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文学在悠久的时间演变中,积淀了深厚的艺术经验与充裕的表达技巧,所以文字语言的媒介存蓄着无穷的文化内质,更能自由地接近思想与哲学等形式上之思,标志着人类精神状态的超越高度与人性纵向的探索深度。张艺谋对文学作品的体认独具特色,形成了特殊的改编思路。本文以《红高梁》与《活着》为例,从分析文本的改编出发,以政治视角与叙述语调为切入点,归纳其特有的改编风格与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2.
打造华莱坞的关键在于电影中所体现的"中国性",这便意味着电影创作应以中国故事为基础,将中国故事的内涵多元的、立体的予以呈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又颇多天灾人祸的国家,灾难题材电影一直是国内电影工作者所热衷于表达的一个叙事方向,以《一九四二》、《南京南京》等影片为代表的灾难题材电影,不仅仅拓展了国人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同时又提供了新的角度让人们去思考和反思。可以说,灾难题材电影是中国故事的讲述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相关题材电影的发展,也遭遇到了很大的争议,人们对于此类影片对历史创伤的揭露、价值观的立场都有颇多评判。电影《一九四二》和《大河奔流》是诞生于不同时期的两部电影作品,同样讲述了历史上的中国故事,题材沉重。但两部电影拥有着不同的叙事策略,其对待历史的讲述方式也不尽相同。论文选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家国观、创伤记忆三个方向,对比了两部影片在呈现中国故事时的不同策略,并进而对此类题材电影在展示中国故事的方法上提出反思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任丰 《东南传播》2013,(9):98-102
一门艺术的形成必然有其自己的特性",第七艺术"的诞生把电影与其他六门艺术区分开来了,综合论者认为电影是综合艺术,事实上大凡每门艺术都有其综合性,但每门艺术也都有其独立的特性,否则电影就无"第七艺术"的诞生可言了,电影有别于其他六门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视觉优先的特性,就此我们不妨通过不同角度和内容对"看电影"进行探讨,一起对电影视觉优先的特性做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4.
新闻影像已成为人们获取日常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新闻影像叙事与传播的共时性再现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它具有怎样的特点?新闻影像的再现究竟离本真现实有多远?又会对受众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对新闻影像叙事与传播的共时性再现功能的解析,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和文字是电视叙事符号的三大系统,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叙事功能:影像着重于描写与再现、声音侧重于叙  相似文献   

