索明确,一进入采访阵地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围绕已知的线索进行调查了解。例如,上级领导机关根据掌握的可靠材料向报刊推  相似文献   

19.
“新闻官司”立案、审案、断案,都涉及新闻侵权是否构成的问题。如何区分,下列四点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闻记者,工作中一个主要活动就是采访。“采访”顾名思义“采”就是采集,“访”就是访问,而“采”的主要手段就是看,“访”的主要手段就是问。这里先说“看”。众所周知,新闻是以客观反映事物真实面貌为己任的,就是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道理就这么简单。因此记者要想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就是得好好看,练就一双“新闻眼”。关于看的方法很多,这一讲我们说说“到现场看个明白”。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到事件发生的现场看个明白,只是道听途说是写不出好新闻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