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道统”的名词始于朱熹,而道统的思想源于韩愈。韩愈《原道》论先王之道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盂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宣扬先王之道,意在与当时佛教所谓“法统”相对抗。他反对当时三教并尊,企图恢复儒学的  相似文献   

2.
韩愈提出:“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道的核心是仁、义。此乃古代圣贤所传的人生准则,从皇帝到庶民,都必须遵守。韩愈的道统说,乃“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的道的传承关系,是谓“道统”。道统说的形成主要受《孟子》卒章及典籍的影响,或谓自新禅宗慕袭得来。韩愈的道统说形成于贞元十九年,成熟于谪贬阳山。《五原》的写成,亦在阳山。  相似文献   

3.
扬雄提出了由伏羲始创圣人之法,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孟子,至扬雄这样一个儒家圣人之道传授的统绪,并坚守圣人之道,批评异于孔子的诸子之说以及当时经学的流弊。其道统说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道统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敦煌在唐虞时代,系流沙三危地,《史记》"禹贡三危既宅"即古瓜州今之敦煌《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禹贡》"导黑水于三危入于南海".《汉书·西羌传》"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注云:"古瓜州今之沙州地."《山海经》《水经注》、《括地志》均有记载,皆以瓜州或沙州即今之敦煌.惟刘逢源《尚书今古文集解》,谓三危即西藏地.按《禹贡注疏》指三危为青海与西藏界上巴萨通拉木山(唐古拉山脉之旁支),刘说慨系本此.《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相似文献   

5.
法家【原文】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行,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注释】①燧(音遂):古代钻木取火,所钻的木叫燧。②鲧(音滚):禹的父亲。  相似文献   

6.
“眼看一本书,手拿一管笔,真正是死囚牢,只当做活生计。”这是《蒲松龄集·附录》中《逃学传》里夏才的几句唱词。但是,这个觉得作文“比生孩子更难十分”的夏才,有一回却写了一篇十分顺畅的好文章。原来,他把他对八股文的由衷的厌恶之感化成了文字。他唱:“暴怒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颜、曾,河南伊川,新安晦菴,一个个造孽无边,流毒不浅!”接着他道白:“好歹暴怒了一回,你说奇也不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夏传子,家天下”(宋·王应麟《三字经》),这句话可能是从《汉书·盖宽饶传》所引《韩氏易传》的“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演化而来。其中的“三王”,据《辞源》是指禹、汤、文王武王,则所谓的“夏传子,家天下”就是禹传子、家天...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真道统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夏、穀梁子、荀子、孟子。因为孟子跟从子夏、穀梁子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子思之学,所以附于荀子之后。孔子是先圣,荀子被称为后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或附圣。所谓新四书,即《荀子·劝学》《论语》《孟子》《荀子·大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用天然漆作为涂料,最早见于《韩非子·十过篇》:"尧禅天下,虞舜受之,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可见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利用漆液作涂料制作食器和祭器,而且已制成朱、墨两种颜色的涂料.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发现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木胎漆碗和漆筒.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单色(黑色)漆器.  相似文献   

10.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是《吕氏春秋·察传》中舜说的话,加点句的标点一直悬而未决。一般选用《察传》的书籍,  相似文献   

11.
高语五册《殽之战》一文,对“夏后皋之墓也”一句中的“夏后皋”所作的注解是:“夏帝皋,桀的祖父。后,帝王、天子。”“后”在这里是否可作“帝、帝王、天子”解,我认为值得商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这就是说“夏后”是帝禹的国号。在《夏本纪》中  相似文献   

12.
舜的先祖虞幕封于虞(今山西平陆).有虞氏部落世居蒲坂,舜出生于蒲坂的姚墟.巡狩为天子视察政务的举措,舜即帝位33年让禹摄政,故知舜晚年无巡狩,且南巡狩只到安徽霍山.百岁高龄亦不能驱车南荒治水探弟.《竹书纪年》"鸣条有苍梧山."孟子与先秦诸书言舜卒鸣条(之苍梧山).  相似文献   

13.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相似文献   

14.
九嶷苍梧辨     
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因传虞舜葬此而名扬遐迩.今地理类书大都说九嶷山一名苍梧山。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因为,苍梧并非山名,更不是九嶷山的别称。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从虞舜死葬的最早记载说起。《礼记·檀弓》载:“舜葬苍梧之野。”郑玄注:“苍梧,于周南越地野。”《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巡南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汉书·武帝纪》载:武帝于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应劭注:“舜葬苍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注:“九嶷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如淳注:“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方有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注:“山今在零凌营道县南。其中九谿皆相似,故云九嶷。古者总名为苍梧也”。  相似文献   

15.
“故人”辨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蠹》有句云:“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对“故人重之”句,课本没作注,人教社出版的《教参》将这句话译为“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显然,《教参》将“故人”译为  相似文献   

16.
【原文】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 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  相似文献   

17.
夏:舜死后,禹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禹原来是夏后氏部落首领,所以,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后取名"夏"。商(殷):契是商部族的始祖,居于商(河南商丘一带),汤灭夏后以"商"为国名。后因汤的十世孙盘庚将都城西迁  相似文献   

18.
去年11月5日,北京一家报纸第四版在题为《克己奉公》的短文里,引用了《后汉书·祭遵传》的一则故事:“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绘,布被;夫人裳不加缘。事以是重马。”读罢此文,百思不得其解。无奈,只好找来《后汉书·祭遵传》查对,原来“身衣韦绘”,应为“身衣韦绔”:“事以是重马”应为“帝以是重焉”。而“赏赐辄  相似文献   

19.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11):F0002-F0002
商均墓位于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虞城古城)西南1.5公里商均墓村,在今虞城县城北12.5公里处,墓冢残高4米,周长110米,面积960平方米,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均为舜的儿子。舜在做部落联盟酋长之前,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做妻子。《史记.五帝本纪》载:“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商均品行不端,舜认为不能继任部落联盟酋长之位,于是把酋长之位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禹继位后,对尧的儿子丹朱和舜的儿子商均都进行了分封。禹将商均从山西封到有虞氏部落为酋长。商均袭其父虞舜国号,称虞国,秦朝置郡县时,将商均之虞国地改置虞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改称虞城县。商均死后,葬于封地。  相似文献   

20.
受命于天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0,(6):F0003-F0003
“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止,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古代讲“人受命于天地”,植物矿物等很多东西都受命于天,唯有人受命于天地之正气。尧、舜、禹是三代人,为什么这里只提舜而不提尧、禹呢?因为他们的身世都没有舜艰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