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思     
这一夜,想了很多很多,包括过去的、现在的,该想的、不该想的。统统涌入脑海,压抑得快要透不过气来。见到过同学父母离异的场面,也有朋友向我诉说没有落脚之地的痛苦。但终究事儿没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是无法体会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那种延绵不断的恨,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身处其中,原来是这样的痛苦和无奈。爸妈虽还在同一屋檐,却各自生活。虽没有分开,却也不可能相处融  相似文献   

2.
我们许多充分的理由其实都是借口.所谓的付出,并不一定是非要克全功而还、尽全力而争丝毫,但求无愧我心.无愧,就来源于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尽所能而已.至少要做到我们能做到的.一个极有个性的朋友,行为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火车上,一群人嬉笑着取笑捡瓶子的小女孩,他紧绷着脸;求职时,一个竞争对手由于紧张自我介绍时出现失误,别人幸灾乐祸地嘲笑,他不笑.问他,他说:“看别人欺侮捡瓶子的小女孩,我虽不能路见不平一怒拔刀,至少我可以不去随众嘲笑欺凌;我无法给竞争对手鼓励和支持,至少我可以不去落井下石地和别人一起哄笑.”他因此连连碰壁吃亏,却丝毫不改.我想,他不是傻也不是迂腐,而是保留着立世风骨.  相似文献   

3.
于书杰 《成才之路》2012,(14):13-I0008
正在与同学们的反复接触中,我发现一个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都在问"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要叫我说文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妙的作文写法,写作是硬功夫,功夫不到家,想写好文章是不可能的。所谓的硬功夫实际上就是关于写作的一些基本功。我个人认为,要想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就要做好三件事:读书、观察与思考。打个比喻,一篇文章要想写好,就要有血肉,有骨骼,有灵魂。我认为只有通过认真读书,才能使所写文章有血有肉;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确立文章的骨骼;只有通过缜密思考,才能使文章获得灵魂。如果脱离这三个过程想写好文章,那么恐怕要比登天还难!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指出,记忆有三个阶段:储存、保持和检索,产生遗忘可能同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或全过程有关:首先,要记住的信息可能储存不好或并未真正储存;其次是,储存虽好,信息可能随着时光的流失而丧失;最后,信息可能已经储存并保持,但在需要的时候却无法检索.……  相似文献   

5.
今年10月20日是我刊创刊75周年纪念日。75年中,我刊共出版了282期。7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却使《教育与职业》成为我国唯一的一份至今还在出刊、历史最悠久的教育刊物。一个刊物有着长期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的需要和读者的厚爱。 杂志和读者的关系似大地与乔木,我们的根是深深扎在读者之中的。没有读者订阅与惠赐稿件,我们就不可能有众多的栏目,向社会和职教界传递广泛的信息;没有读者和关怀我们杂  相似文献   

6.
学会快乐     
曾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户贫苦人家,虽穷志不短,总能处处往女子的地方去想。有个好心肠的有钱人很想帮助他们,可这家人的邻居却告诉他说:“他们家的穷是装出来的,因为我经常听那家孩子说他们吃得有多好,到哪儿去游玩了。那种生活是一般家庭无法享受的。”有钱人一头雾水,他特地去拜访那家穷人。在门口隐约听见孩子们在说话,一个说:“你想吃红烧肉吗?”另一个说:“我要吃  相似文献   

7.
仝畅 《辅导员》2015,(9):6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心理、兴趣、才能、禀赋,就谈不上教育”。古今中外教育理论都十分明确指出,要想教育学生,必须首先全面地了解学生,了解孩子的心理,关注学生心理,塑造健康人格。2014年我教五年级时,我班转来一位男生,名叫小曾,虽才11岁,个头却有1.75米,人高马大。刚到班里,我就发现他有很多不寻常处:下课从不主动与人交流,但课堂发言非常积极;个头挺  相似文献   

8.
如果可能,我多想一直追寻青春。只是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个女孩追逐着她的青春,然而她不知道,某些东西是上天注定的,我们永远无法改变……  相似文献   

9.
罗布.格里耶的小说《嫉妒》隐藏了许多内容,不仅隐藏了中心人物,还隐藏了最核心的情节,这些都是由小说的叙事方式,由叙述者观察的位置和角度决定的。罗布.格里耶可能要告诉读者:所谓的真实、真相是不存在的,是无法弄清的,不存在传统小说中所谓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罗布·格里耶的小说《嫉妒》隐藏了许多内容,不仅隐藏了中心人物,还隐藏了最核心的情节,这些都是由小说的叙事方式,由叙述者观察的位置和角度决定的.罗布·格里耶可能要告诉读者:所谓的真实、真相是不存在的,是无法弄清的,不存在传统小说中所谓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正>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它是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过渡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会让父母感叹:"这孩子真长大了,连我们的话也不听。"其实这句听似平常的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中学生在心理完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本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过程中,"我想"必不可少,有意识的、无意识的,被察觉的、不被察觉的,都无声无息地在大脑中进行。正是这些诸多的"我想",让"阅读"成为极具个性化色彩的行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个体"的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容忽视。但是,在小学低学段的阅读教学中,儿童的"个体"力量却非常微弱,语文阅读面临着令人尴尬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儿子即将退伍,最后一次放假,一进家门就说:“买辆车给我吧!下礼拜,我要开车回部队领退伍令。”役期近两年,能安然而退,身为父亲,按说该高兴才对,没想到我却心情低沉,思前想后,久久无法响应他的请求。记得送他入伍时,耳提面命他注意言行,军令如山,不得轻忽,他却不改轻佻地说:“台湾靠我,一定毁了!”我殷切期待,他经历军队磨练,可能会较成熟稳健,事实上依然故我,不禁长叹,难道这就是所谓一辈子的牵挂?退伍的他回家后,丢下行李就想溜,我轻声问他:“退伍后有什么规划呀?”他成竹在胸地答道:“K书准备参加十月的考试啊?”他可算得精,以考试之名,…  相似文献   

