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非营利组织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近年来,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缺失、组织效率低下,在社会上的公信力不高.由此,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下,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以期能够推动非营利组织能力的提高,促进其社会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使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成为必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要特别强调其公信力的建设。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社会影响力不强,这需要从建立问责机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引入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和处理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等方面努力,以增强其公信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等因素,非营利组织应运而生,并逐渐在社会、政治、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一系列的财务丑闻的出现使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问题,建立有效的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通过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评估的主体、指标、内容这几面的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发现,完善的评估体系对改善非营利组织治理机构、提高组织绩效、维护行业公信力有很好的效果,这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评估体系建构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价值、限度及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营利组织由于其公益性、志愿性、救助形式多样性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参与社会救助,弥补政府救助的不足。通过分析非营利组织与社会救助的内在关联,讨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价值和限度,明确了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提出非营利参与社会救助的建议:政府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非营利组织需要加强内部自律,增强社会基础和公信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主意识的提高,社会越来越倡导“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模式,非营利组织成为继政府,市场之外的又一组织,但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着严重的公信力不足,本文在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加强政府的筮管力度,建立行业自律,设立专业化的评估机构,发动全社会监督,提高组织自身能力,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有其必要的现实依据与理论依据。就目前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中的发展现状来看,其运作是朝着日益良性的方向发展的,但同样也存在着独立性不足、规模小、发展缓慢、公信力不足、公众认可度低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社会及非营利组织三个层面联合起来,共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公共教育。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下随着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社会治理结构的形成,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进行阐述,进而分析互联网对非营利组织的积极效应,并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国内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组织管理制度、组织人员素质能力、组织信息披露、组织绩效评估以及组织公信力五个方面的挑战和非营利组织的应对策略,指出只有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才能克服挑战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变化并取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该文试图通过讨论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来说明对其评估与管理监督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健全评估与管理体制,以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提高其社会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环境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资源获取难度加大,必须要考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营销管理提上日程.针对当前所面临的资金缺乏、公信力缺失等困境提出了加强营销管理、公信力建设以及筹资多元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障碍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和发展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对深化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社区组织结构,提高社区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与组织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着法律地位、志愿参与、筹资渠道、认同与合作障碍。要扶持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要在规范管理、完善公共财政和税收政策、培育社区参与意识,加强自身建设方面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阎凤桥 《教育研究》2006,27(2):41-46
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是三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每一种组织形式都按照其特定的机制运行。在教育领域,也有相对应的三种学校形式。允许营利教育机构存在的国家对于营利性教育机构和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有着严格的区分。从数量上看,多数私立学校属于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有“无所有者”和“非分配约束”两个突出特性。非营利组织的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结构分别以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和管理者对于雇员的信任为基础。依靠这种信任机制,非营利组织可以从外部获得资源,在内部开展复杂的专业性工作。根据私立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我国应该将民办学校区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不同形式的学校,引导多数民办学校朝着非营利组织的方向发展,在非营利组织框架内,设计其外部和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为了化解这些矛盾,实现中国在稳定和谐中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使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减轻政府的压力,提高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度。目前,中国现行的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在审批上过于严苛而又监管缺位,同时缺乏足够的税收激励制度和人力资源保障制度,这样的法律制度缺陷成为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瓶颈。针对这些问题,要削弱控管制度加强监管制度,增加财政激励保障人力资源,以此为目标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发展非营利组织,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客观要求。非营利组织作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其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等特征决定了它们能起到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协调社会矛盾和冲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社会多元化需要等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亟待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以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税收对非营利组织的规范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应依公益性质将非营利组织分成互益性组织、公共援助型公益性组织(简称公益性)、私人援助型公益性组织(简称私人型)三类。公益性是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资金来自大众,较之互益性以社员或会员为服务对象,公益性的服务对象较广泛,产生较大的外部性利益,较互益性更能体现由享受较高程度的征税减免优惠,其赞助者也应给予征税优惠。私人型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资金来自少数个人或企业。要严格区分各类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分别给予不同的税收政策待遇:对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予以完全免税;对互益性非营利组织中的营利性活动,依法征税;对所有民办或转制为民办的社会服务组织(如学校、养老院、福利院、婚姻介绍所等),未取得免税资格的,必须依法征税。  相似文献   

15.
市场导向是一个很重要的现代营销和管理观念。随着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市场导向的观念开始被应用于非营利组织。而目前国内外学者们主要是把市场导向观念同营利性机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对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观念的研究相对缺乏。文章对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理论做了探索性的研究,介绍了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观念的内涵及分类、前因变量和测量、以及营销的途径,以期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重要标识,其能否规范发展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水平.发展青岛市中介组织需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改善发展环境.发达国家在中介组织的制度设计、监管督导、资金筹措等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应比照发达国家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规范青岛市社会中介组织,促进社会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第三部门组织在我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是行政化倾向严重;资源和能力不足;分布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因此,政府要积极地进行职能转变,还权与社会,为第三部门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第三部门组织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自身的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组织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体制不清、法律不全、监管不力等原因,社会组织滋生的腐败越来越频繁并逐步为社会所关注。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组织的腐败问题,保证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关键是构建防治社会组织腐败的惩防体系并建立与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宣传教育机制、保障支持机制、法制规范机制、内部约束机制、外部监控机制等六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Due to imbalanc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poverty-stricken rural areas in China is lagging behind that of urban areas. The current study explores the role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s) involved in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promo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NPOs are providing a variety of programs to promote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types of programs, as well as their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impact,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registration statuses and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Due to lack of coordination and skills, there still remain service gap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existing programs is questionable. The article proposes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nonprofit sector’s work in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