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标”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其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以语文学科之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文本为依托,并以文学文本之真切审美体验性、丰富的审美想象性、  相似文献   

2.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创立了“五重教学法”,其中第二重便是重“感悟”。所谓感悟,就是先感后悟,先感知文本后悟其义,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于先生的做法“就是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有鉴于此,我在我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尝试指导学生通过感悟文本,再走进文本,以达到与文本对话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将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审美能力,对高职学生的文学实践写作能力大有裨益。在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可以运用评点式、导游式的教学方法,适时安排高职现当代文学课堂的课堂讨论、互助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将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有效提升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将文本细读引入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教师可运用互文性文本细读的方法、评点法、导游式教学以及由学生主持讨论课的形式来进行文学教学.  相似文献   

5.
文学课区别于其它课程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文学性”,而我们目前的文学课教学普遍存在“文学性”缺失的现象。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展现文学课的独特魅力,就必须充分张扬文学课“的文学性”。这就要求文学课教师: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并注重文本解读的多重性;投注感情,并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因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审美体验等的限制,在阅读文本时,会对文本产生深浅各异的理解。作为教师,就是要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自己与文本对话中的收获在教学过程与学生分享,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的阅读。  相似文献   

7.
学生学了一篇又一篇课文,为什么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是不强?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语文教师。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努力探索。终于,我有了自己的发现:从小处做文章,即从词语教学入手,引导学生沉潜到文本深处。潜移默化,学生就能嚼出语言文字的味道,读出文本的内涵。以下是我在阅读课中进行词语教学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文学阅读情境化教学,简言之就是教师以情境创设来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深入进行文学式阅读,促进其个性化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文学阅读情境化教学之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在与文本的“相遇”与“对话”中建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生成独特的意义与价值。简言之,文学阅读情境化教学是教育学场域下知识观的进一步下沉,具有着鲜明的语文学科指向。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职学校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本意识缺失,导致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出现。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高职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学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它和美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在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就从两者的结合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大单元”教学是新一轮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的教学形式。在“大单元”教学之中,语文课堂常常出现“泛化审美”和“缺乏审美”的现象,致使“大单元”核心任务无法完成,文本独有的审美因素无法挖掘。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之中,教师需立足“大单元”的概念、任务、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催生审美意趣、进行审美鉴赏,进而生成审美成果。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教学要追求诗意效果,要努力营造极具艺术魅力的“教学意境”。要营造“教学意境”,语文教师应该美化课堂语言,催生学生审美情趣;假借空灵艺术,引发学生深层感悟;强化文本对话,唤醒学生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文本呈现的可视性与文学审美的形象性结合.教学环节的互动性与文学审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结合,教学内容的集成性与文学审美的认知功能相结合,通过探索多媒体教学技术元素和文学课教学审美元素的整合策略.使文学课教学过程立体化、现代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代文学教学需结合思政元素及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解读文本时,合理取用“人民文学”与“人的文学”的具体观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教学中,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内人物主体的行为、心理逻辑;体会作家在作品中所留存的生命体验、深刻思考及其独特表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提升文学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阅读的话语权到底归谁?一次观摩课的课堂上,虽然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创新思维拓展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可最后教师又将标准答案交给了学生,学生被迫又接受了所谓的“权威”答案,这就导致教师将自己亲手点燃的智慧火花扑灭了,而所谓的自主学习也就变成了顺势应变的计策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以及鉴赏方法为主,在尊重学生正确判断、审美习惯以及文学理念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拥有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张:廖老师,你好。在近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尝试让学生多“经历”,多“探究,多“体验”,多“交流”,多“反思”,期望自己的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经历”中不断收获,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但总有很多时候,我明显感到这样做教学时间被拉长,规定的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完不成。有时,一个问题,经过几番“探究”“交流”,一节课就过去了,虽然学生的“经历”过程很充分,但我感觉特别没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悟性”,这是语文教学新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学生的“悟性”培养,离不开语文个性教学。一、导其入境是悟性培养的基础导其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与作者所表达的审美情感相融合的教学情境。要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把握文章精华,首先要引导他们进入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家所构建起来的形象,然后让自己置身于文学情境之中。“入境”的教学方法是:①表情朗读;②绘声绘色地叙述。教师借助于诗情画意的语言和画面,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去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产生美感。  相似文献   

17.
魏美娟 《甘肃教育》2022,(21):55-59
“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美学理论,经典文学文本中存在的“有意味的形式”蕴含着作者的独具匠心,它不仅是解读文本的语言密码,还能激起一种强有力的审美情感。文章以这一理论为基础,重点探析《蒹葭》中存在的“有意味的形式”,再探讨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思考,以期教师能带领学生通过鉴赏文本中“有意味的形式”,从而走进文本内容,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诗意人生,树立健康的言语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刘英  耿明明 《考试周刊》2011,(90):122-122
在办公室常听老师抱怨:现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真是孺子不可教也。其实老师在抱怨的时候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教学方法,考虑过学生的感受呢?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思想,现在教学理论也把教学活动描述为“一种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在初中阶段,英语作为起始学科尤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预防两极分化,力争百花齐放,是我从教多年一直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究.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本文是六上第三单元“心灵之歌”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文本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拉小提琴到最后能在各种文艺晚会上熟练演奏,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文本的价值取向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别人的鼓励很重要,自己内心渴望成长的动力、锲而不舍的恒心也很重要。源于此,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还是老师在说“单口相声”,或者是由“满堂贯”滑向了“满堂问”,或者是以音像直观代替了文本阅读……语文教学应该改变“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局面,让学生们更多地朗读感悟、审美熏陶。笔者认为,文学阅读教学应该念好“六字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