14.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劝谏齐宣王接受"仁政"、"行王道"的思想时,认为齐国想通过武力战争掠夺的方式称霸天下是不可能的,即齐国想"以一服八"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觉得擅长论辩的  相似文献   

15.
当你得到一本杂志后,或许觉得它很有意思,会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或许翻了几页就感到很无聊随手一丢,或许……但是,不管你对它的态度如何,一本杂志的诞生都是非常不易的,特别是那些想要尽力办好的杂志。在编辑界中有这么一句话:要想“死”,办报纸;要想“完”,办期刊。此话虽带有调侃性,却也充分地道出了编办报刊的艰苦。一本刊物要“诞生”,首先必须有“出生证”———刊号。一个刊号是要由国家级的有关管理部门审批许可的,必须符合许多的专门要求和条件,方有被批准的可能,因此,申请办理一个刊号是非常不容易的,绝不是你想办就可以办成的。其次…  相似文献   

16.
<正>听说读写,都需要思考,没有“想”,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得不到提升。“想”是作文的关键,是知事明理的路径。没有什么可以替代人的“想”,如果没有“想”,人类文明不可能发展到当今的高度。现代人研制的人工智能,已经能战胜围棋世界冠军,人们不再怀疑可以用人工智能来替代一些人的劳动。但根据常识可以推想,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情感,不可能被电子程序替代。机器不太可能替人写出一首充分表达个人情感的诗;即使机器能写应用文,估计读者除了好奇,未必会当作享受。我们面临的世界无比丰富,人们对美的认识各不相同,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性格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是作为客体提供给读者的。作者在完成创作之后,文学作品就属于社会,就要与读者发生联系。在这个联系过程中,读者的欣赏活动也许有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致或相似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也许会产生作者原来根本没有意识到的新体验,作者极为重视的某些寓意却没有被读者发现。这种种可能情况的发生,使读者与作者在关于同一作品对象的感情及艺术感受上产生错位。错位现象在文学活动中的积极意义,是在文学活动过程中,使作者、读者与作品之间产生新质,在创作与欣赏之间产生具有创造意义的交流,从而使文学作品发生增值变化。一、作…  相似文献   

18.
不敢问却一直想问你心里藏着什么人不敢猜却一直想猜如回去有没有可能我不够完整你给的从来不够完整你一个语气都无法确认这种缺乏是什么象征不开灯我不要开灯我身边容不下别的人不锁门我不要锁门你回来是一种信任我那么的认真去思考你对我的认真或许是多么伤害人而结论始终是疑问我爱疯了我疯到自己痛也不晓得放弃了保护自己的责任放弃了抵抗脆弱的天分我不管了我不管这伤口能不能愈合选择了你也许是错的人选择包容了你的不安分我尊重我的选择我想我疯了请尊重我的选择我想我疯了请尊重我的选择我想我疯了中文:戴佩妮英文:Penny生日:1978/…  相似文献   

19.
乞丐的风骨     
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自已的角色永远无法被别人取代①我们每天都在演绎着一个个故事,但②总会有一些令自己难以忘怀. (这第一段可以删掉,首先是“眼熟”,很多人这么写过;其次是空泛,和后文不存在必然联系.) 一提到乞丐,很多人可能都会说到③这么几个词语:肮脏、懒惰、卑鄙④.我以前也是如此,但后来(经历)的那件事,却⑤令我的观念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用这一段作为开头就很好,简洁地引出事件,更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20.
有位读者写信给我,劈头就问:您说自己的处世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又讲世间本无法,法在我心,这表示您什么都不信,只信自己了。我当时一怔,觉得不无道理。但我并非刚愎自负,大不了是相信自己认知的事。初中一年级,学校发给每人一个小册子,封面上印着日行一善日记,大概因为那时候提倡日行一善,所以规定每个孩子要记下善行。我当时最常写的是熄灭遗火,意思是有没灭的火种,可能造成火灾,我把它熄灭。为了不撒谎、不编织假的善行,我好几次差点被车撞,因为当我过马路的时候,看见未熄的烟蒂,会立刻停住步子,甚至猛地往回跑,过去把烟踩熄。今天回想起来,我是从小就有强迫症,因为一旦看到烟蒂,管它灭了没有,我有非踩不可的冲动。而且好几次在路上看到香蕉皮,当时没管,却愈走愈不心安,最后不得不回头把香蕉皮捡起来。我为什么不安?是良心不安!因为我会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