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日晚,瑞典文学院宣布,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荣获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经发布,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书店里库切的所有著作立即被抢购一空。一人获奖,两国自豪库切成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消息传出后,澳大利亚的文学界和其他社会公众纷纷表示,他们为此而感到自豪。尤其是库切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人更是喜悦万分。该大学的副校长詹姆士·麦克瓦表示:“当得知库切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后,我们感到万分激动。库切来到阿德莱德大学后,对我们的人文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  相似文献   

2.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是当今世界著名作家,既处在欧洲文化的边缘也处于南非文化的边缘的库切从小就体验了无归属感的精神痛苦。他的作品也深深打上了边缘的烙印,《男孩》《青春》《慢人》即是典型代表。本文就从作家及作品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3.
10月2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如图),以表彰他对世界文学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2003年10月2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因他的小说“精确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而荣获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不少人都称他为“怪才”。  相似文献   

5.
2003年,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MaxwellCoetzee)蟾宫折桂,成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风闻这一消息的全球各大媒体,开始关注起这个性格独特的南非作家。库切是一个喜欢独自生活的人,不愿抛头露面,他曾经在两次获得享有盛誉的Booker大奖后,拒绝去伦敦领奖。同样令人费解,虽然他被公认为南非最好的小说家,但是他作品的读者却很少,甚至在那些喜欢文学的人当中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但这一切并不妨碍瑞典文学院对他的尊敬之情,他们认为库切的小说“构思精妙,对话成熟,分析充满了智慧”。库切坚定地反对种族隔离政策及压迫,一直以他敏锐的笔触谴责人之于人的残酷,维护人类的自由与尊严。其代表作《耻》充分地展现他的这种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世界为在家乡不被理解的自我放逐者而喝彩。——《卫报》,2003年10月3日2003年10月2日,南非作家JM库切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从而肯定了他对于南非后种族隔离时期的阴郁的反思,赞扬其反映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7.
南非小说家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实际是生活造就了他。库切的回忆录《少年时代:来自外省生活的场景》记述了他的成长过程。他深切感受虐待渗透着整个南非社会。老师的体罚是非常有名的。库切的父亲和叔父经常回忆起过去的恐  相似文献   

8.
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他的作品的解读论文已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种期刊中。然而库切既是小说家更是一位翻译家,对其翻译理念的系统研究尚无人问津。文章根据库切对穆尔夫妇、哈曼等人翻译卡夫卡代表作品《城堡》、《审判》等的评论,提炼出库切的翻译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读者参与引发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对异化和归化的“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的小说家。自1974年起,先后发表了《幽暗之乡》、《国之中心》、《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敌人》、《铁的时代》、《彼得堡大师》、《青春》、《耻》等多部小说,并多次获奖(包括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最突出的世界文学文化现象是流浪文学的复归。大批文人作家由于各种原因,或自觉或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漂泊于世界各地,追寻那幸福又痛苦的“流亡之梦”。在异国他乡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对主流话语霸权进行抵制和反抗,形成现代世界丰富多彩的流浪文化景观。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正是这多彩的景观之一。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他成长的年代是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型继而猖獗的年代,1960年他如同许多实在无法忍受种族隔离政策的年轻人一样,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自我放逐的海外生活,从伦敦到美国,1971…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文学作品使评论界对其产生极大兴趣,其中《耻》出版后引发了许多评论家的争论。本文探讨了评论家对《耻》的争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南非白人的艰难处境和作者库切的困惑。  相似文献   

12.
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的小说家。自1974年起,先后发表了《幽暗之乡》、《国之中心》、《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括和时代》、《敌人》、《铁的时代》、《彼得堡大师》、《青春》、《耻》等多部小说,并多次获奖(包括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执着于自传的作家,是源于自满还是源于孤独?库切肯定不是前者.如果真的,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密码,那么笔者探求到的破解库切的密码就是孤独.孤独,库切作了表象和深层两个层面的处理.现实层面的孤独包括爱情、亲情的缺席.而精神层面的孤独是更深层的,它表现为无归属感而生的空虚和无法交流而生的焦虑.  相似文献   

14.
《悸动心曲》是库切的一本文学评论集,收录了其对于21位作家的评论文章,库切紧紧围绕这些作家的作品进行阐释、分析和解读。本文通过梳理这21篇评论文章管窥库切评判文学之标尺的3个主要方面:关注历史书写、聚焦伦理道德以及讲求文学形式。上述3个方面是库切衡量一切文学作品优劣的不可撼动的标尺,也是其自身文学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张大增 《文教资料》2012,(11):16-17
库切的小说《彼得堡的大师》因其与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小说人物互文而被评论界视为"复调的复调"。本文认为,在这样一种复杂的互文背后,小说很明显展现了库切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作家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父与子"的思考,使其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更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学会独处     
由于"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7.
流浪是后殖民语境中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库切是后殖民语境下一位重要的流浪作家,其流浪有自身的特点——殖民者的流浪。库切通过对文化身份的关注与忧虑,对殖民话语的颠覆以及跨文化整合写作方式的尝试,展现了他对后殖民主义的揭示及批判,显示了他的流浪文学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8.
《男孩》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的童年自传体小说.本文对《男孩》中的叙事给予修辞性解读,分析其中的人称语法、声音的多重性以及叙事距离在叙事进程中对于读者判断的影响.笔者认为,库切以第三人称他者面目取代经验自我,保持声音的多重,同时控制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目的是为了突显出文本的意义始终处于德里达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库切小说的批判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鲁迅解剖的是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库切揭露的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南非的罪恶,但二者在本质上则是一致的。两位作家均暴露了文明的虚伪,展示了人性中的嗜血、奴性、瞒和骗,从而体现出作家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冷峻的民族自省精神,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人类的大爱。  相似文献   

20.
张娟 《现代语文》2004,(9):15-16
2003年10月2日,瑞典皇家学院将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南非作家库切,其获奖作品为<耻>.伴随着库切的获奖,世界出现了"库切热",对<耻>这部获奖作品更是众说纷纭,毁誉参半.通过对<耻>的阅读,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多重主题的小说,它蕴藉丰富,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耻>之所以能征服诺贝尔文学奖的诸位评委,从诸多侯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概与此有相当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