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核心价值应与司法公信的基本内涵相契合。由于人民陪审员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致使其塑造司法公信力的价值未能得以有效体现。在理性分析人民陪审员制度促进司法公信力提升的价值的基础上,剖析了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构建法律制度体系、科学定位职权、改革选任制度、创新制度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赋予当事人陪审程序启动权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扩大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弥补审判力量的不足,促进审判独立,保证司法公正。文章通过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立法沿革和作用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需从立法、制度建设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司法与群众路线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知识谱系,二者基于社会福利改善的初衷实现融合.然而,司法实践领域里对群众路线理解的功利性和偏差给这种融合带来了弊端,“持”而不“坚”的司法中的群众路线是有害的.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分析的视角,提出了群众路线在司法实践里应当就不同的案件类型、不同地区实际而有所侧重的对策,并对调解庭的设立和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提出制度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于司法权力在司法活动中所形成的信任度,是司法权力权威性在社会公众中的体现。司法公信力是法冶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司法公信力建设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司法公信力内涵这一角度,通过对司法公信力内涵主流观点的分析,解读司法公信力的内涵,从而找出建设司法公信力的要件,并对要件做了较全面的评价和阐述,进而就司法公信力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集宁师专学报》2014,(1):72-77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改革中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保障,简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定位和功能,分析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利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载体,去完善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探讨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利于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通过人民陪审员制度这种方式之一可以把司法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6.
刘建军 《红领巾》2005,(1):105-107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诉讼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正逐渐步入法治化轨道.为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须对该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正确处理好诸多关系,使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上达到司法民主与审判职业化、人民陪审员权利与义务、立法上的原则性与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无知的美德与提高执业素质的四个统一.  相似文献   

7.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乃本轮司法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央顶层设计,全国50家中级、基层人民法院展开改革试点。以H省A市两级法院为视点,管窥改革试点中期的成就与问题。当前,我国民众司法意识初醒,有利于司法的公众参与逐步从制度走向实然。然改革非一日之功,制度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巩固,建议构筑司法行政大数据平台保障公众参与的基本内涵;同时,应强化改革工作落实力度,推进陪审员能力塑造和陪审生态的养成,缩小制度与现实间的落差,彰显公众参与的实质要义。  相似文献   

8.
浅论人民法院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提升司法公信力成为新时期人民法院推进司法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人民法院要秉持司法公正的最高法律价值,遵循司法规律,科学布局,从人民法院队伍素质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司法群众路线创新、司法知识宣传四个方面着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社会普通民众参与司法的重要方式。它充分反映了中国法治的民主、公正性,具有制衡与监督的作用,体现了实体与程序的双重正义,以及刑事诉讼的高效机制,并为法律的宣传和普及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新时期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也存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以及陪审员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正视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核心价值,发挥其构建特点,努力找寻摆脱困境的出路,是和谐的法治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司法在个案中既要实现普遍正义又要实现个别正义。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信从司法的状况,其实质是司法信任。司法信任可分为司法普遍信任与个别信任。目前中国司法公信力不足指的是对司法的个别不信任。影响司法个别不信任的状况既有信任主体方面的因素,也有司法环境与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消除影响司法个别不信任的因素、建设司法公信、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是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公务人员中培育法治信仰,改革不适应的司法体制和司法机制,提高司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是落实人民主权原则、保障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的重要途径.安康市汉滨区法院作为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在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大合议庭审理案件、“事实审”与“法律审”职权分离、“社区宣誓”仪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人民陪审员选任机制不健全、人民陪审员参审规定不完善、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不完备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参审规定、履职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力度,以推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单行法律,但在《决定》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人民陪审员队伍构成现状与“大众化”设计初衷相背离和履职水平低等情况.本文试图以湖南西部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践为样本,从法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以上情况的产生原因,为改进我国基层法院陪审员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波  项坤 《天中学刊》2013,(6):49-53
司法公信力是公信力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始终是司法权的本质属性和核心要素。民事再审程序是保障民事权利的最后关口,承载着社会对民事司法的高度希望,理应成为促进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实中,民事再审制度的运作却面临着“终审不终”的尴尬局面,案件久审不结。使诉争民事利益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来回“翻烧饼”更是淡化了诉讼定纷止争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是故,对民事再审程序进行重构,使其兼顾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达致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与维护裁判既判力之间的平衡,从而彰显司法公信,就成了目前我国立法部门及司法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检察机关各项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对检察事业发展起到非常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有些改革或试验偏离检察权行使的人民性及公信力,影响着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有必要重新审视与反思检察改革的方向和价值取向,并予以调试与拨正。  相似文献   

15.
陪审制度具有彰显司法民主、强化社会监督、实现民间智慧与法律规则的协调与融合等作用,但因存在立法冲突、适用范围不明、职责不清、基层法院不重视等问题,使我国的陪审制在司法实践中普遍表现为"陪而不审,合而不议",不能真正体现设计之初的价值目标.因此,应该从恢复宪法地位、明确适用范围、改革选任资格与程序、细化权利与义务及完善保障机制等路径去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16.
陆小 《华章》2011,(35)
司法公信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但现阶段民事诉讼中的司法公信力还存在若干问题.对这些问题,笔者分析了产生原因,并探索了增强民事诉讼中的司法公信力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微博等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司法公正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司法机关应将微博作为法院与公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平台,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提升司法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司法领域中的着力点。构筑司法公信力需要从社会治理高度对司法运作机制以重新审视。合作司法是社会治理谱系下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在司法中的体现。降低司法成本和实践司法公正是合作司法实践路径中的两个向度,统筹两者是合作司法之于司法公信力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借鉴前苏联人民陪审制的经验,在大陆法系国家参审制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从历史上看,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革命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人民陪审制越来越与司法审判的要求不相符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对我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考察,进而对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南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分析当前司法公信力的现状及其成因,并对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提出构思,以期深化对司法公信力的研究,丰富司法公信力的"地方性知识",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实证材料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