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李渔的戏曲作品和《闲情偶寄》一书的研究,集中在戏曲理论与小说创作的关系层面,对于李渔的"指挥理论"涉及甚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从《闲情偶寄》中探寻"优师"作为"指挥者"的意义,以及指挥理论对古代戏曲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我国古典园林艺术趋向于成熟,李渔的《闲情偶寄》的问世成为当时园林艺术发展新的高峰,其中也融汇了戏曲的特征,并展现出多元化美学价值。本文以《闲情偶寄》作为研究内容,发掘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李渔(1611-1679),字笠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同时又是戏剧创作和导演的实践家.他晚年写成的《闲情偶寄》等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戏剧创作、演出各个方面的问题.全书结构严谨,气度恢宏,始如抽丝剥茧,终至意绪幽远.由于李渔谙悉编剧技巧,熟知剧场关节,精通戏剧法则,了然观众心理,所以在《闲情偶寄》里提出了一些常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曾数次读《闲情偶寄》,深为李渔对戏剧的精辟见解所折服,每有所感,信笔泚之.现整理数条,求教于万家.  相似文献   

4.
李渔(1611-1680),一生跨明清两代,饱受战乱之苦.中年家道中落,靠卖诗文和带领家庭剧团到处演戏维持生计.《闲情偶寄》是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主要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八个部分.本文主要根据李渔的《居室部》探究李渔的居室设计思想.全文共三章,通过对李渔所处时代背景下居室设计思想的分析,对《闲情偶寄》居室部中设计思想的研究,获得对现代居室设计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李渔是明清时期的戏剧家、生活美学家,《闲情偶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写给市民大众阅读的实用生活美学著作。本文通过对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美学思想,结合当代文化艺术传播的研究,对生活美学的商业化、艺术产业化、消费社会中的艺术功力化提出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详细研究了李渔《闲情偶寄》艺术中关于艺术设计方面的内容,结合李渔的人生经历,解读了其在艺术设计方面的诸多宝贵理念  相似文献   

7.
王少华 《档案》2011,(5):36-41
一、改造历代编剧杂说以求规范题材 一些治中国戏剧史的学者常把《闲情偶寄》看作是与王骥德《曲律》相对峙的作品,认为是李渔对《曲律》不满,而有订正续补的意思。从戏剧史的发展过程来比较明末清初这两大戏剧理论专著的审美异趣,对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文人李渔代表之作,作品中详细论述了生活设计和戏剧艺术,展现出中国古代生活最细腻和最闲适的一面。李渔的居室设计艺术理念表达出高雅的艺术情感和丰富的生活创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后世居室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前年购得一套清人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共13册,断断续续读了一年半,近日刚刚读完。此书可谓是民间视角下的百科全书,涉及各地风土人情及坊间传说、逸闻。手头还有清人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李渔的《闲情偶寄》、沈复的《浮生六  相似文献   

10.
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他物,尤加倍焉。”同戏曲一样,新闻评论写作也应求新。在新闻评论中提出求新的命题,好象没有必要。因为新闻评论的论题是由新近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构成,新的问题包含着新的本质,将其发掘出来,加以评论,作品自然会内容新,主意新。其实,新闻评论写作的现状并不尽然。生活不断发生新变化,有的评论却姗姗来迟,总比生活“慢三拍;”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笠翁是17世纪中国杰出的戏曲理论家和一位不可多得的科普作家。他的专著《闲情偶寄》,自居室至庭园,举凡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无所不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科普小品集。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不少作家动笔之前都养成一定的习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总结出一条写作经验;“作传奇者,不宜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文章“向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复面卧,及寤,援笔成章,不易一字。”他的习惯是蒙被大睡,待一觉醒来,便能“援笔成章”。鲁迅写文章,也不是摊开纸张就写,更不要说  相似文献   

