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偶读《乐府诗集》中的《凉州词》,发现与小学课本里的《凉州词》(选自《全唐诗》)第一句不同,《乐府诗集》中为“黄沙直上白云间”,课本中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同为王之涣的作品,为何会不同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到玉门关后写下的一首千古  相似文献   

2.
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他虽然留下的作品仅有六首绝句,却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一、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全唐诗》卷二五三著录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中第一首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全唐诗》在“远”字下有注云:“一本次句为第一句。‘黄河远上’作‘黄河直上’。”按照此注,这诗即为: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这样,这首《凉州词》在内容上就出现了两种文本,我们姑称前者为甲诗,后者为乙诗。又,闻一多《唐诗大系》录是诗时,第四句的“春光”作“春风”,如此,这诗就又出现了第三  相似文献   

4.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公元688年-742年),唐代诗人。字季凌,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人,后迁居绛(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县主簿、文安县尉。他性情豪放,其诗多写边塞风光和戎马生活。气势雄浑,意境阔大,语言凝炼优美,音韵谐和,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凉州词”,本为唐朝乐府《凉州歌》的唱词,后成为乐府诗题。宋代郭茂倩收此类诗入《乐府诗集》时,将其归入“横吹曲辞”类。该类歌词一般都是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激昂慷慨,雄浑悲壮,颇能感人。王之涣此诗也正是具备这个特点。王之涣《凉州词》原题二首,这是第一首,郭茂  相似文献   

5.
王之涣的《登鹤鹊楼》和《凉州词(黄河远上)》是千载传唱、脍炙人口的名篇,文字浅显,理解上却很有分歧。近读其心同志《愿君“更上一层楼”——谈王之涣的两首绝句》一文(《光明日报》80年6月22、29日),引起了一些老问题和新问题,牵涉到说诗方法,所以想提出来讨论讨论。先谈《凉州词》。这诗究竟写了怎样的境界? 其心同志说:“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的小方盘(按:此为汉玉关。唐玉关故  相似文献   

6.
王之涣的《凉州词》历来有“黄沙直上”的异文。《凉州词》最早出现在唐人自选的《国秀集》,原文是:“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国秀集》成书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编选者芮挺章当时是“国子生”,可说与死于天宝元年的王之涣是同时代人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才有了诗人笔下玉门关外一片荒凉寂寞的景象。这首诗歌也让我想起了当下诸多的教育现象,如中国文化进校园,创建足球特色学校,大力提倡书香校园,等等。有人说这就是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王之涣,传世之作仅六首,以《凉州词》一首最为知名,但此诗开头一句中的“黄河远上”,另一版本作“黄沙直上”,由于这两个字有差异,因而引起历史诗评家的争论不休,一直未有定论。七十年代初,竺可桢先生与宛敏渭合著《物候学》一书,在“物候的  相似文献   

9.
王之涣《凉州词》第一句历来就有争论,但多是从鉴赏、比较的角度论述,本试图结合河西边地实际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考索王之涣的行踪,综合把握全诗脉络,论证王之涣的《凉州词》第一句应是“黄沙直上白云间”。  相似文献   

10.
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他虽然留下的作品仅有六首绝句,却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所咏写的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大清一统志》曾经这样记载:“山西蒲州(永济县)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栖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它本在高处,临山濒水,又有楼三层,颇具“高出尘世”之势。文人墨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千般思绪,无限感慨,故历来咏写此楼者甚多。沈括《梦溪笔谈》评曰:“唐人留诗…  相似文献   

11.
王之涣(688——742)凉州词“黄河远上”一首,明清以来,评价很高,现在被选入许多诗文选本和课本。诗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本文打算重新评价这首诗。 诗的文字颇有异同:“黄河远上”或作“黄沙直上”,“春风不度”或作“春光不过”;有的本子连题目也不同,不是《凉州词》而是《出塞》。其中最关紧要的是“黄河”对还是“黄沙”对。唐芮挺章《国秀集》编成于天宝三载(744),是收载此诗的最早选本,诗中作“黄河”。黄河源头在我国西北,玉门关、凉州(今武威)也都在西北,作“黄河”,诗句的内在联系以及同“凉州词”这题目的联系,都显得密切,全诗在艺术上也就和谐统一了。  相似文献   

