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普遍伦理应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思考伦理问题的有效背景。家庭伦理因此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也许这种理解就是一条道路。只有在此道路上,我们才有可能把捉其存在,厘定其范式,应和其召唤。从而,获得家庭伦理与人的相互圆融,相互宽宥。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刘兰芝所面临的伦理环境和伦理选择困境,表现出封建伦理环境对伦理个体的束缚与压迫。作品揭示出刘兰芝伦理悲剧的深层根源在于伦理环境与伦理个体发展诉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冲突,警示人们应该重新思考伦理环境与伦理个体的应然关系,以良好的伦理环境促进伦理个体的发展,以伦理个体的努力创建良好的伦理环境,实现伦理个体发展与外在伦理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伦理观念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前后两大阶段。传统人类伦理观念以人类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则以生物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二者都存在着虚妄性,都是一种狭隘的生命特权主义伦理观。物种伦理观念是在对传统人类伦理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它把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都纳入到道德关怀的范围内,主张建立起人类和各物种之间的全面的种际伦理关系。物种伦理观念是对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的双重超越,是伦理观念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网络空间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有密切关系。现实社会伦理是网络空间伦理的根源和基础,网络空间伦理是现实社会伦理的某一种理想模式。自由、平等和公正原则是网络空间伦理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5.
普遍伦理应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思考伦理问题的有效背景。家庭伦理因此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也许这种理解就是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在此道路上,我们就有可能把握其存在、厘定其范式以及应和其召唤。从而,获得家庭伦理规范与人的存在的相互圆融与相互宽宥。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家庭也由传统走向现代。我国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棱心的传统家庭伦理发生深刻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夫妻关系为中心的现代家庭伦理。在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中,既要发掘蕴含于传统家庭伦理中优良的人文资源,更要与时俱进,对之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重构现代父子伦理和现代夫妻伦理。  相似文献   

7.
“个体伦理政治”、“制度伦理政治”是政治伦理的两大基本类型。其中,任何一种类型在政治伦理的历史展开中都具有其发生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但都必须扬弃与超越。本文主要从五个层面具体地分析了两类不同的政治伦理之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立足于“制度伦理政治”,彻底摈弃“个体伦理政治”的思维,贯彻“制度伦理政治”优先的根本原则,同时又吸收“个体伦理政治”中强调个体道德修造的合理之资源。惟有如此,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成长才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脑死亡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生命伦理学领域,基本的标准或价值就是基本的伦理原则,由此构成我们评价在有关领域(包括脑死亡)伦理问题上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的伦理框架,这些基本伦理原则就是:无伤、有利、尊重和公正。脑死亡的实质伦理问题在于脑死首先是个科学、医学问题.即脑死是不是就是人死,伦理问题则是人们应不应该接受脑死概念和为什么要放弃死亡的传统心脏概念。脑死亡的程序伦理问题在于落实脑死概念时,如何制订相应的程序来促进有关各方的利益,防止被人利用来伤害人们。  相似文献   

9.
从政治与伦理之间内在的价值关系看,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一般表现为对政治伦理的工具正当性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探究;从政治伦理的理论结构看,它应该包含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主体伦理等内容;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理论特征和影响看,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看,确立新型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加快制度伦理建设、树立全球政治伦理意识等,是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主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体育竞技,不仅仅是赛技术、赛体力,更是赛心智、赛德性。因而体育竞技中一定要遵守体育竞技伦理。体育竞技伦理在体育竞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伦理约束作用和伦理激励作用。体育竞技伦理不仅对运动员有约束激励作用,而且对竞技管理者、服务者和裁判员有约束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生态和谐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和谐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酸雨问题,物种濒危,声、电磁波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是当今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系列伦理问题。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苏宝梅等的《和谐伦理学宣言——为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存在的和谐发展》在梳理了生态伦理的种种形态后,明确提出了和谐伦理学。和谐伦理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态和谐伦理是和谐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和谐伦理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而发展生态和谐伦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翻译伦理研究应该区分翻译的伦理与伦理的翻译两个概念。翻译伦理是对翻译活动本质的哲学思考。翻译的伦理与语言伦理相关联,其目标在于尊重异质的文化他者,保留原语中异的文化特征,从而在丰富目的语的同时,实现原作的重生。伦理翻译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由于在内在伦理或社会主流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文本中伦理关涉因素的"改写"。它是"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翻译策略的影响,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伦理。  相似文献   

13.
制度伦理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有效地解决了当前的道德危机。但制度伦理有其限度,即不是所有的伦理都能制度化;制度伦理有悖于道德生成论;制度伦理的价值指向只溯及到形式公正;制度伦理不是伦理建设的最高形式。  相似文献   

14.
法律的伦理与伦理的法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的伦理和伦理的法律是法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法律的伦理研究法律蕴涵的伦理精神及对法律的伦理评判;伦理的法律探讨内涵伦理精神的法律的伦理功能、伦理关怀、作用方式,并以此来整合社会大众的德性。伦理精神向法律实体化的转化应是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5.
伦理问题的产生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不可避免。如何识别与应对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对于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具有显著的伦理导向作用。已有研究多着力于对伦理风险的预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伦理问题的识别与判断,暴露出“泛伦理化”研究趋向,难以形成系统的伦理策略。实际上,只有辨别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行为的伦理属性,通过伦理判断的分类指引,经由不同伦理分析框架的多样尝试,才能确定适切的伦理意图并形成可行的伦理方案。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行为的自知性、自愿性、社会性三个基本原则出发,提出“识别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基于目的论、义务论、美德论等规范伦理理论,确定“判断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问题是否合乎伦理规范”的方案依据,从而阐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策略的形成过程,为积极回应“伦理问题识别意识薄弱”“伦理原则照搬难适应”等实践困境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完全否定与完全肯定经济全球化,都是片面的,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站在制度伦理决定具体伦理,市场经济较小农经济先进的伦理立场上,必须赞成它,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政府的制度创新,迫切需要制度创新伦理,制度创新伦理,是一个民族及其民众为融入全球化而实施制度的创新时,应持有的道德观念与规则,它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制度创新伦理建设,包括伦理观念创新,行政伦理建设,制度创新伦理内在化三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应采取相关措施加以配合。  相似文献   

17.
伦理的制度化及其限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伦理和法律制度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控制模式,在实践中需要相互支撑,伦理与法制制度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现代转型,使伦理的制度化成为必要和可能,同时也决定了伦理制度化的基本界限。伦理的制度化、法律化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过分的制度化,既会侵损道德,亦将消解法律与制度。  相似文献   

18.
群体伦理作为调节类伦理、群体伦理和个体伦理三者关系的中间环节,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它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对社会群体依赖作用程度的改变而改变。在人的自由需要不断发展的历史时期,群体伦理要想更好的发挥调节作用,理应向类伦理、个体伦理发展。这是由其现实依据,哲学依据;以及其客观化过程中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四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对当代伦理学的最新理论发展——关怀伦理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必须在女性主义政治运动的目标基础上,在政治哲学视阚内理解关怀伦理,将关怀看作是一种政治价值取向和公共德性,而非个人美德,才能明确关怀伦理的理论属性是一种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制度伦理的研究对象、特点、功能及其与个体伦理的区别,作了系统阐述,在分析对比两种极具典型的社会制度公正模式即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正义论和以诺齐克为代表的权利论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制度伦理的公正观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制度公正之伦理实践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