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辉霞 《大学时代》2006,(11):157-158
本文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年人,事实上都是未成年人的德育老师,但事实上很多成年人都未必配做未成年人的德育老师。学校德育不是孤立的,只有建立扬善惩恶、扬正惩邪的社会机制,使大多数社会成员——特别是主流社会成员、各类教育工作者——具备平等、公正、善良、仁爱、正直、守纪等基本道德,使他们能真正地配做未成年人的德育老师,那么,学校的德育才能事半功倍,未成年人的德行才可能“不扶而正”。而作为每一个为人师表的教师,都应该时时反省自己,鞭策自己,让自己真正配做未成年人的德育老师!  相似文献   

2.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  相似文献   

3.
"体验式教育"最早源自库尔特·汉恩的外展训练学校,后被广泛拓展至各类型教育模块、甚而是社会多个领域。体验式德育即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与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其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以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与思想品质。其将学生真正推向教育的主体地位,将学生道德的养成真正推向德育教学的目标中心。且其契合小学生较为旺盛的身心活动诉求,成为小学德育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较大篇幅谈到了德育问题,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用语。但学校的德育却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被边缘化。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似乎总达不到人们预期的效果,有些不恰当的德育工作方法还激化了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使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甚至流于形式。认真研究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使中小学德育工作逐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学校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论精神生态学体系中的德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态所揭示的是人类精神系统与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德育作为精神生态中教育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模式为客观影响源—个体认知—确定联系性质—形成调节机构—道德表现与反馈(又成为一种新的客观影响源)五个链环构成的循环系统。进行道德教育,只有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让知—观—情—信—意—行呈全面而协调、统一而均衡地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才是可能的。使教育者形成德育生态意识,就是研究精神生态学体系中德育模式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通过三个途径,即德育工作网络化、德育内容序列化、德育活动经常化,开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达到让学生学会做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是有层次的,思想道德是有高低的,德育也应该是有梯度的.所谓德育的"梯度",这里主要指德育的任务目标有高低之分,德育内容有其自身发展进程,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有其先后顺序,德育评价要有区分度.  相似文献   

8.
朱熹德育知行观是对先秦儒家及二程的德育知行观的继承和发展。朱熹德育知行观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其贵知、重行和知行相须的德育方法上。朱熹知行统一的德育方法对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高校德育要深化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要加强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做到以知导行,以行促知,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传统的学校德育重整体、轻个体,教育主体缺失,载体缺乏,形式单调、程式化,缺乏实效性。因此,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贴近未成年人、贴近学校实际、贴近生活为原则,着眼于理念转变,着力于主体改变,着力于载体创新,突出德育主体,促使学生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逐步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德育低效状态一直是困扰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普遍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德育方式上的误区.在"大德育"理论框架下,德育方式出现了"主知主义"与"主行主义"两种偏向,忽视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道德教育只有坚持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正>道德品质教育是遵循德育过程的规律,围绕德育任务来进行的。小学德育必须研究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并采用不同于成人的原则和方法。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的。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是指学生的道德认识,它是学生在实践中产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网络为人类营造了一个崭新的生存环境--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已把人们特别是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未成年人"一网打尽".本文通过对网络社会特性的分析,并结合未成年人思想特点,力求概括出网络社会发展给未成年人德育所带来的推进作用,使社会各方面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成年人德育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缺乏具体、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必然导致德育实效的低下。  相似文献   

14.
张璐璐 《生活教育》2014,(15):19-21
当前新课程的改革使得思想品德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生活教育等,但是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标准却以升学考试为主。这导致思想品德中的德育缺乏"知情意"合一,脱离社会实践,忽视师生互学等。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学校必须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注重"知情意"、"社会实践"、"师生互学"等,强调"真善美"和谐地发展。这对当前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应突出德育主体,实施主体育德,让德育充满吸引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德育充满生命活力。笔者认为构建主体育德模式,能有效增强德育魅力,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6.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是一个人学期的基础阶段,更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成长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教育方法的普及实施,社会对学生品质道德方面的培养也是越来越关注,相应的德育教育应运而生。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是学生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如何促进小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学习呢?本文就以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知"与"行"的角度来探讨"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学校渗透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干  曹春萍 《教育导刊》2003,(12):32-33
环保意识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培养有较高的环保意识的公民是环境教育的目标。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学校的环境教育尤为重要。学校的环境教育方法是多样的,渗透式的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渗透式的环境教育可以包括德育渗透、学科教学渗透和校园建设渗透等方面。一、德育渗透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知行一致法。知与行是相互联系的,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落脚点。在环境教育工作中,应通过宣传、学习,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对保护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  相似文献   

19.
正确估价我国未成年人德育实效性,深入分析导致未成年人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原因,积极探索相应的对策,通过完善学校德育的内容结构,改善家庭德育的思想方法,优化社会德育的网络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德育网络,从而增强未成年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德育不仅需要让受教育者树立对于和谐社会的"共识、共建、共享"的重要观念,还要切实地在德育实践中体现这种"共识、共建、共享",在德育过程中形成一种以共享为基本特征,多主体共同参与并能尊重差异的多元、多层次的"德育共同体"。这也意味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德育应当与社会和谐共享的理念相适应,在教育过程的实践模式上实现适应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