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读书法     
《辅导员》2012,(Z1):32
子日:温故而知新。因此,开篇之前,请同学们一起读读下面的诗句: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相似文献   

2.
朱熹和培根,这两位哲人相距几百年,也不同属一国,岂能相较?然而,由于两位先哲对“读书”一事,都谈过许多,且各有见地,从比较中,也许于已于人都不无启迪。 朱熹(1130—1200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作为自宋至清中叶封建统治思想及教育的“正宗”,对后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文艺复兴时英国的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物,既是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先驱,又是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章家。著有《学术的发展》(“The Adrancement of Leacning”)还有58篇随笔,《谈读书》(“On Studies)就是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3.
读书九法     
不久前答复一位同学关于如何读书的问题,现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1.尽量借图书馆的新书。这个“新”不是出版日期的“新”,是书的内容对应时代的新,也就是当代的比较著名的学者写的比较有价值的书。一般学校里对这类“新”  相似文献   

4.
“举一反三”读书法,出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论语·述而》。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大学国文序》中也说:“常言‘举一反三’,国文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导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足见,我国古今教育,都很重视“能触类旁通,启发实多”的“举一反三”读书法。  相似文献   

5.
6.
我的本领很多,看家的本领是什么呢?看书。书,大家都会看,可是这里面的巧妙各有不同。英国文学家、思想家、诗人柯勒律治,他讲看书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海绵型,读书时他可以把看到的内容全部吸收,然后又几乎原样吐出来,有点荒腔走板,可是基本上能够消化吸收;第二种是沙漏型,看了和没看一样,一无所获,只消磨了时间而已;第三种是滤袋型,精华的部分全漏走了,剩下的都是糟粕;第四种是大宝石型,他读书不但自己能够得到好处,还能把这个好处传播出去,使别人也受益。这种读者很稀少,很难得。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资借鉴。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八面受敌”法据元人陈秀明《东坡文谈录》记载:“东坡与王郎书云:少年为学,每一书作数次读。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不能兼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事迹文物之类,又别一次求。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语。”苏东坡讲的“每一书作数次读”,每次“且  相似文献   

9.
板桥读书法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诗画家,他不仅有诗、书、画三绝,对于读书法也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一是有记有忘。意思是读书并不是要做到过目不忘,记住所有读到的东西,而是应该记住重要的、需要记住的东西。相反,不需要记住的就可以忘掉。因此,要注意分辨哪些是应该牢记的,哪些是不必花工夫去记的。二是有学有问。郑板桥认为,读书要深思多问,有学有问,才能有所成效。只读不思,只学不问,那是死读书,是书呆子的读书方法,结果只能使自己成为“书虫”,竹篮打水一场空。三是有学有抛。读书要有所继承更要有所创造,要广泛阅读更要有所选择穴世…  相似文献   

10.
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jiang),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曾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建树。结集有《章氏丛书》。章氏23岁那年,离开故乡到杭州求学,进入俞樾(yue)主持的“诂经精舍”。章氏早年读书有贪多求快和急  相似文献   

11.
我建议人们“要自己找路走”,其办法之一就是要常“翻翻”书。每星期抽一定时间去图书馆……乱看看,浏览一下。过了两三个月,你  相似文献   

12.
读书四法     
现在学科分化日趋细微,各学科的研究论著和工作报告也是累累无法计数,作为一个读书者和学者,要想统观和熟知书山学海的所有知识已是不可能的事,实际上也没有完全的必要正确的选择和利用读书的方法,达到学而博已,学而为专和学而精深的目的,越来越显得很有必要追验这者们的成功之道,总结自己学以致用的经验,我认为读书有前后联系的四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四个阶段:即泛读、选读、精读和研读  相似文献   

13.
我爱读书,我从青年时期起就和书本交成了亲密的朋友。我除了爱作点读书笔记之外,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从1957年1月份开始,每读一本书,都记录在一个专门的小本子上,前边记读毕的月日,中间记书名、作者及其国籍,后边记书的字数。 30多年以来,我一年不隔地这样坚持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这个小本子也珍贵起来了。每逢闲暇时  相似文献   

14.
朱熹读书法     
《现代教育》2005,(3):60-60
朱熹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学识渊博,是我国理学大师。其学术成绩的取得获益于他正确的读书法。  相似文献   

15.
提纲挈领读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纲挈领读书法 ,简称“略读法” ,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 ,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略读与“精读”和“快读”相对而言 ,是从阅读的粗细详略来区分的。精读与略读的区别 ,简而言之 ,精读求深度 ,略读求广度。“精读如读书 ,则深沟坚垒 ,得地能守者也” ;“略读如看书 ,则攻城争地 ,开拓土宇者也”。精读要求理解率在 90 %以上 ,阅读时常用朗读、吟诵等方法 ,每分钟只能读 2 0 0字左右。略读要求理解率在 80 %左右 ,须用默读 ,初中生每分钟可读 2 50 - 50 0字 ,高中生约 60 0字 ,大学生约 70 0字 ,成人 80 0字左右。精读要咬文嚼字 ,反复揣摩 …  相似文献   

16.
名人读书法     
茫茫书海,择其善者而读,是每一位读者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了解历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大有裨益。不求甚解法这是晋代陶渊明的读书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是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相似文献   

17.
名人读书法     
《今日教育》2012,(4):59-59
1.鲁迅的读书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  相似文献   

18.
蒙田读书法     
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家。在蒙田的一生中,始终把读书当作一件愉快而有  相似文献   

19.
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决”: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