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人通过追溯孕育李渔演唱理论的话语背景作为前提,试图通过解析李渔演唱理论的审美内涵,最终得出清代李渔演唱理论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文人色彩"浓厚。  相似文献   

2.
针对李渔的戏曲作品和《闲情偶寄》一书的研究,集中在戏曲理论与小说创作的关系层面,对于李渔的"指挥理论"涉及甚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从《闲情偶寄》中探寻"优师"作为"指挥者"的意义,以及指挥理论对古代戏曲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马文 《兰台世界》2014,(2):121-122
针对李渔的戏曲作品和《闲情偶寄》一书的研究,集中在戏曲理论与小说创作的关系层面,对于李渔的“指挥理论”涉及甚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从《闲情偶寄》中探寻“优师”作为“指挥者”的意义,以及指挥理论对古代戏曲的拓展.  相似文献   

4.
李笠翁是17世纪中国杰出的戏曲理论家和一位不可多得的科普作家。他的专著《闲情偶寄》,自居室至庭园,举凡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无所不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科普小品集。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详细研究了李渔《闲情偶寄》艺术中关于艺术设计方面的内容,结合李渔的人生经历,解读了其在艺术设计方面的诸多宝贵理念  相似文献   

6.
王少华 《档案》2011,(5):36-41
一、改造历代编剧杂说以求规范题材 一些治中国戏剧史的学者常把《闲情偶寄》看作是与王骥德《曲律》相对峙的作品,认为是李渔对《曲律》不满,而有订正续补的意思。从戏剧史的发展过程来比较明末清初这两大戏剧理论专著的审美异趣,对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渔(1611-1680),一生跨明清两代,饱受战乱之苦.中年家道中落,靠卖诗文和带领家庭剧团到处演戏维持生计.《闲情偶寄》是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主要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八个部分.本文主要根据李渔的《居室部》探究李渔的居室设计思想.全文共三章,通过对李渔所处时代背景下居室设计思想的分析,对《闲情偶寄》居室部中设计思想的研究,获得对现代居室设计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文人李渔代表之作,作品中详细论述了生活设计和戏剧艺术,展现出中国古代生活最细腻和最闲适的一面。李渔的居室设计艺术理念表达出高雅的艺术情感和丰富的生活创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后世居室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任文博 《兰台世界》2016,(7):134-136
李渔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怜香伴》是其所创作的第一部传奇剧本。本文对《怜香伴》曲词用韵进行了全面的穷尽式的考察和研究,从而总结出《怜香伴》的用韵情况与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李渔(1610~1680),字谪凡,号笠翁,江苏如皋人。他不仅是明末清初有成就的文学家、戏曲家,而且又是一个著名的出版家和著作家。他当时在文学、戏剧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具有靠文字创作出版获取报酬来维持生活的经历。李渔创作的剧本《比目鱼》中,就塑造了一个与自己身世比较吻合的谭楚玉的形象:“早丧二亲,终鲜兄弟”;  相似文献   

11.
陈功文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1):140-148
清代是《仪礼》学研究的高峰期,《仪礼》文献数量繁富,占整个古代《仪礼》学文献总数的45%。清代《仪礼》学文献研究独具特色:一、践履《礼》学思想,适应朴学思潮;二、自上而下对《仪礼》学研究的重视;三、《仪礼》学研究成果超轶前代。  相似文献   

12.
杨烁 《新闻传播》2006,(5):64-64
具有文献和人文色彩的电视记录片对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上世纪90年代初,记录片曾有过短暂的辉煌:《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毛泽东》《邓小平》成为记录片时代的高峰。其中,文献元素的合理使用让电视片视野开阔,结构严谨。  相似文献   

13.
色彩是动漫电影中最直观最形象的视觉元素,宫崎骏作为动漫大师就善于利用色彩来增强其动漫电影的表现力。以《幽灵公主》为例,分析宫崎骏动漫的色彩叙事对人物、情节、主题的典型性作用,从而对我国动漫电影进行深刻的反思,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谢太平 《编辑之友》2012,(4):125-128
文人论政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近代报刊活动中的一大特色,尤以新记《大公报》最为人称道,其成功得益于独立的资本市场化运作、与政党政治保持适度关系以及报界的特殊状况。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可以说,传媒普法功不可没。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栏目,还有《法制日报》、《南方周末》等传媒都是法制宣传的排头兵。法制报道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炉 《新闻世界》2012,(8):180-181
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丈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26年9月至1928年9月期间的社评中,总结出该时期《大公报》的立论基础和写作特色,并折射出《大公报》一批丈人所坚持的“文人论政”思想。  相似文献   

17.
百年《大公报》最辉煌时莫过于新记时期,新记《大公报》既达到了文人论政的巅峰,又成为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先行者,其"四不方针"的提出义正言辞、铿锵有力,揭去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面纱,又赋予文人论政以新的生命力。如果说新闻专业主义是新记《大公报》新闻思想的基础,那它所传承的文人论政就是其新闻思想的本质精神,两者在中国这一复杂多变的环境构成中交织相融,成就了它的辉煌,使之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个时代的华章。  相似文献   

18.
文人的冬韵     
冬天携着寒风冷雨翩然而至,到处一片山寒水瘦、天地苍茫的景象。此时。淅沥的冬雨就在窗外飘洒,我坐在温暖的室内,一边临窗听雨,一边捧书闲读,透过散发着淡淡油墨香味的纸页,去品味文字里别样的冬天之韵。茅盾的冬天是生动有趣的。在他的散文《冬天》中,他回忆了自己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在野外“放野火”的快乐往事。他说:“我们都脱了长衣,划一根火柴,  相似文献   

19.
王昶编选《湖海文传》一书,鲜明地体现了清代汉学家的古文理论,包括经史为本、考据为文、对文体与学问考据关系的辨析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国学教育及留日经历,促使张季鸾完成了问鼎报界所需的光明正大的人格塑造与国内外社会文化资本的积累。张季鸾接手《大公报》后,一手奠定了"文人论政"的传统,从而使《大公报》获得国际荣誉,同时也将其自身的新闻事业推至最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