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德国哲人、诗人海尔德林在《人,诗意的栖居》中写道: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人就会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诗人的"栖居"是追求"精神"上的"存在"。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在不断追求精神的存在价值,希望通过语文组课程文化建设,引领我们  相似文献   

2.
“世界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句话栖居在我心里,伴我走过了无数个匆忙劳累的日子。无论外界多么寒冷,用诗意的心来生活,用诗意的心来工作就能感到温暖。“诗意地栖居”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就能诗意地栖居,所以在四季轮回的教育时光里,我总是干方百计地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融融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   

3.
<正>诗人荷尔德林在《轻柔的湛蓝》中深情地写道:"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么自信,那么肯定,那么浪漫,那么优雅……然而,当我们将视线转向我们的课堂,转向课堂上那一群鲜活的生命体,在我们枯燥的灌输中、机械的训练中、"诲人不倦"的柔性催逼中,他们能诗意地栖居在课堂吗?从相约逃离课堂到撕书殴打教师,真可谓"视学舍如图圄而不肯人,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没有诗意的课堂,何来诗意地栖居?创设诗意的课堂,是教育的追求,更是生命的呼唤。  相似文献   

4.
<正>亲爱的小李同学:你好!《课程标准》新增了不少古诗文背诵篇目,我知道,你正为此而苦恼。多背古诗文有用吗?我肯定地告诉你——有用!荷尔德林曾言:“人生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在经受物质功利冲击的“诗词”缺失的时代,我们要以诗意为生活添彩,以传统文化为生活赋诗。  相似文献   

5.
<正>生活如酒,过于浓烈则辣喉,过于寡淡则无味,只有平衡的味道才显醇厚;生活如歌,过于高昂则刺耳,过于低沉则压抑,唯有平衡的曲调才显悦耳;生活如画,过于繁复则杂乱,过于简朴则无韵,唯有平衡的笔触才显美丽。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生路漫漫,让我们在奋斗的征程里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让我们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6.
德国当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不止一次地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说得多么好啊!人,不管有多少劳顿、困苦,但还充满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正是有这种诗意,人才在这块大地上延续至今。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只要有生活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诗意     
对于我个人来说,“教育的诗意”这一念头,源于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和梁晓声的《论教育的诗性》的启示。对于诗意的理解,却也不能不提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句诗经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诗阐释》中加以解释,几乎成为当代人文主义者默念的教条。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诗意     
对于我个人来说,"教育的诗意"这一念头,源于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和梁晓声的《论教育的诗性》的启示。对于诗意的理解,却也不能不提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句诗经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诗阐释》中加以解释,几乎成为当代人文主义者默念的教条。之  相似文献   

9.
付蓉新 《中国德育》2014,(11):50-51
正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以说,人们能够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是一种至上的境界。在我看来,在幼儿时期通过阅读把生活中富有诗意的阳光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好,把将来会把他们培养成心灵富足,热爱生活富有诗意的人。为此,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铁路幼儿园一直致力于打造幼儿早期  相似文献   

10.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有一句被广为流传的诗: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要诗意地栖居。当然,这句诗被推销到全世界还得归功于德国现象学和存在学的代表人物,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他在其著作中,借这句话,指出了人的状况、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归属。要了解这句话,绝对没有必要去弄懂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念,因为这句话如此简单和清晰地告诉我们,即使人生充满劳苦,即使生存空间有限,你也要心有梦想,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11.
"诗意的栖居",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歌里最早提出的,即"人,虽满有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诗人的诗句作了诠释,并提出"人应当诗意地栖息"的观点①."诗意的栖息"是一种精神诉求,更是一种生活理想.而纵观我国古人的一些人生追求,其中最彰显的就是这种"诗意的栖居".因此,这就为我们重新解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提供了一种视角,或者说,他的"陋室"为我们提供了"诗意的栖居"的一种范本.  相似文献   

12.
正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其在虽不能之,心向往之的徘徊中不知所措,不如让自己的心灵放歌。挑着孩子的梦想,在春天播撒希望,教师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应怀揣梦想,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天地中。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自己的才华,人生的价值在于发掘人才,获取未来,获取教育教学的丰硕成果,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教育的媒介,无私地奉献给下一代,为祖  相似文献   

13.
哲学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言简意深,洋溢着一股浓浓的诗意;吟诵之,函咏之,内心不但充满着崇敬、高尚与豁然开朗之感,而且沸腾着亲切、自豪与活力无穷之情。语文是充满诗意的,做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语文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散发诗意的语文世界里。语文教师的诗  相似文献   

14.
孙迎光 《焦作大学学报》2002,16(3):73-74,94
“人在教育中诗意地涵居”,不是教育局部的(如文学欣赏领域)和偶然的(如教师的教育方法带有诗意)状态,而是教育的整体状态,人原本就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诗的本质是“让栖居”(让人诗意地栖居),即展示显示者与隐蔽者相互作用的人生境域,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者应该成为“让栖居”的诗者,使教育与本然的人生境域相契合。  相似文献   

15.
儿童诗歌教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取功利的价值观,是无功利欲求的观照。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曾说过:"人,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居大地。"这告诉我们,人在为物质生存保有生命,而辛苦劳作。但同时,还会为一种灵魂的提升,精神的享受而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要诗意栖居大地就要过一种诗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正>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人类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意,语文更需要诗意。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应凭借诗意的追寻,让学生栖居在语文这片诗意盎然的广袤土地上,流淌情感、涌动灵性、创生生命。如今,在应试教育羁绊中,教师的工作受束缚,贴标签似的说教、支离破碎的分析,陈陈相因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导致课堂没有吸引力。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文变成  相似文献   

17.
周文栋 《学周刊C版》2014,(5):126-126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其在虽不能之.心向往之的徘徊中不知所措.不如让自己的心灵放歌。挑着孩子的梦想.在春天播撒希望.教师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应怀揣梦想.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天地中.  相似文献   

18.
正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人,诗意的栖居》中写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面对如今功利化的语文,诗意的语文课堂离孩子们已经渐行渐远。美育,又称美感教育。美育并不仅仅存在于与艺术有关的教育中,语文教育中也渗透着美感教育。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方面功不可没。针对语  相似文献   

19.
教师应该努力构建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搭建诗意的人生舞台,让师生在分析文本、诵读文本,内化情感中体会诗意,在诗化的境界里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享受母语教学的幸福,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  相似文献   

20.
一、导入一个世纪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高声唱道:“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地栖居”,就是把生活富有诗意的阳光播撒到心灵深处,像一条潺潺的小河,在这个世界流淌;“诗意地栖居”,就是摒弃现实社会的声色犬马,不时仰望头顶那片灿烂的星空;“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简洁、明净的自然怀抱中简单而真诚地生活,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保持充实、和谐、宁静的心态,在恶浊的世俗泥潭中永远独守精神家园的月亮。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兰亭集序》就是这样一篇表达“诗意地栖居”的美文,一篇关于自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