12.
王之涣是盛唐有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其兄之咸、之贲也是诗人。王之涣在少年时很有侠气,性格豪放,常击剑悲歌。中年折节工文,过了十五年优游山水的生活,足迹遍及黄河南北。他常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人相唱和,并常与乐工制曲歌唱,每有佳作,乐工便辄取以被声律,因而名动一时。靳能在对他所写的《墓志铭》中,称王之涣“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其诗名之盛。他描写西北风光的作品尤有特色,可惜他的作品多已散佚,在《全唐诗》中,仅存绝句六首。他的五绝《登鹳雀楼》和七绝《凉州词》,均可列入盛唐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3.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唐开元间 ,西北凉州地区流行的一种乐曲 ,被称为《凉州歌》 ,或称《凉州曲》 ,属《乐府》宫调曲。凉州在今甘肃省武威县一带 ,王之涣的《凉州词》 ,可能就是根据《凉州歌》填写的歌词。盛唐时期的边塞诗 ,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它歌颂了唐王朝开疆拓土 ,文治武功 ,国力强大 ,歌颂了祖国边疆山河的壮美 ;同时也反映了边塞长年征战之苦。《凉州词》正是这些边塞诗中独具特色的佼佼者 ,故千百年间为人们所传唱。盛唐诗重气象 ,后人称之为盛唐气象 ,这是一种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14.
“黄沙直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凉州词》(诗题又叫作《出寨》)是千载流传的名篇,曾被誉称为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但是,千余年来,这首诗的首句往往被传诵为“黄河远上白云间”,而人们在引用和理解这首诗时,往往又注重形象思维,而忽略了逻辑思维,以至未能很好  相似文献   

15.
林贞爱著文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五言绝句,并不象人们公认的那样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而是盛唐处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楼诗》,选在《国秀集》卷下。《国秀集》是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它是盛唐时代太学生芮挺章编选的。在《国秀集》卷下,还选录了王之涣的诗三篇,独独没有《登鹳雀楼》一诗。倘若朱斌的《登楼》诗是王之涣的作品,这种冒名顶替或编者的张冠李戴必为当时文坛所不容。  相似文献   

16.
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昌龄的《出塞》学完之后,我让学生再说出几首这样的“边塞诗”。学生说还有卢纶的《塞下曲》、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师生集中诵读后,体会“边塞诗”中特有的内容:边关、落日、大漠、哨楼、战旗、尸骨、将帅的英勇、士兵的思乡……因为有了内容的宽度和长度,才有了理解的深度,所以积累、内化的程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17.
<正>那些年风云变化,武后垂拱四年,我出生在了太原王家。我是王之涣,盛唐时的著名诗人,字季凌,绛州人,虽然现存的作品不多,但我的诗你们肯定都有所了解,其中出名的如《登鹳雀楼》《凉州词》更是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8.
<正>墙上写诗为显摆任何一种事物,要想流行,非得有渠道不可。唐诗的流行,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歌馆酒肆,一个是墙壁。比方说,王之涣和他的伙伴们去喝酒,酒肆都是备好笔墨的,吃着喝着,提笔写一篇《凉州词》,吩咐给歌女唱。歌女一唱,《凉州词》就传开了。当时的长安,往来商人游客不计其数,不过,让这些诗流传开的,主要还是各地进京赶考的文化人。考不上,回老家,这些诗就被带到家乡了;考上的,到地方当官,诗也被带到地方去了。诗就通过这种  相似文献   

19.
正"诗眼",最早见于"诗要炼字,字者,眼也。"诗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以一字为工,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诗有了眼,就成了上品、精品,就有可能流传下去。唐朝的王之涣,《全唐诗》总共才收了他六首诗,有《登鹳鹊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凉州词》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名句传诵,而有人一生写诗很多,却没有一句被人记住,全是无眼  相似文献   

20.
通过衔接、逻辑一语义关系、主位结构和信息中心几个方面舟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及其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了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研究古诗及英译方面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为古诗及其英译文的赏析和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