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850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青少年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和关系攻击行为的关系,并检验移情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和关系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和关系攻击行为间存在显著相关(P0.01),移情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和关系攻击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表明: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和关系攻击行为间的关系密切,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通过移情影响关系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种心理理论任务(包括失言理解任务、白谎任务和故事理解任务)、合作行为任务、儿童马氏量表等方法探讨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合作行为、“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系。90名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参加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其合作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理论水平可以显著预测合作行为水平。(2)小学儿童心理理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3)小学儿童合作行为与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高“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显著低于低“马基雅维里主义”小学儿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为切点,阐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实质,有助于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君主论》亦名《霸术》,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学术著作,书中自始至终体现了马基雅维里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反映意大利资产阶级关于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愿望,也是他向佛罗伦萨的当政者进献的救治祖国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基雅维里的君主专制思想是客观、公正地评价马基雅维里的历史地位及正确理解其全部政治思想──尤其是“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键。考察马基雅维里的君主专制思想,应坚持:以其从事学术活动的具体时代背景为前提,而不是与之相脱离;结合其学术个性,并使之成为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而不是单纯从思想理论的角度来考察;将其两部主要代表作《君王论》和《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卷》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加以把握,而不是人为地加以割裂。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马基雅维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研究的范围涉及到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史学思想、马基雅维里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关系以及马基雅维里与文艺复兴等方面.总体评价是褒大于贬,肯定了马基雅维里的进步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7.
尼科罗·马基雅维里(Niccoli Machiavelli,1469——1527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家、外交家、政治思想家、军事著作家、诗人和剧作家.马基雅维里一生著作甚丰.其著名的传世之作,包括《君主论》、《论提图斯·李维著<罗马史>前十卷》(《李维史论》),《佛罗伦萨史》八卷.《兵法》(直译《战争的艺术》)七卷及大量关于出使各国的情况报告和通讯等.所有这些著作互为补充,构成了马基雅维里思想与学说整体的基础,本文试图就其社会政治思想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素被称为"恶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核心是"自由",终极目标是创建共和国.他批判地吸收了古典共和主义自由的观点,创造性地从自由国家、公民美德这两个方面,论述了自由与政体、美德、法律、风习和宗教的关系,他的自由观对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自由主义具有某种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上的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中,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里显得与众不同:有人对他全盘否定,有人则对他持肯定态度。马基雅维里基于对当时意大利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审时度势,把自己的思想建立在历史教训与现实观察之上,主张用君主制来实现意大利的统一。这不仅顺应了当时欧洲的时代潮流,也符合当时的国情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他的政治思想揭开了研究国家政治权力运行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马基雅维里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那被曲解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里主义”在人们当中引起起了无休止的争论,直到今天,这种争论仍未平息。在西方史学上,马基雅维里又被奉为人文主义史学中“政治学派”的代表。这位思想敏锐,才气过人的意大利思想家的著述颇丰,论题涉及政治、历史、法律、军事、文学诸多领域,在西方思想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人们在研究马基雅维里时,更多是着眼于他的政治思想和史学成就,对他思想的源流却着墨不多。马基雅维里的思想究竟源于何处?是撷取古希腊思想精华,还是继承古罗马文化传统,抑或是沿袭中世纪异端?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从思想深层把握马基雅维里思想的真正内涵。因此,本文试图就马基雅维里的思想源流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克里斯托弗·马洛是莎士比亚以前英国重要的戏剧家,他在多部作品中塑造的时代巨人形象及无韵体诗剧形式对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马洛对英国戏剧的贡献巨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相似文献   

12.
现代湖南剧作家群受到湖湘文化的潜在影响,其剧作中的人物形象的执拗性格和地方风土人情韵味,与剧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及幼时体验密切相连。楚文化中绚丽奇幻的想象,在现代湖南剧作家心灵深处的复活,一方面使现代湖南剧作家的创作充满着奇幻的想象和怪异的戏剧意象,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这些奇幻怪异的意象,更多地倾向于阴森怪异、反叛叛逆的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13.
黄周星与李渔是生于同时代的戏曲家,二人在戏曲理论上提出了一些相似的观点,但我们认为二人在戏曲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意识上有着“貌似神离”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发轫于金元之际,历时百年之多,其创作始于关汉卿等人,研究元杂剧的分期问题,对进一步明晰元杂剧发展的历史,深入了解各时期中的作家作品情况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元明人著作所记为据,从杂剧家的生平与创作入手,结合各时期中杂剧作品内容,风格的不同情况,论述了元杂剧应分为四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生命意识是人的内心世界对于生命本体和生存价值的一种体悟,是对时光易逝、生命难留的一种体验。在元代山水散曲中,色彩意象是曲家表达生命意识的良好媒介。曲家凭借色彩意象,表现出生命的昂扬,传达出生命的律动,抒发出生命的叹惋,并将寄予其中的自然美、时光美、生命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出走和归来是人类两种既相互冲突又紧密联系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精神要求,也因此成为中外文学重要的原型主题,并在中国现代戏剧中得到了充分显现。中国现代剧作家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归来惧出走"的思维模式和感情定势,崇尚西方出走的文化传统和"在路上"的现代精神,并因社会形势的变化变换表现的侧重点。剧作家对现实使命的关注,使其满足对这一主题现实层面的表达,缺乏形而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孟母三移"故事代代相传,耳熟能详,这一故事也被戏剧家作为题材,演绎成各种戏曲作品。从南戏到当代,均有不同类型的"孟母三移"题材剧,现知的有六种。从已掌握的剧本来看,剧本情节越往后越简单,越容易演出,然而它所反映的主题依然很深刻。通过各个时代剧作家不同的改编,将孟母教子的精神通过戏曲这一特殊形式传播开来,不仅歌颂了孟母,而且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戏曲的诗乐教化倾向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众多,其主要原因则是中国古代戏剧家的艺术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戏曲家艺术价值观的产生影响的重大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代戏曲家的特殊的社会地位所形成的双重人格;二是中国古代戏曲家所接受的儒家传统文化观;三是中国古代戏曲观众(既包括下层民众也包括统治阶级上层贵族)对戏曲的矛盾需求。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虽然复杂,却可以用一个原则将之统一。这个原则就是《毛诗序》中提出的"风化"和"风刺"。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中国古代戏曲矛盾、复杂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9.
文艺复兴时期的再现观吸收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的合理因素,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中进行创造性地摹仿,以求再现客观现实,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情感。创新的艺术规则使文艺复兴时期的再现观发展到鼎盛。  相似文献   

20.
1930年代中国话剧的创作主体接纳、借鉴精神分析学理论来改造戏剧性,不仅关注该理论本身所包含的合理性与偏颇,而且还立足于戏剧本体的规范,用高超的艺术手段将之吸纳融化,促进了话剧艺术的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