5.
"小妞电影"作为当下热议的一个电影亚类型被广泛传播着,其轻松欢快的叙事风格、时髦亮丽的时尚元素都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发展也在2013年达到了一个顶峰。通过对近几年热映的几部国产"小妞电影"叙事模式、叙事空间、叙事呈现上的深入探讨,总结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叙事特点,在发掘其生命力的同时对叙事危机、明星策略等问题给予冷静思考,以期对这一类型电影在中国市场地更好地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闪前是一种截断自然流程,让未来可见的现代影像语言。闪前能够产生知果索因的悬念效果,并通过对时序的“陌生化”加工,生成“作意好奇”的形式主义美感。闪前也意味着创作者直接或间接现身于情节世界中,进行评论干预,肯定并张扬了主体的价值。闪前组成的过去、现在、将来相互嵌入的复杂时间结构指向了一种晶体影像,并通过逼近时间的真貌,创造了一种虽具假定性但遵循了感知真实性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从概念层面上讲,传记影片很难清晰界定,也很难构成一种独立的类型,其中包含着历史判断、价值标准、素材取舍与虚构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影响因素来自当代日趋多元的文化背景,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关于特定人物的人格与行为的判断已经无法定于一尊,一部影片不可能穷尽一个人的一生,更不可能被确立为“经典”楷模,传记类影片的叙事功能越来越倾向于一种表达或呈现,在一个或更多的角度与层面上阐释对特定人物的理解;对于电影本身来说,电影观念与表现方式日益多样与开放,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某种纯粹的类型影片,具体到传记类影片更是如此,该类影片只是在人物取材的大类样上有相同之处,怎样叙事、采取何种风格等从来都不是明确界定好的,当代传记类影片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刘新蕾  孟旭舒 《今传媒》2020,(2):107-110
改革开放40年来,被称为"中国农民代言人"的焦波是乡村题材纪录电影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他的作品在创作题材上与时代主题同步,在拍摄手法上表现出"直接电影"的特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焦波的乡村纪录电影无疑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由此,本文通过对焦波作品的传播价值、影像叙事和市场传播为切入点,探究乡村纪录电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郑铸东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说到:卫星数字发行是利用卫星网络向具有接收和播放能力的终端用户直接投递音像、电子读物(报刊、杂志、图书)、游戏、软件、行业资讯等数字化产品的发行服务,并在用户使用时进行版权认证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宁小象 《传媒观察》2007,(11):11-13
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八十年代流行"文学青年",现在流行"影像青年"。保不准你正好好地走在街上,突然就被一支悄无声息的镜头给"抓获"了,无意中充当了一回匆匆过客或"匪兵甲"之类的角色。甚至,许多电视新闻都是这些民间英雄们骑着两轮摩托架着业余机器抓拍回来的,这一切都意味着,一个个人影像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电影《帕特森》从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史诗中获得"灵感",在银幕上极大程度上还原了诗歌中的"意境",通过"双胞胎""帕特森""对白"和"场景"等具象及元素,立足影像本体,进行"诗学"表达,这一显著特征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该片导演吉姆·贾木许坚持独立拍摄完成,其对电影的诗性的追求与实践也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靳翠萍 《新闻界》2006,(4):88-89
“文化折扣”是加拿大学者Colin Hoskins,Adam Finn,Smart Mcfadyen在《全球性电视和电影》(Global Television and Film:an Introduction to be Economics of the BusiHess)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文化产品如电视剧、电影会因为其内蕴的文化因素不被它民族观众认同或理解而带来产品价值的减低。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证。在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在乡村振兴叙事方面通过个人化内聚焦视角与编辑式零聚焦视角相结合立体呈现乡村振兴故事;以多文本、碎片化、数据化的新闻叙事表达强化乡村振兴故事传播力;以开放性叙事建构场景化与沉浸化乡村振兴叙事生态,实现了展示乡村建设新貌、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凝聚乡村振兴共识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6月2日上午,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省电影家协会、浙江传媒学院和《当代电影》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国际高峰论坛在浙江大学开幕。来自海内外的6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影在跨文化国际传播中,存在着剧本叙事乏力、类型题材单一、核心观众层老化、普世价值和思想性缺失等文化原创力不足问题。本文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就影视出版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原创力提升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残疾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让更多盲人享有电影艺术发展成果,7月18日,广电总局所属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电影数字节目中心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启动了“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据介绍。此次“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4家单位共捐赠了100部电影资料,招募了98名职工加入志愿者队伍.其中大多数是电影创作和研究人员,他们将成为口述影像的讲述者。(消息来源:新华网)  相似文献   

17.
崔媛 《东南传播》2018,(3):125-127
本文以凤凰卫视建筑类节目《筑梦天下》中的客家民居专题为例,从电视专题节目的文本叙事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的视野下,客家土楼在电视化传播中的角色定位。探析以建筑为主角的电视专题节目如何实现纪实性的生活故事再现和古建筑传承与保护的主题先行,同时对其影像叙事中的瓶颈与问题进行剖析,实现新闻理念与受众审美层面的巧妙融合,兼顾选题的重要性与诠释趣味性以及深度延展。  相似文献   

18.
胡媛 《新闻世界》2012,(3):133-134
《源代码》是英国导演邓肯.琼斯继2009年《月球》之后导演的又一部集成科幻、悬念、穿越的佳作。它通过重复与悬念、穿越与回归、形象与拯救等元素之间的分离与整合关系,铸就了"最后八分钟营救"的电影叙事,打破了传统电影"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叙事技巧,营造了八分钟为周长,不断地循环往复,演绎了视角冲击和心理期待,完成《源代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9.
周正昂  张珞 《东南传播》2012,(7):174-176
本文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内容分析,认为目前报纸微博的新闻叙事正在形成独特的"辫式"策略:新闻故事通过三类事件的"绞缠"而凝聚,显现了广度和深度;报纸的声音试图连接和呼应来自政府与民间的声音,形成叠加与共振效果;而报纸的形象也在工作、生活与社会活动三种"微博故事"的交织中逐渐丰满和鲜明。这种独特的叙事策略,对于寻求"融媒时代"同题新闻传播的创新与探讨报纸发展的新思路,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平 《新闻知识》2020,(3):10-14
我国农村地区在推进扶贫攻坚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艰难、复杂的"三农"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地区民众的状态,也影响着我国"三农"题材创作者的状态。本文以焦波的纪录片《出山记》和广东广播电视台马志丹工作室出品的纪录片《张泗沟村变迁记》为典型案例,探讨分析"三农"题材纪录片的问题意识和影像策略。研究认为,优秀"三农"题材纪录片的成功,首先在于主创者拥有直面艰难、复杂之"三农"现状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得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多重价值;其次,能够把直面"三农"现状的问题意识与纪实作品的影像策略高度结合,使得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视性、感染力,以及令人瞩目、值得借鉴与推广的经验和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