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教材注释①:“烛之武,郑大夫。”那么,烛之武,是姓烛,名之武?或复姓烛之,名武?抑或二者皆非?教材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2.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其主人公烛之武也历来为人称道。的确,保全郑国,烛之武功不可没。但退秦存郑绝非单凭烛之武一张巧嘴就能做到,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还因为他占尽了天时、地利。  相似文献   

3.
人们一向把“退秦师”的功劳算在烛之武的身上.这一方面是由于烛之武能够“以三寸不烂之舌”退敌“百万之师”,另一方面是由于烛之武的辞令占了文章的大半篇幅。至于郑国大夫佚之狐,似乎只是作者用来从侧面陪衬烛之武的,使烛之武人未见而才已显。其  相似文献   

4.
“一言之辩胜于百万雄师”这句话用在烛之武身上最为妥帖。先秦著作《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辞优美、说理透彻的叙事性散文,其中烛之武独特的说辞艺术值得我们分析探讨,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高超的劝说技巧、领悟语言的魅力和不顾个人安危保卫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翻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即:以"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艺术作为教学重点,品鉴语言艺术;以"烛之武"的品格作为主题探究重点,落实语文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重点就对应着以"烛之武"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一篇文言文,扩大开来,一篇语文课文的教学,教学内容的确立是第一位的,它是决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乃至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果教学内容确立得不准确,教学活动就在大方向上产生了偏移。那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以"烛之武"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是否准确,就很值得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桃兵 《语文天地》2013,(12):12-13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鼓动如簧之舌说退秦军,尽显春秋时期纵横家风采。秦穆公率秦军随晋文公伐郑,在烛之武一番游说下又立即撤军,并且派人帮助郑国守土,如提线木偶,  相似文献   

7.
<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言: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师之师。这句话用于烛之武身上最为妥帖。每次读《烛之武退秦师》,总会生出许多感慨,查阅相关资料,总感觉赏析过于寥寥。笔者不揣浅陋,对其说辞艺术作些赏析。对于烛之武的出场,《左传》运用的是先虚后实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是谁?他何来的自信,将国家的命运交付于烛之武身上?如果不成功,他还要押上烛之武  相似文献   

8.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主人公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百万秦师的事迹历来被人们称道。但退秦存郑仅凭烛之武巧舌如簧的谈话技巧就能做到吗?细读文本,我们发现烛之武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还在于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切。本文将就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烛之武为何能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入选到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一般论者都认为烛之武之所以能说退秦师,是因为他能言善辩,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君退兵,苏教版语文教参就是持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烛之武退秦师》(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烛之武劝说秦王的那段话,十分精彩。烛之武抓住秦穆公贪婪的个性特点,以“利”为诱饵,逐层推进,最后终于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让秦军退兵的目的。为帮助同学们欣赏这段话,下面我们逐句分层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记录了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烛之武只身赶赴敌营,通过过人的外交魅力,瓦解秦晋两国的联盟,把一场灭国危机消弭于无形。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烛之武不仅是一位志士、勇士,更是一位辩士。那么烛之武到底是怎样轻  相似文献   

12.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有一篇非常经典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内容讲的是烛之武在郑国即将灭亡之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瓦解秦国和晋国联盟,表现了烛之武超人的智慧和口才。我觉得烛之武的表现真是精彩极了,但思考之余,觉得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国与国之间政治的博弈上,秦穆公、  相似文献   

13.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的一篇古文。在这篇课文中,刻画出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以言辞说退秦军的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过程中,笔者试图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领略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相似文献   

14.
赵阳 《教学随笔》2016,(8):150-150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的一篇古文。在这篇课文中,刻画出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以言辞说退秦军的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过程中,笔者试图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领略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相似文献   

15.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读《烛之武退秦师》(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第1册),人们一向把“退秦师”的功劳算在烛之武的身上,  相似文献   

16.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围郑,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郑伯起用老臣烛之武往见秦穆公,轻摇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联盟瓦解,秦穆公退兵解围,晋军还师,郑国转危为安。这是《烛之武退秦师》所记载的史实。全文不满三百字,却把秦晋围郑的原因、双方力量的对比、最终结果等纷繁芜杂的事件交待得清清楚楚。而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下面试简析之。不卑不亢,欲擒故纵,是烛之武劝说艺术的第一个特点。烛之武入秦师,目的是求秦穆公退军解围。奴颜婢膝,一味哀求,会令人生厌,也无济于事;态度强硬,夸夸其谈,更会令人反感。烛之武的语言却不卑不  相似文献   

17.
人因事而存,烛之武以其犀利的辩辞而名垂千古,是一个舌灿莲花、诮弥战争于无形的有勇有谋的辩士形象。《烛之武退秦师》(以下简称《烛》)一文经过时间淘洗而留存,必有其美学价值。因教学的关系,查阅了散见于《史记》、《左传》、《东周列国志》(以下简称《东》)等书籍中有关烛之武的资料,对原文也进行了反复阅读,一个疑问越来越重: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烛之武出使秦国呢?  相似文献   

18.
《同学少年》2015,(3):55
<正>"东道主"这个词来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老臣烛之武求救。烛之武想了很久,决定深入险地,凭自己的口才设法为郑国解围。当夜,烛之武趁着天黑叫人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了秦穆公。晋国和秦国是当时的两个大国,但它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它们的矛盾,他对秦穆公说:"秦晋联  相似文献   

19.
<正>《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的一段历史公案,主人公烛之武在郑国危在旦夕之际,凭口舌"退秦师",力挽狂澜,使自己的祖国转危为安。每每教学《烛之武退秦师》,笔者对烛之武精妙的"说辞"(劝谏词),总是乐此不疲,且深感语言的力量和韵味真是"妙,不可尽言"。一、巧妙开场"意"深长面对临头的大祸,沉勇、智慧的烛之武对晋侯联合秦伯实施围郑行动"背后的意图"洞若观火;这是他瓦解"秦晋联盟"的杀手锏。烛之武在见秦伯的时间和方式上作了细致考量  相似文献   

20.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是相当丰满的。文章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他的"志士"勇士"辩士"的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