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Jeroen Dekke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 für Erziehungswissenschaft/Revue internationale l'éducation》2001,21(2):77-95
A number of educationists have attacked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as being unable to cover adequately the complex process of interaction that takes place in education. This attack poses a serious challenge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which generally assumes that cultural transmission ha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Should this assumption prove to be unfounded,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would be undermined. This article defends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against the three main criticisms that have been levelled against it, and concludes that it remains a valuable on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2.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种社会文化,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不能只在语言上推敲,还应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使译作可以被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翻译的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3.
英汉动物内涵的民俗文化及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光群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不同动物的形象所附带的文化信息 ,它们在英汉民族文化中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内涵以及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黄碧蓉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96-97,100
翻译离不开文化的传递,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的文(target text)中再现原文(source text)的思想内容,促进文化交流。文章从分析东西方文化意义完全不同的两组对应词“龙”和“dragon”与“东风”和“west wind”入手,阐明了翻译中的直译是值得推崇的文化传递途径,其能保留原语文化,使读者感到新鲜生动;能丰富译语文化,扩大读者的知识视野:能促进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符号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凤鸣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4):68-71
符号总是与文化的意义相连,这个意义存在于参与文化对话的对话者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意识中,通过他们的对话互动使得符号的社会信息、社会情感与态度的文化意义得以展示、认同与强化,反映了一定时间与空间中人类社会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情感诉求。人以符号为媒介,通过符号的对接,实现文化的对话,符合对接的目的就是要在对话者之间建立一种相互理解,逐步走进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6.
杨柯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1):47-49
随着经济的发展,隔代教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城市中,父辈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主要由祖辈来承担。本文试图从隔代教育与社会化的相关概念出发,了解并分析研究价值。从祖辈、父辈、儿童三个角度分析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城市儿童隔代教育优化的途径,进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挥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保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倍受重视的同时,经营性文化产业也在政府积极推动、需求日趋旺盛、市场活跃繁荣的大好形势下蓬勃发展,旧的关系尚未理顺,新的格局正在建立,在这一关键的时段,认真思考并努力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论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7(1):171-171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种浓缩表达方式,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更加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旨在从Fernando提出的习语的描述世界、表达内心和言语交际功能角度出发,从历史典故、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三个方面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传承功能。指出使习语背后的文化通过翻译在另一文化中得到理解和传承,使其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够在另一种语言里重现才是翻译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全球时代的信息传播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中强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6):42-45
由于全球信息传播的不均衡、信息流动的单向性和传播资源的过分集中,使得弱势群体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果一个群体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界定,就会在“他者性“的“普遍化“中丧失“主体性“而陷入精神危机和文化认同灾难,使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相似文献
10.
从英汉文化差异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是文化的教学。从英汉文化的异同入手,探讨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互动意识和文化互动,使英语教学和文化输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文化意象的翻译是翻译界的难题,地域文化、宗教文化、审美意识、思维方式、以及历史典故等都影响到文化意象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文化传播的实质是文化价值的传播,是文化创造的自然延伸,赋予文化价值创造普遍的人类化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创造。传递社会主流文化是学校教育存在的基本价值,符合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因为外来文化的输入而引起教育大发展的主要时期是清末民初。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优越感随着留学人员的回归流入我国,与中国文化发生深刻碰撞,催生许多新思想、新观念。 相似文献
13.
杨娇霞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4)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传递。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较分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解决在英汉习语互译这一特殊的交际过程中文化信息如何传递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侯继红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5-119
问题交际的产生与语言有关,也与文化有关,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以Hall的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理论、Hofstede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理论为依据,诠释了中德人际交往中诸多常见的误解,旨在帮助两种文化的人们尽可能地减少问题交际,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印度之行》与“交往”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晓丽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8-92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福斯特小说的基本主题,在《印度之行》中,对交往的探索被置入跨越东西化的宏阔背景。小说通过两位英国妇女在印主的旅行,展示了化交往的复杂过程和种种困境。透过化之间的疏离、差异和对峙,福斯特最终发现,只有超越的、博大的爱才是人类普遍的惟一的联结。 相似文献
16.
高维峰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2):18-20
高职院校正值从规模扩张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转型期,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以增强其职业性特点。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应积极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理念,突出职业性特点,教育和引导高职生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内地新疆班与内地西藏班(校)作为新时代的边疆少数民族内地办学项目丰富了内地学校场景中的文化多样性,为多民族师生的文化互动搭建了平台。借鉴人类学田野民族志的方法,笔者以英语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田野,进行了一年的参与式田野调查,通过一个个案折射内地新疆班维汉文化互动的全貌。维汉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生活差异、语言差异、学业差异等被维汉师生认为在文化互动的初期带来挑战。个案学校“以宽代严”、“眼高手低”、“共享校园”、“弹性编班”等管理制度和理念对促进维汉师生的文化互动取得了成效。这些经验体现出一个总的理念,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强调文化深层次的普世性,体现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社会基本理念。在个案情境下,维吾尔族学生和当地师生互动的过程成为了超越文化差异的过程,双方建立了“背着馕去做客”的跨文化友谊,这种文化互动还进一步延伸到了学校所在的小镇和学生的家庭中。这一个案的启示在于,文化差异对参与互动的双方都会形成挑战,但在积极的文化环境中,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接触越多,他们彼此的尊重和态度就会越积极。边疆少数民族内地办学增加了不同民族师生的接触与交往,为增进了解、超越差异提供了潜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晚明文化传播网的形成与文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社会形成了一个波及全国的传播网络 ,图书出版、书院讲学、城乡演剧、文人社团、国家邸报等都前所未有地繁荣。朝廷与地方、文人与市民、文人与文人 ,各阶层之间初步建立起可以互相沟通的信息网络。可以说 ,处在晚明社会的人们都不同程度地置身于各种文化信息的包围之中 ,他们都在接受来自不同方向、不同领域晚明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张良君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
在郑和下西洋中,郑和使团与海外诸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化传播,物质文化传播是其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郑和使团与海外进行的物质文化传播中,无论从传播者还是受传者来看,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资都有一定的传播意义,传播目的明确,传播类型多样,传播范围广泛,实现了一定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呢?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形式之一。其传承可以通过开展乡土教育,举办各种民族文化培训班,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培训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教育和着力培养继承人,以及建立社会教育体系等途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