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盟誓贯穿清入关前满洲与蒙古政治外交生活,是双方政治、军事关系之主线。盟誓在蒙古归附、满洲入关这些重要历史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会见西藏格鲁派(藏传佛教教派之一,又称黄教)领袖索朗嘉措,互赠封号。格鲁派由此在漠南蒙古地区迅速传播,并借助于蒙古势力,在西藏的教派斗争中渐处上风。1616年,漠西蒙古卫拉特各部正式接受藏传佛教格鲁派。1634年,蒙古末代大汗察哈尔林丹汗败亡。1644年,崛起于东北的满洲入关,占据中原。17世纪中后期,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各  相似文献   

3.
“新满洲”是清大宗时期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搞清这一问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太宗时期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特征。本文拟通过清入关前的有关档案,结合清代官修史书和私家著述,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清朝作为以满洲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丁忧制度的制定上,一方面借鉴了前代成例,另一方面体现出其民族特殊性,兼顾到满汉文化传统与习俗的不同,对满洲、蒙古、汉军、汉人官员的丁忧期限与丁忧期间的待遇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制度源于文化,也是文化传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体现形式之一。清朝的丁忧制度,一方面是具有规范作用的制度条文,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反映着满洲统治者对本民族以及汉族文化传统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7.
盟誓又称起誓,在神权崇拜的社会里,这项古老的制度带有监督、裁判的法律作用。盟誓制度起源于夏商时期,在周代比较活跃,在周初政治、军事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阶级统治及诸侯国建立联系、处理事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盟誓又称起誓,在神权崇拜的社会里,这项古老的制度带有监督、裁判的法律作用。盟誓制度起源于夏商时期,在周代比较活跃.在周初政治、军事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阶级统治及诸侯国建立联系、处理事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清入关前由一个偏居东北一隅的少数民族政权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努尔哈赤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措施,正确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其中努尔哈赤在入关前对蒙古关系的处理尤为成功,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10.
八旗满洲 清代八旗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俗称“满洲八旗”。所属除满族成员外,满洲佐领下亦有少量蒙古、汉人,并单独编有蒙古佐领35个、半分佐领2个,鲜朝佐领6个,俄罗斯佐领、番子佐领各1个。八旗满洲的地位优于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是八旗组织的主体。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初置四旗,每旗下以300人为一牛录,设额真1人  相似文献   

11.
胡康林 《云南档案》2011,(11):25-26
盟誓档案的形成可以从不同时期、形成仪式、形成类别进行理解。天府、盟府是管理盟书档案的主要机构;管理盟誓档案的官员有大司寇、太史、内史、司会、六官、大师、外史、司约、司盟等。盟誓档案在先秦时期发挥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的记录作用及法律凭证作用,在后世则发挥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满族先世女真人原是散布于明朝辽东边外的一个以骑射为长技的小民族。 17世纪初迅速崛起 ,建立了清朝 ,并改族号为“满洲”。 16 4 4年 ,清朝定鼎北京 ,这成为满族人入主中原内地 ,统治包括汉族在内的众多民族和辽阔疆域的开始。关于明末清初的中国人口 ,难以精确统计 ,估计至少在 1亿以上 ,而在当时“从龙入关”的 2 1万八旗男丁中 ,真正出自满洲血统的只有 5 .5万余人 (见安双成《清初编审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译》,载《历史档案》 1985年 4期 )。历史上 ,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 ,虽然都曾入主中原 ,但满族人以如此悬殊的力…  相似文献   

13.
清朝统治者标榜骑射为家法,视骑射为满洲最紧要的传统.但是,一直到努尔哈赤时期,才出现"满洲"的说法,1635年皇太极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索伦等多个少数民族纳入同一族名,建号"满洲".  相似文献   

14.
<正>清代起居注制度,始于康熙年间。清入关以前,已有围绕后金汗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言行、按时间顺序用满文逐日记载的记事性档册,也即现存的《旧满洲档》。其记载形式早期多为事后追述,从天命六年起基本形成了按日记事的方式~([1])。但是正如乔治忠先生所说,清入关前的这种记事性满文档册"内容广泛庞杂,不仅记录君主言行,而且举凡战争过程、族内纷争、经济生活、民情风俗、对外交涉、臣僚事迹等等无不收载,是入关前  相似文献   

15.
中共满洲省委是党在东北地区最高领导机构.为加强东北地区的革命宣传工作,中共满洲省委组织出版了机关刊《满洲通讯》和《满洲红旗》,还有指导工人运动的《满洲工人》,以及《工学会期刊》《店员之声》《政治文艺》《斗争》等,这些革命刊物为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和揭露反动军阀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东北地区的党的出版史料研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旧满洲档》与“内国史院档”关系考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旧满洲档》与内国史院满文档册 清入关之前,在创建和巩固其民族政权的军政活动中,还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满文书写公文、记录史事,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满文档册,其中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的记事性档册不仅部帙庞大,而且内容丰富、年代连续,史料价值最为珍贵。这些入关前的记事性满文档册,在其编写、保存和留传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两种典籍,即《旧满洲档》和内国史院满文档册(后简称“内国史院档”)。 1.《旧满洲档》。清入关前的满文档册,在清廷入主中原之际,随同其他许多文件一起运到北京,一直存放于内阁库中。乾隆六年七月,鉴于当时所见及的三十七册入关前满文档册多由无圈点老满文写成,清高宗谕令编辑一部老满文字书,以作为阅读满文旧档的工具。十一月间,这部字书基本完成,大学士鄂尔泰等在进呈该书时奏称:“再查此档因年久残阙,既期垂之永久,似应逐页托裱装钉,为此谨奏请旨。”这个提议得到批准,于是,三十七册旧档得到裱装,并编以《千字文》的字号。但这次编号乃信手拈来、漫无顺序,如清太祖朝记事最早的一册编为“荒”字,在《千字文》中为第八字,而清太宗朝的一册却编为第一字“天”字号。  相似文献   

17.
陈力 《兰台世界》2013,(21):19-20
相对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汉军成立的时间晚了许多。八旗汉军诞生于皇太极时代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汉军的技术优势之外,汉军成军与皇太极大战略和皇帝专权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刘岳 《图书馆学刊》2012,(8):115-116
结合古代盟誓制度,从盟书被深埋、沉湖或火燎的处理方式,考察盟书文献制作的目的,说明盟誓文献的盛行与春秋战国时期频繁举行的盟誓有密切的关系,秦汉以后,政府的盟誓仅限于形式,其盟誓文献逐渐没落。  相似文献   

19.
河东巡盐御史制度创制于明成化九年(1473),满洲入关后沿袭此制度,同时清统治者不断为此制度注入"满洲"成分。顺康时期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经历了"明制"的沿袭与"清制"的建立,雍正朝的制度变动是以"因人寄事,差随人动"的人事变化为特点。雍乾之际,为了适应优待满洲人的需要,乾隆帝确立了新的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制度终结。明清河东巡盐御史变迁呈现的"河东路径",说明"回应现实"应该是明清制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顺治元年(1644),清入关定都北京,《满文老档》原本作为重要典籍被带入紫禁城,深藏于内阁大库,密不对外,鲜为人知,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乾隆六年(1741),距新满文替代老满文已有100多年之久,当时能够阅览和看懂《满文老档》原本者已寥寥无几.据说,乾隆皇帝对此深感不安,唯恐长此以往人们会遗忘满洲文字的来源,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