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 新闻来源保密”是指为向记者提供有关新闻事实的线索、情况、资料的采访对象保密。通常情况下 ,为了证实所报事实的真实性 ,记者在报道中是要交代新闻来源或新闻根据的。但是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记者在报道中需要使用业务技巧有意识地隐去新闻事实的来源或根据(隐名消息来源) ,不公开线索提供者、被采访对象的可能被识别的有关信息 ,如工作单位或所在学校、家庭住址、职务职称、有关证件号码等等。这是因为 ,在采访过程中 ,被采访者为了说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可能会谈及一些内幕情况或涉及自己和某些人的名字 ,有些内容一旦披露 ,将会…  相似文献   

2.
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  相似文献   

3.
刘自贤 《新闻传播》2006,(11):29-31
保护新闻来源权,是指新闻工作者有权不向外界透露提供消息者的姓名和身份,不公开新闻来源渠道,也包括不向外界提供未发表的资料和信息。保护新闻来源权是新闻工作的本质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广泛地收集新闻信息,就必须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有源源不断的新闻来源。只有消息提供者积极主动地向媒介提供消息和线索,新闻工作才有源头活水,新闻媒介才能充满活力,新闻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否则,媒介就会与社会隔绝开来,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4.
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在现场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大量的新闻都是事件发生后记者迅速赶往现场采访获得的。为了既能迅即进行报道.又不以偏概全、误导读者.交待新闻来源成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马飞 《记者摇篮》2006,(6):43-43
过去对新闻的真实性许多人都不太重视,这恐怕因为,在记者和编辑看来:“我说的都是真的,你应该相信,这不应该成为问题。”如今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这个理由就根本站不住脚了。新闻失实或许是因为记者有意造假;或许是因为无意间的偏听偏信;或许是因为新闻源本身发生了变化。对后一种失实如果记者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则,即交待清楚新闻来源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怪就怪在,有些记者知而不行,固常常吃些哑巴亏。巧妙交待新闻来源,避免失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在新闻中注意交代新闻来源既能使读者知晓新闻事实是从哪里来的,又能增强新闻的可…  相似文献   

6.
在任何一本新闻教科书中,都反复强调新闻中五个W的重要性,记者采写新闻也遵循着这一原则。但是,我国新闻界编采人员对交待新闻来源并不重视,认为只要交待了新闻的几个重要要素就已具备了真实性,加之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较高,很多新闻稿件虽然没有交待新闻来源,也基本上没有人产生较大的疑问。但是,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广大群众经济意识、文化意识、政治意识都有了本质的飞跃,读者对新闻写作的准确性、权威性、规范性、科学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和读者愈来愈高的要求,新闻媒体应该强调每条新闻,尤其是重大新闻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新闻,都应该交待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7.
新闻来源主要指为记者(通讯员)提供新闻报道所需要的情况和资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含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地方。除报道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件之外,新闻撰稿人在报道新闻事实时,不可能不用新闻来源提供的材料,很难离开新闻来源的帮助。正如西方记者所说:“没有一个记者可以超出他的新闻来源。”交代新闻来源是使消息更为客观公正、更为真实可信的重要措施。受众在接受一则新闻信息时,除了关心信息的具体内容外,还想知道这则信息是谁(何单位)提供的,进而判断出信息提供者的权威性程度,并  相似文献   

8.
采访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采访时除了要善于察言观色、进行现场观察外,了解采访对象心理也相当重要。特别是批评报道的采访,犹如短兵相接,少不了斗智斗勇,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既要对记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节,又要采取相应方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两方在采访过程中互相协调配合,提高采访工作效益,达到圆满的采访目的。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非常活跃,而这种活跃的程度又与采访对象在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有的新闻同行把它称为“新闻座位”,按采访对象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中人物、局外人物;素材提供人、素材佐证人;顺意人物、不顺意人物等。座位不尽相同,意愿不相同,会导致他们临访心理活跃程度,乃至接受采访的意愿。显然,批评报道的采访对象,除了素材提供人和部分佐证人外,作为报道对象的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批评的对象,难免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汹涌澎湃的技术革命浪潮中,现代科技世界浩如烟海,日新月异。作为一个新华社驻外科技记者,如何根据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和新闻报道的特点,摄取第一手新闻,避免转发他国的一般性新闻报道,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何加强第一线的深入采访,发挥驻外记者的优势?笔者在新华社华盛顿分社担任了三年多科技记者,面对这个问题,有时感到茫然,犹如雾里看花,若明若暗,似花非花。但也有点滴体会,片缕随想,信手写来,供诸君参考。专访,是国际科技采访的重要形式之一。无论是现场专访,或电话专访;也无论是人物专访,会议专访,或展览会专访等,记者以根据我们国家独特的新闻报道角度和要求,向采访对象提问,直接得到其新闻来源不可能提供的第一手新闻信息还可以在采访  相似文献   

10.
中外记者在新闻采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技巧可谓丰富万千。西方记者因为工作中的竞争和压力,对新闻来源的争夺,对付各种采访对象以及虚荣和记者自我  相似文献   

