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近代内忧外患,从思想上来讲是处于急剧转变的历史时期。文章从教育学术观、教育教学观、教育知行观和教育人才现等角度来阐述中国近代早期教育思想的转轨,及其在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可以充分体现中国近代教育创新的时代精神,阐明中国近代思想转轨与创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与杜威的“从做中学”都是针对当时国内的教育弊端提出的教育改良方法,有着相同的哲学与认识论立场,都是深受实验主义思想影响的产物,都有改造社会的理想追求。同时,陶行知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唯物主义知行观的影响,一贯重视知行关系,并且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3.
纵观知行观的历史演进,知行关系问题是知行观的核心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知行观来纠正教育中知行关系所谓的先后、难易、轻重、动静问题,从而使教育者的知与行、学习者的知与行以及互动型的知与行达到教育情景中的“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荀子的道德观,以及与其他学派的不同点;充分肯定了荀子重视学习,强调实践的当代意义。论证了荀子知行观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和尊师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易晨冉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4):110-114,124
杜威和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理解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对他们的"知行观"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得出他们对知行关系的理解的鲜明共同点就是强调知行的统一,而且坚持行的优先性原则。他们的"知行观"切中时弊,对指导人们端正做学问的态度,纠正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和知而不行的学术浮躁心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观是立足于实践的科学环境观、先进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绿色生活消费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自始至终要遵循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知行统一的总体要求;遵循和贯彻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教育原则与“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程颢、程赜所创立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其中以“理”为本体、为核心而建立的理学体系,“真知必行”、“知行相合”的知行观,“万物有对”、“动静相因”、“动静不离”“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中庸之道”、“大中之道”的中道观,“理”与“欲”、“义”与“利”相互关系的理欲观、义利观。以食为本,轻赋宽役,使民有时,仁政德治,规过养德,读书明理,因材施教,去疑求新,贵在自得等思想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思想,我们应当合理地去取,为建设现代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8.
强调知行的统一,为学和践履的一致,是中国德育思想的重要特点。邓小平同志的德育理论汲取了“知行统一”观的精华,对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也从“知行”两方面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总的和具体的要求。本文就如何贯彻落实《大纲》,怎样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借鉴中国教育思想的“知行统一”观,从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要求、道德行为的示范、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行为的评价四方面进行探讨。一、大学生道德行为要求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要求应符合…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王夫之的童蒙教育以"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石,以对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与规律的认识为前提,以先入为主、以预为先、蒙以养正和施之有序为原则,致力于启发引导、培养儿童的自觉精神,重视儿童志向及兴趣的培养,主张运用"因材而授"的教学法,大力倡导唯物主义的知行观———"行可兼知",重视教师嘉言善行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等等。这些思想对加强当代中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王夫之的童蒙教育以"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石,以对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与规律的认识为前提,以先入为主、以预为先、蒙以养正和施之有序为原则,致力于启发引导、培养儿童的自觉精神,重视儿童志向及兴趣的培养,主张运用"因材而授"的教学法,大力倡导唯物主义的知行观———"行可兼知",重视教师嘉言善行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等等。这些思想对加强当代中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In his central educational work, The Science of Education (1806), J.F. Herbart did not explicitly develop a theory of listening, yet his concept of the teacher as a guide in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the learner gives valuable insight into the moral dimension of listening with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Herbart's theory radically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assumed linearity between listening and obedience to external authority, not only illuminating important distinctions between socialization and education, but also underscoring consequence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listening in educational relations. In this inquiry, Andrea English argues that critical listening in teaching contributes to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arner. To do this, she examines Herbart's view of the teacher's task as a moral guide in the realm of moral education. English contends that reexamining Herbart's theory of education (a theory that is, for the most part, no longer discussed in Anglo‐America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an productively inform our understanding of moral education in democratic and pluralist societies.  相似文献   

12.
严复把教育看成是救国的根本。他在正确解决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从中国教育的症结入手,通过强化教育救国观念,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改进基本的教育方法,实现其教育救国的主张。严复教育救国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严复对西方教育文化认识上存在着矛盾性,二是对教育的过分依赖,忽略了政治变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严复是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先行者,其英语教育理念的形成,除时代影响外,还与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其英语教育理念是在争辩中形成的,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从日文转译西学的做法,力主通西学必先习其语言文字,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面对守旧派的各种质疑,他据理争辩,反复论证中国人学习外语是正确而必要的选择。他善于从中西文化比较和交流的高度审视外语,对于近代外语教育具有导向式意义。“会通中西”是其语言文化观的核心和灵魂。严复英语教育理念独具理论深度,在英语教育及整个外语教育史上皆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意义,应在语言文化学大视野中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4.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理论认为:对话是解决教育中不平等现象的重要途径,其理念对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开展对话教学需要彻底转变“师本位”的观念,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之上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胡瑗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胡瑗厘清了治理国家与发展教育的复杂关系.首开“明体达用”先进教育观的先河.首创分斋教学制度,提倡“因材施教”与”亲历游学”等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了融洽的教学双边氛围。胡瑗教育思想与实践主要有三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创新.只有在继承过去的同时不断地创新未来,才能不断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前进;二是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以理性思考来决断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的科学态度;三是实干的实践精神。内化“明体达用”教育理念.就要找准与现实的结合点,创新内涵.抓好德育与教学两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严复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论的先驱,独特的求学背景是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基础。其以译书为媒介倡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以“三民”教育为救国之纲领,以学习西学、开展科学教育为救国之良方。其教育救国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至深,对当今教育改革、“科教兴国”仍不失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克里夫·贝克在价值教育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从研究的主题来看,他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价值教育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敏感把握,以及对价值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系统构建。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研究的社会背景是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回应和价值澄清理论的纠偏,反省伦理学是其研究的重要哲学基础,价值态度教育、价值发展模式和对话式价值学习与教学共同构成贝克价值教育理论的内容。把后现代主义见解应用于价值教育理论研究,用美德伦理来缝合多元主义教育,以及把美好生活作为价值教育的导向对于当前学校开展的价值教育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教育潜质的价值体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围绕网络游戏的概念、分类、特点、一般定位以及网络游戏在教育中的潜质展开并探讨了网络游戏与教育的关系,指出教育网络游戏是克服网络游戏持续发展瓶颈的新出路;并据此剖析了教育网络游戏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同时以虚拟学习环境为应用范例,简要分析了一个游戏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9.
This repor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that is applicable for science educators. It first offers a brief analysis of empir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 literature, followed by six science concept learning constructs based on the whole brain theory: gaining an understanding of brain func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onsciousness; mind maps, mnemonics and other learning devices; concrete multisensory experience; higher-order creative reasoning via a multimedia-infused environment and positive emotion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It is vital to the future of results-based education that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cognitive learning proces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signing instruction. This research offers science educators neuroscience-backed information as a foundation to develop results-oriented curricula and teaching methods. Future research could further extend an empirically driven educ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20.
教育评价现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依据,对高校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引和调控功能。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多以实施绩效评价为主,但是绩效评价理论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因此以绩效评价为主的高校教师评价需要引入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观,从而关注高校教师的整体性发展,关注其专业化成长,关注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的良性发展,促使评价真正成为教育主体发展和进步的工具,最终回归高校教师评价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