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曾经的海外华人作家,虹影在小说中以跨文化的叙事视野对于多元文化进行了思考和审视,同时用"性爱"为视角来凸显东西方文化差异,并在小说《K》中对道家"房中术"进行了唯美书写。  相似文献   

2.
虹影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是虹影的代表作品,主人公"六六"成长和自我认同的心路历程是虹影本人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具有少女的私密性的特点,同时展示一代人生存的真实境遇和低矮苍穹下的女性群体形象,凸显虹影小说创作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3.
虹影小说的研究大体上形成了以作者和文本(作品)为中心内外二元融合的研究体系,但是该体系下的具体研究则表现出零散性、片面性的特点。外层以作者为中心的研究,把"虹影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视为研究焦点;内层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则着重围绕虹影小说的"主题意蕴、风格特色、叙述技巧"三方面展开研究。虹影小说研究虽然从多角度、多方面展开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研究总体尚缺乏深度性和系统性,还存在较多争议点和薄弱点。  相似文献   

4.
正了解虹影是因为她的小说,见到虹影是因为2014年11月南昌大学主办的"首届新移民文学研讨会",她和我都是应邀参加此次会议的作家和研究者。站在我面前的虹影和其很多书上所附照片中的她看上去没有明显区别:卷曲的刘海,长发披肩,身材苗条,笑起来脸上满是羞涩,一点都看不出她是196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岁月在她身上似乎未曾留下明显痕迹。而她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海外华文作家,虹影自身的创作经历以及文本被接受的过程,在当代文学界具有独特性,形成了"虹影现象"。本文在文化视域下观照"虹影现象"中的文化内涵,探讨虹影跨区域双重文化背景下写作所产生的现象、文本的文化内涵以及身份体认、欲望书写等问题,把"虹影现象"置于文化视域中观照,力图为虹影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可爱的骨头     
《阳光搜索》2005,(6):62-62
被誉为“80后”代表女作家的苏德的长篇小说《钢轨上的爱情》得到了马原、虹影两位重量级作家极高的评价。在为这部青春小说所写的序中,大师级作家马原说:“终卷那一刻,我能给苏德的只有两个字:佩服。”诗人出身、具有全球影响的作家虹影则以诗一般的语言来评价这本书:“整部小说充满美感、青春的气息,那种种挣扎彷徨,犹如火车在引领我们穿越一个与现实相关又是虚构的世界,让我不得不惊叹一个22岁作家的才华。”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以虹影书写女性成长的小说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的分析为基点,论述虹影对于女性在成长中的生存境遇和主体性生成过程的深入思考。通过对于概念的厘清从而确定研究对象,探讨虹影的女性成长书写在她的写作中的定位。对虹影小说中女性成长的背景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试图探究虹影小说中女性成长背景的特殊性及其存在的模式。并从虹影的几部代表作中的女性形象来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映照。  相似文献   

8.
旅英作家虹影的自传体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我叛逆品性的成因,在对城市贫民生存视域的本真还原中,隐含着作者对苦难历史的理性思索.  相似文献   

9.
“作为艺术,这本小说充满文字的快感和张狂的野性;作为境遇,卑微的个人在命运掌中无奈挣扎。”这是作家虹影对小说《水乳》的评价。作家盛可以笔下的人物,有着窘迫的命运和不安分的灵魂,在灵与肉、情与理之间惶惑、寻觅、流浪,从而构成一幅幅变动不居的人性画图。  相似文献   

10.
旅英作家虹影的自传体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我叛逆品性的成因,在对城市贫民生存视域的本真还原中,隐含着作对苦难历史的理性思索。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虹影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女性为主角,塑造了大批女性形象,她的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本文试图借助相关女性主义理论,以她的三部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K》《上海王》)为例,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讨虹影小说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2.
虹影是当代中国文坛中备受争议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往往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及华丽的言辞来表达女性对自身生存价值的追寻与认可,在作品中蕴藏着浓厚的女性意识。虹影的小说通常将女性置于一个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借助历史与现实的差异,将自身代入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使文学作品与自我身份惊人的重合,以自身的意识与对社会的理解,塑造了女性生命意识权利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育(上)》2010,(5):158-159
作家虹影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读到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当时觉得小说结构看似乱,但乱得有艺术,读来爱不释手。尤其是小说中写到‘两个女人独自住在伦敦一座公寓里,这个意象一直在我心里,成了一个梦,或许有一日自己也能成为她笔下的自由女性,住在伦敦,体验那个崭新世界里的一切。”虹影说,  相似文献   

14.
毁誉参半的女作家虹影的两本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都是作家心灵深处开出来的“爱之花”。从《饥饿的女儿》到《好儿女花》完整再现了作者由于无法正视身边的“爱”而“出走”又转而“引归”的全部历程,表现了作家生命的成熟与爱的书写视角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走出巴蜀,名扬海外的虹影无疑算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最富于争议的作家之一。从《十八劫》与《饥饿的女儿》因所谓的重复出版而官司缠身,到《K》的一连串诉讼风波,这似乎便是她襁褓时就被人在法庭上抛来抛去的某种宿命。这种宿命也表明了虹影血管里始终流动着与众不同的叛逆与异质的血液。不管怎么样,从诗人到小说名家的虹影始终在以一种中性之笔,心怀宗教般的虔诚,演绎出一幕幕人生舞台上的悲情剧。  相似文献   

16.
王侃 《文教资料》2008,(19):13-15
旅英华人女作家虹影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一改她以往作品虚幻、诡秘、冥想的风格,以朴实自然的语言,现实主义的冷峻笔调,真实地记录了个人成长的经历和体验.本文通过对小说中"饥饿"这个中心意象的分析,揭示了"饥饿"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女性以及她所处的整个时代的压迫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虹影作品的创作主题繁多,情感交织。其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在叙述个人经历的同时,更具女性成长主题的言说。小说主人公在生理和心理上经历了大饥荒时代的饥饿,更在无形的父权制压迫下受到外界他者的否定,所有的遭遇构成了虹影“失乐园”式的悲情成长过程。但是,虹影逃离家园,凭借自己的固执和倔强,超越了成长的局限,终获自我主体性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末,旅英华人女作家虹影以另类作家的姿态现身文坛。她在中西交汇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女性主义写作,以个人化的观察表达世界。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用华美绚丽的文辞表现了浮世悲欢和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生命体验,作品中既有现实生活的写实,也有形而上的人性探索。  相似文献   

19.
作品信息     
正虹影新作《米米朵拉》献给女儿虹影近日携一部奇幻作品《米米朵拉》重回大众视野。这部耗时5年反复打磨的小说,是虹影送给女儿的一份礼物。《米米朵拉》以想象力和爱搭建了一个有着宏大空间和时间的故事框架,用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讲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母女之爱。虹影介绍自己这本书最初的想法只是给女儿讲一个跟儿童被拐卖有关的故事,开始下笔写的时候才发现这不是一个儿童书,只是用了一个儿童小说的外壳。所以这本书  相似文献   

20.
虹影的小说中有大量的父女关系的书写,在这些父女关系的书写中主要包含了两种悖论性的基本元素:"寻父"与"弑父",两者相互纠结,矛盾重重.小说的主人公(以女儿为主)由于"无父"的身世创伤以及由此带来的现实和精神的困境,迫切期待"父亲"将她们带离这种"无能为力"的"泥淖之地".于是,"寻父"成为她们生活的动力与目的所在.但是,"寻父"的无望,成为弑父欲望的另一书写形式,伴随着弑父而来的是无尽的忏悔和依恋.虹影的这种悖论式的书写,与其创伤性的童年经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