1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韵书是《切韵》。第一部神话集是《山海经》。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第一部建筑学专著是《营造法式》。第一部诗集是《诗经》。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军事著作是《孙子》。第一部图书分类总目录是《七略》。第一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第一部音乐论著是《琴史》。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是《古画品录》。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论语》。我国文学史上的“第…  相似文献   

14.
人们生活在沸腾的现实中,总免不了要对每天出现的社会现象、思想倾向以及生活万花筒中的林林总总进行分析、述评,分清是非,讲明道理,这就是评论。评论是思想战线的巡逻兵,是报刊电台相当活跃的一种文体。评论最忌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天天炒剩饭;评论最贵语奇意鲜,情理并茂,时时出新意。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一段很有见地的话:“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  相似文献   

15.
今人所谓剧本,古人叫传奇。因为剧中人物和事件都十分奇特,过去无人见过或为之作传,现在有人用戏剧的形式把奇人奇事写出来,传下去,所以便给了它传奇这样一个名称。清朝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对传奇作过专门解释:“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可见,传奇传奇,新在一个“奇”字上,有奇方能传,无奇便失去了传的价值。传奇之奇,当然是虚构的。若  相似文献   

16.
一篇杂文,从内容到形式,若无半点新异之处,全是陈年古董,便形似骷骸,毫无生气。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且不论“人惟求旧”这句话说得是否全面,就小品来说,更应冲破常规,以独特的思维方式,个性化的语言,与众不同的写作方法,提出超凡脱俗的见解,激起读者一种不同寻常的异趣。从多方面求新求异意是杂文的主心骨。杂文的求新求异,首先表现在创意上。一篇杂文,能否卓然自立,关键看它的  相似文献   

17.
李笠翁与日本的“戏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想正确把握李笠翁这一文人、作家的实相,我认为有一不可欠缺的重要视点。即他是所谓的“戏作者”。因而不能从极普通的正经文艺而只能从“戏作”的特异水平线上去看待和评价他。 什么是“戏作”呢?简略地说,它是日本江户时期诞生的一种“娱乐文艺、游戏文艺”。李笠翁的戏曲及小说,其内容和性格可与“戏作”等而视之。 笠翁的友人尤展成对笠翁文艺有“用狡狯伎俩作游戏神通”(《闲情偶寄》序文)之评谓。这正击中了笠翁文艺的本质及核心,须注意这一非常重要的评价。这就是说,常发挥且驱使“狡狯伎俩”的笠翁似的戏作者,其实是非常不好  相似文献   

18.
沈新材著1998年间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由“李渔的家世生平”、“李渔的思想品格”、“李渔的创作”、“李渔的文化建树”四章组成,计326万字。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著名的戏曲家、小说家、诗人。词人,还是卓有成就的戏曲理论家、史论家;此外,他在编辑出版、园林艺术、戏曲活动、旅游、教育等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由于他地位不高,思想复杂,过去对他的文化艺术成就评价偏低。本书作者积十余年之功,发表李渔研究论文数十篇。在出版专著《李渔与无声戏)、(李渔新论)之后,又推出(李渔评传),作为李…  相似文献   

19.
在17家古籍出版社中,浙江古籍出版社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肯把工夫下在地方古籍整理出版上——从十年前的“西湖文化丛书”到1992年的《李渔全集》,走了一条有自家特色的路子。李渔是浙江兰溪人,是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戏曲小说理论家兼作家,为这样一位人物出版全集,伴随着中外学术界对李渔的研究,出版社的名声也就“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了,所以,出版界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要少一点宣传腔,多一点“人情味”,离生活近些更近些,与受众亲些更亲些,致力去拨动受众情感的琴弦,引起心灵的共振,以发挥最佳的社会效果。这已成为当前新闻界的共同认识。为此,就需要将高雅健康的情味情趣,熔炼在新闻思想性之中,给新闻的指导性铺垫一块可读、可亲、可信的基石。否则,新闻就难以产生“润物绌无声”的潜移默化之功。一人情指的是人的情感。《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人情味常常体现这种情感。清初著名戏剧理论家、美学代表人物李渔,在《闲情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