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森林的认识不断深化。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仅有1398%,而且森林资源分布差异明显,导致相当一部分地区环境恶化。因此,有必要重提森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一、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是强大的。实验证明,森林好比一座水库,每亩林地比无林地能多蓄20立方米水,5万亩森林所蓄积的水相当于一个库容量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森林水文资料表明,森林还是一个‘体分调度室”,流经林区的河流,在雨季由于森林能将洪水径流分散,因而可以滞缓洪峰出现,在枯水期…  相似文献   

2.
森林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协调人类与森林,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森林就和人类息息相关。中生代时期,地球陆地三分之二的面积覆盖着茂密的森林。人类的祖先古猿取食于森林,栖居于树木。我国历史上,相传有巢氏架木为巢,当时的人栖居于树上,采食山林野果,猎取飞禽走兽为生。后来由采猎生活转化为农牧生活,才由“树栖”迁居到地面。就是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工  相似文献   

4.
森林是巨大的绿色宝库,是全球维护生态平衡的主体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对调节生物圈、地圈和大气圈平衡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森林作为大气CO_2的“汇”和氧的“源”,它的大面积破坏、减少和消失是全球气温变暖,物种濒危和灭绝,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平衡被破坏等方面的重要原因。最终给人类未来的物质生活基础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从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我国,加强森林的建设和保护已成为国土整治、环境建设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 大量研究表明:森林除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消除噪声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究其本意则是:有生命物质参与的物质转换与能量流动系统。这个系统属开放性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可至整个自然界,小则可是个小池塘。但无论范围大小,它都由生产系统,消费者及其环境组成。人类作为物质世界中生命物质的最高组成形式,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就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来谈谈其作用。  相似文献   

6.
森林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注目,它不仅向人类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而且在保护环境、改造自然、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特别是在保持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森林是异常宝贵的环境资源.在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森林也是最大的生产者和调节者.有人说:“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点也不过分.如果森林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整个生物圈的生态平衡失调,招致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使环境恶化,人类自身也难以寻到良好的生存之地.……  相似文献   

7.
教育在人类自身生产中的作用吉林省教育学院薛中国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生产活动,它既包括有生命的肉体组织的生产─—自己生命的生产和他人生命的生产,(“人吃喝就是生产自己的身体”[1],他人生命的生产是通过生育实现的);同时还包括人类自身素质的...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它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同青少年一代的思想品德形成、智能发展、身体健康等有至关重要的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相当一部人形式上虽承认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事实上却把音乐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为了追求升学率,音乐课改上其他课,音乐教师改行做其他工作或教其它学科,音乐教学经费排做他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认为,音乐对人类智力开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教育具有其它学科无  相似文献   

9.
人类需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需求,指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质和能(包括信息)。人类需求是客观的,其发展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过程。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拓展调控对象,更新调控力量,提高活动效率,加强合作关系。人类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0.
性铭记可以分为积极性性铭记和消极性性铭记。个体在童年时期把异性父母的外显特征加以内化并把它作为其日后择偶的模板,这个过程被称为积极性性铭记。与之对应的消极性性铭记,也就是“韦斯特马克效应”是指人们会对那些在幼年时期和自己有过较多接触的个体产生性厌恶。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证实这两种机制在人类择偶过程中起作用的研究还很薄弱。未来可在性铭记产生的内部机制以及两种性铭记在人类择偶中的交互作用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人类需求,指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质和能(包括信息)。人类需求是客观的,其发展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过程。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拓展调控对象,更新调控力量,提高活动效率,加强合作关系。人类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高中生物学知识为依据,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视角,分析了森林的经济作用、社会作用、环保作用、碳汇作用和就业作用,阐述了森林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树立爱护大自然、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人类科技对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双重影响 ,但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并非科技本身 ,而是由于人类在科技利用方面思想意识的不足或偏差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得依靠人类科技本身 ;同时 ,正确的生态观与高尚的生态道德是缓解生态环境危机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人类科技对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双重影响,但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并非科技本身,而是由于人类在科技利用方面思想意识的不足或偏差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得依靠人类科技本身;同时,正确的生态观与高尚的生态道德是缓解生态环境危机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价值进行了描述,同时分析了人类生存需要对环境的影响,分析表明:人类应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不能夸大人工力量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只有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人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一、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是不可能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是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环境体系的。马克思《资本论》多次提出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指的正是这一个问题。 人类不仅需要粮食,需要燃料,需要牲畜产品,需要鱼类和菜蔬,需要衣着、住屋和生产工具,而且还需要有清洁的空气和饮水,等等。人们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必然要从环境体系中取得其所需要的东西。人们在陆地上种植粮食,牧养牲口,采育森林;人们在河流湖泊里捕获鱼类,采获水里的植物,人们在矿区开采各种矿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人们在城市里建立工厂和作坊。所有这些,都是要同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关系的,都是要同自然环境的光、热、空气、水分以及各种有机和无机元素,发生关系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产活动,不能不同自然界的环境体系发生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为了生产和建设,也不能不同自然界的环境体系发生关系。马克思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作为人类生活的永恒条件来对待的。当然,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世界森林面临严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森林理性与情感的简单化,缺失敬畏森林的哲性观念.敬畏森林,是人类必要尊重自然选择与自然秩序的需要,是人类援用道德原则来感激森林恩惠的需要,对人类在新的自然生命境界中自觉保护森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有关历史遗风和宗教敬林特例的分析看,人们普遍生成敬畏森林的观念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往。当人类摆脱原始野蛮而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交往以来,新的文明社会便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的阻隔,人类的交往仅局限于局部地区,因些上古文明的最初构建便带有一定区间特性。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恒河流域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文明以及爱琴海文明等便是这种局部地区人类交往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扩大,局面地区文明也随之扩大并得以丰富和发展。例如恒河流域文化向印度河流域发展,形成南亚次大陆文化区,中国的黄河流域文化也逐渐向长江流域发展,开始奠定中华文化的大势。这种随着人类交往扩大而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文化演化趋势,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文明发展的定势。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往。当人类摆脱原始野蛮而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交往以来,新的文明社会便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的阻隔,人类的交往仅局限于局部地区,因些上古文明的最初构建便带有一定区间特性。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恒河流域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文明以及爱琴海文明等便是这种局部地区人类交往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扩大,局面地区文明也随之扩大并得以丰富和发展。例如恒河流域文化向印度河流域发展,形成南亚次大陆文化区,中国的黄河流域文化也逐渐向长江流域发展,开始奠定中华文化的大势。这种随着人类交往扩大而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文化演化趋势,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文明发展的定势。  相似文献   

20.
刘梦星 《高教论坛》2007,(1):120-122
劳动创造了人,而语言是和劳动一起使人成为人的最重的力量。语言仅仅被诠释为工具,漠视语言与人的本质的联系,是一个严重的误区。语言的出现比工具的出现进化更具革命性的意义,意味着人猿揖别,从原始走向文明。科学家新近证实,人类具有的语言基因使人类成为优势种群。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方式,语言使我们成为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没有语言,人不能获得“类”的特征,不能进行正常的和复杂的思维活动,语言使我们成为思考的人,超越本能的人。语言不是用来传递什么的单纯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创造人类文明的力量,是使我们成为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