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性善与人性恶之分野被大多数人当作中西方关于人性本质认识的通说。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传统人性观的比较分析,认为把二者的差异仅归结为性善与性恶容易使人产生简单化、表面化、片面化的理解,而应该归为:一元和谐论与两元对立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级主义与平等主义、泛道德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差异。唯如此,才能更为准确地揭示人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2.
从《十八岁出远门》、《现实一种》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小说构筑的人性世界也由恶到善再到平淡而丰厚的生活的本真存在,这既是作家创作心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3.
从《十八岁出远门》、《现实一种》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小说构筑的人性世界也由恶到善再到平淡而丰厚的生活的本真存在,这既是作家创作心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中西人性观的差异,强调了人性观于人文教化的影响,对中西人文教化从早期到现代作了浅略而精辟的历史比较。  相似文献   

5.
改革引发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矛盾开始突显。构建和谐社会,适时而迫切。和谐之本在于人和,而求和也是人性的重要特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顺应人性,扬善押恶。  相似文献   

6.
吴翠翠 《文教资料》2012,(33):121-123
《红房子旅馆》是巴尔扎克收在《哲理研究》中的一篇小说。小说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良心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普罗斯配、泰伊番、“我”以及“良心法庭”的法官们所体现的人性中的善恶问题值得深思。巴尔扎克认为人性中有恶的存在。但仍然有向善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吴玥 《现代企业教育》2007,(10X):110-111
无论在中西方,人性问题都是法学研究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中国古代的人性理论异常发达,它起源于先秦诸家关于人性的争论,深入研究先秦传统人性观,同时借助西方人性理论加以对比,有助于客观地剖析人性理论对整个中国古代法律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性观是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它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证据的收集和解释,以及心理学理论的构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本能论"、华生的"决定论"和罗杰斯的"实现趋向"的人性观,是三大心理学派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9.
无论在中西方,人性问题都是法学研究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中国古代的人性理论异常发达,它起源于先秦诸家关于人性的争论,深入研究先秦传统人性观,同时借助西方人性理论加以对比,有助于客观地剖析人性理论对整个中国古代法律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曹禺和钱钟书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虽然两人分别致力于戏剧和小说创作的不同领域,却都能超越阶级、超越时代主潮,对人性之思进行深刻挖掘。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对人性善恶的独特理解,钱钟书倾向于表现人性之恶,曹禺则更执着于发掘罪恶人生中的人性之善。本文通过对人性善恶在二人作品中的表现进行阐释,进一步分析两位作家不同人性观形成之因,以此获得对人性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11.
对"教育管理人性理论问题"的探索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文章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对中、西方的教育管理人性理论进行了梳理与比较,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人性善恶的逻辑关系取决于社会实践中的人伦关系设定。中国古代专制的形成是以性恶论与家国一体的现实为基础的,法律成为一种压抑人的自律意志的对立物;而西方由自然法推演出民主法治的关键在于承认以人的存在与需要来评价法律的合理性,法治是与人性相一致的自律性规范体现。人性与法律之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是推进中国特色的法制现代化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长时期来,对我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的研究,一般是从哲学或伦理学的角度立论,其内容也局限在人性善恶的来源问题.文章则与此研究传统不一样,即改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立论,其研究内容除保留人性善恶论外,还讨论了另外四个重要问题:一是人性地位论,通过就人贵论、人本论和天人论的考察,较充分地论证了人性的崇高地位.二是人性本质论,概括为生性论、习性论和心性论,揭示了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与心理本性.三是人性构成论,从类型论、因素论和结构论三个角度,对人性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四是人性发展论,归纳为气禀论、习染论、性习论与修身论四个论题,对影响人性发展的种种因素作了全面考察,扩展并提升了我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4.
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客观性本质,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人的完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著名的小说家闻名世界,<鼻子>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题是围绕着"鼻子"的长短变化淋漓尽致地剖析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和主人公的虚伪本质,从中可以窥视出芥川龙之介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结合近来出土的简帛材料和有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张岱年的说法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共有的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儒学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学说,将宇宙论和人事相结合,其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子思《中庸》的圣人"赞天地之化育",另一个方向则是将人世伦理说为天之规则。这两种说法都有更早的思想来源,且都有修养方法。诸子百家说天人合一,有不同的"合",或合于圣人君子,或把人伦合于天常,或合于天道而非人道,或合于天而非人,乃至非圣人。而即使讲天人之分的荀子,也在讲天人合一于人。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nvolves several typical scholars in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and it emphasizes the analysis of their typical works,which are compared with Thoreau's view of nature again and again. In spite of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beauty and cherishment are the same; and there is a hope that we could grip the nature of these authors and their works after these analyses.  相似文献   

18.
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出发点,中国文化形成了以人性善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西方文化则孕育了以人性恶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中西不同的人性假设形成教育管理的重大差异。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忽略了教育管理权,西方则很早就发挥了国家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中国教育管理人治色彩浓厚,西方教育管理法治色彩明显;中国教育管理强调道德约束,西方教育管理重在利益刺激;中国教育管理凸显权威管理,西方教育管理重视民主管理;中国教育管理以维护稳定为根本,西方教育管理则以提高效率为要义;中国教育管理改革意识相对淡薄,西方教育管理改革意识强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人认为人性是性与情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与之相关的人学则探讨了如何保持本性,脱于禽兽和如何追求完美,比齐圣人的问题。而文学既作为了一种人们认识、反思自身的参照物,又成为人学探讨人性的手段,并作为一个过程与人学融合在一起。三者之间,由矛盾沟通,相互影响,并最终指向完善自身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古人人定胜天、物极必反、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结合人类的发展,提出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去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见解,旨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