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丘峰 《嘉应学院学报》1995,(4):81-85,,17,
论文试图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上,从文化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的角度却评析张贤亮的这部小说,畸形的政治环境孕育了畸形的人性,畸形的心态,张贤亮通过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文革”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坎坷的心态历程的描划,体现了创作的“为人生”意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大自然的作用和意义等几方面,探讨了张贤亮小说的理性色彩,并由此说明文学创作并不排斥理性。  相似文献   

3.
张贤亮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集中国传统妇女美德于一身,具有贤良温顺、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的品质,她们的母性特征尤为明显,她们的爱情都属于受动型。张贤亮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实际上是他对女性性别的艺术想象,透露出他作为男性作家的以男权为中心的性别立场。  相似文献   

4.
曹成竹 《现代语文》2006,(11):48-49
刚看到张贤亮这篇名为《美丽》(《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的散时,原以为是篇笔优美的抒情作品,但读下去却发现并非如此,作的“美丽”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含义。没有经历过反“右”和革的年轻读,也许难以从反思历史、批判政治的角度对作品做出深刻的解读,但这却不妨碍我们站在旁观的立场,从生命、人性的角度去感受发生在那特殊年代的“美丽”故事。作耐心地反复描述那时美丽的天气、美丽的女兵、人们美丽的心情以及一个名叫美丽的女孩,不过贯穿这一切“美丽”的背景事件,是一次行刑,是历史对生命的无情践踏。面对死亡,一切原本同“美丽”有关的事物都显得荒诞,生命此时负载着不能承受之重。而也正因如此,生命以种种方式化解这种沉重的努力,却湿示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丽。  相似文献   

5.
由于外在政治的压抑,张贤亮内在心理人格发生分裂,由此导致了他小说文本意蕴的双重性和价值认同的隐蔽性.在文本显意上,他认同政治的压抑,而在深层隐意中却是超越政治;在文本显意中,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是夫妻或情人关系,而深层隐意中却是恋母情结和向大地母亲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太阳》中的身体书写指向的是对身体主体性的关注。以身体为主体的语言构成了其中的身体主体性意识,身体主体意识的复苏成为了解决工业文明和自然之间冲突的途径,对身体主体的重构则成为了解决现代生态危机的主要方法。通过身体主体性的缺失和复苏,身体主体意识的重构两个方面对《太阳》中的身体书写和文学性表达进行分析,认为治疗了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女主人公心灵创伤的良方不是女性意识的苏醒,而是对身体主体意识的认可和建构。  相似文献   

7.
张贤亮是我国著名作家,中篇小说《绿化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戴乃迭是著名汉学家,她翻译的《绿化树》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了各种因素的限制,比如读者群、客观环境、译者的双语能力等等。讨论这些限制因素,对于成功的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贤亮是五十年代作家群中最具个性的作家,自身苦难的经历经过他的文笔变成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除却作家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可谓是天赋与头脑的最佳组合体。但是九十年代的文坛上突然消失了他的身影,文学史中也很少再提及,那么他文学创作断裂的根源从何而起,复出后又带来怎样的文学震动?将对其创作的分期特征及创作的意蕴主题做出具体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苍声》是徐则臣得到众人认可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充分挖掘了意象这种艺术形式,用物象、空间意象、生理意象的神秘与魅力为小说增添了深邃的诗意韵味;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开启了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作者从少年逃脱、流泪、苍声的动作中解读了一个成长少年的心理及情感体验,让读者们重新审视了变声期孩子们的内心需求;作品成功塑造了妈妈、何老头、大米等文学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例外的被作者赋予了他内心的追求,不仅彰显了作者用文字在文学这块土地上矜持的抒写着人性的人文精神、对男子汉精神的坚持和对道德感的呼唤,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刻苦并有着创作天赋和激情的一个作家,带来的与其他作家不一样的那份惊喜。  相似文献   

11.
《关雎》自收入《诗经》以来,历代文人各有不同解读。孔子认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汉代儒学家们先有"刺诗说",继而又产生了"美诗说",现代学者们则解读为爱情诗、婚恋诗。一首小诗在两千多年里之所以出现大相径庭的解读,是因为读者在文学活动中具有不可否认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中的“道”玄奥难懂,历来是学界头痛的难题。本文作者另起炉灶,从主体性角度,即将“道”作为人的主体,按《道德经》注我进行重新解读,使对“道”的理解有助于指导人的行动。作者的解读是:第一,“道”是主观能动性,是软知识;第二,“道”生万物即“道”激活万物;第三,对“道”的认知是非理性的;第四,“道”的运行方式是不离开万物又不拘泥于万物;第五,“道”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第六,“道法自然”的“自然”是高层次的“自然”。  相似文献   

13.
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再现两个方面。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解读王维《少年行》英译。  相似文献   

14.
作家张贤亮1993年发表的《我的菩提树》,尽管已流传国外,但在国内却反响不大,理论界对此作有褒有贬。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试探讨作者对当代知识分子命运及弱点的分析与表现,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张贤亮小说的基本特色,是开放型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他小说的土俗民情之美,承袭着风的传统;他小说的政事、史事之褒贬美刺,承袭着雅的传统。用我们民族的美学范畴来概括,他小说的基本特色,遥承风、雅的血脉,是风与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农民主体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存在困境.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重塑农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白宫管家》以交叉叙事的方式书写了西塞尔·盖恩斯在种族主义语境中的摇摆人生,以及与之相随的柔软黑人性和坚硬主体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棉花田里的舞勺之年,未谙世事的西塞尔以反抗彰显着其黑人性;第二,私刑下的而立与不惑,失去父亲的西塞尔用忍耐守望着自己的主体性,尽量不谈政治;第三,后政治秀的耄耋期颐,失去儿子的西塞尔凭反抗坚守着长期以来其族裔所需的黑人性。实际上,这三段从反抗→忍耐→反抗的人生,是当时黑人在“主人”宰制下的策略生存,旨在以迎合语境所允许个体“奴仆”承载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守护集体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教育要求发挥学生主体性,《学记》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价值,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理念。深刻认识《学记》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不仅能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我国古代的教育遗产,也能给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中的问题分析 在我们熟悉的理论中,"影响个体发展的二因素理论"长期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特别是在低龄儿童教育研究领域,虽然近年来十分强调"要尊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通过改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来改变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的情况,但"二因素理论"仍然在各种新近出版的教科书中频频出现.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引起讨论并借此推动对"主体性教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旅加华人作家李彦通过《红浮萍》描写了中国四十年代至改革开放时期三代女性的人生境遇,呈现了一个家族和历史的变迁。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生存和爱情母题的女性主体性表现进行解读,力求揭示苦难中的女性找寻自我、追求独立人格与尊严过程中的曲折、困惑及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