11.
朱艺波 《传媒》2003,(5):40-40
新闻来源把关的难度 一、急功近利,仓促审稿。在信息年代中,新闻界竞争激烈,各媒体争先恐后地抢新闻,追求时效和信息效应。有的记者编辑选择标准出现了偏差,只注重新闻材料的新奇性、轰动性和独家性,全然不理会其内容的真实可信度。对于新闻来源提供的材料,既不质疑,也不向当事人、亲历者核实,就给予刊登,匆匆见报,假新闻于是出笼,酿成严重失实。 二、偏听偏信,主观臆断。某些记者编辑对新闻来源的把关不是本着公正、全面、客观的态度,而是凭主观意识臆断,对一些新闻来源盲目听信。有的记者采访不深入不仔细,只听一两个人谈就满足,不是“沉”下基  相似文献   

12.
记者采访主要是通过提问、同采访对象交谈等言语交际形式实现的。正如美国记者杰克·海敦所说:“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别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采访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把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语言称为采访语言。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在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3.
封面链接     
(《美国新闻学评论》2005年2月-3月刊)双重打击《时代》杂志记者马修·库柏由于不愿意透露秘密消息来源,可能面临长达18个月的监禁。过去两年半内,美国法院共向20多位记者发出传票,要求向法庭公开消息来源、采访记录以及其它资料。美国新闻自由的招牌——调查性报道正步入困境。专家分析,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是9·11之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新闻的管控,反恐战争其实也是一场反对新闻自由的战争。新闻界正高举《宪法第一修正案》和公众知情权的两块盾牌,在法庭为维护公众利益和记者权利而据理力争。然而,美国公众对此却似乎并不领情。2004年民意调…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是向客观事物做调查研究,而客观事物往往是通过采访对象来反映的。采访对象在接受新闻采访过程中,有时会生发兴奋点。这就给记者提高采访效率提供一个契机,同时也为新闻创优提供了条件。记者在采访中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并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就会抓到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因此,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应当成为记者新闻采访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记者唐·怀特黑特在《简明扼要并非易事》(见《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一书,新华出版社出版)一文中说:“一篇好的报道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指写作要具有对话的特征———仿佛记者正和读者交谈,记者采用这种方法,可避免使用呆板的句式和令人费解的措词。许许多多的初学者往往想方设法按新闻腔的风格写作,其实简单陈述句本来是可以使他们的报道交待轻松一些,作品更容易为人阅读的。他们的这种做法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如果一篇报道朗朗上口,那么它读起来就会流畅、自然。你要是不相信这一点,那么你就试着…  相似文献   

16.
吴悠  孙起 《声屏世界》2003,(3):24-25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媒体通过批评、揭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和一些丑恶现象,引导舆论力量,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但是批评性报道又是最容易引发利益冲突和纠纷的。如果记者的报道引起了关注,有关职能部门要求透露其消息提供人,而消息提供人又在事先要求记者保证不泄露他们的真实情况.那么在此情况下,记者是否应该为其保密?本文旨在以邱氏父子的遭遇为个案,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防部长迪克·切尼1991年9月12日与新闻界的代表举行了会谈,双方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军方对新闻界采取的限制措施上各持己见。参加这次会谈的《达拉斯晨报》发行人伯尔·奥斯本透露说,6家美国主要新闻机构的负责人在会谈中告诉切尼,他们对美国军方在战争期间对新闻采访作出的安排“非常不满”。切尼本人对此理应十分了解,但他在涉及军方对新闻稿件进行“安全审查”、军人“护送”记者采访和所谓“记者团制度”等问题上没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真实性在读者接受的层面往往表现为真实感。新闻文本要让读者产生真实感,除了被报道的事实必须真实,记者要进行扎实的采访,还与他们在文本写作时运用的策略和技巧有关,如明确交代新闻来源、尽量少用全知叙述视角、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等。  相似文献   

19.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媒体通过批评、揭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和一些丑恶现象,引导舆论力量,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但是批评性报道又是最容易引发利益冲突和纠纷的。如果记者的报道引起了关注,有关职能部门要求透露其消息提供人,而消息提供人又在事先要求记者保证不泄露他们的真实情况.那么在此情况下,记者是否应该为其保密?本文旨在以邱氏父子的遭遇为个案,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多国部队在科、沙边境与伊拉克士兵交锋时,新闻记者们和美军军方公共关系官员在后方也闹得不可开交。新闻记者们最近提出,在海湾战争中存在着“信任沟”,即军方发言人提供的消息和记者所相信的事实间具有一些差异。记者们主要抱怨的是军队指挥机构提供的新闻要素不全和对新闻界采取控制态度。“他们正在制造信任问题。在他们做的每件事上你都能看见当年越战时的影子”。记者奥托·克雷什尔这样说。“军方控制新闻的效果与他们所希望的正相反”,《洛杉矶时报》的约翰·巴尔扎也说。在沙特阿拉伯聚集着几百名记者,但能去沙漠中采访部队的只是极少数,剩下的则要靠那极少数人组成的联合报道小组所发布的报告和军方每日举行的记者吹风会提供的信息来进行报道。在吹风会上,军方往往回避实质性的问题;而联合报道组提供的消息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