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是“人文性”。什么是人文性?简言之,就是关注入,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价值。这便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审美”特征。因为惟有通过审美,才能实现对人的人文关怀。认真揣摩新课标,不管是直接的明示还是间接的暗示,从头至尾都是大段大段有关“审美”方面的要求。这说明,新课标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新要求,我们完全有必要重新审视、调整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高中学生应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丰富的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和探究能力,增强民族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任务,规定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功能应当是促进学生发展,具体说,就是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且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为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把语文教育提升到审美教育的高度特别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审美教育放到了首位,要求高中学生具备“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关键是提高语文教师的美学修养。  相似文献   

6.
周军 《中学文科》2007,(1):50-50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现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出现,让我们脱离了枯燥的诗学课堂,使古诗学习成为“有趣、有味、有意”之事。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新课标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教学中,将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人文渗透有机整合是达成新课标“语言”、“思维”同步发展这一愿望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的话强调:人不论做什么,学诗都是很有必要的。可见学习诗歌,不仅能带给我们知识,还能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部分中学生学古诗词兴趣不是很高,一方面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在于老师的引导是否有效。要扭转学生的”古诗文过时”观,关键在于培养学习兴趣。面对新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将历史和文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素养,而且与《新课标》中语文的课程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不谋而合,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7-9年级的阅读,明确提出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现阶段使用的七年级课文有大量的古代诗文,现代诗歌和“文笔精华的”都要求熟读成诵。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采用诵读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2021年广西正式进入新一轮的课改,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迎来了重大的挑战。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基本都与阅读有关;“课程目标”要求“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  相似文献   

12.
“民族——人民文学”理论是葛兰西“文化霸权主义美学”的重要内容。葛兰西提倡把全民族文学统一的基点放在人民之上,形成既是民族的又是人民的文学,反对对人民漠不关心的文学倾向。“民族——人民文学”既不是毫无审美可言的政治说教,也不是脱离政治的纯艺术,它是审美性和思想性、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文学批评和文学遗产继承上都应注意文学的审美性与思想性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信为明清戏曲兴盛的基本原因有二,一为始终坚持面向中下层群众的审美趣味,又不放弃必要的文化导向的“雅俗共赏”;其二为中国戏曲基本美学特征在于,承袭中国美学重“神似”轻“形似”而形成的舞台艺术的“虚拟之美”,与民族审美风尚契合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这种文化导向和美学内蕴可以视为文化转型期的“古典法式”。  相似文献   

15.
体育达标是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最终归宿。新课标明确指出:“对学生体育课的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从新课标下的评价方法和具体操作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占主导地位。“新课标”对阅读和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诠释:“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有教师指导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看了此文,我想起在“新课标”中看到的一段话,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要关注传统节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  相似文献   

18.
孙晓利 《教育艺术》2005,(12):23-23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已成为音乐教学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音乐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成败。音乐教学要真正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出发点,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要求。如何引导学生达成这一素养目标的培育要求?可以在使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紧扣审美,进行微处鉴赏、比较鉴赏、创作评论及文学作品,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稳步促进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朱源 《考试》2009,(6):109-109
有关“新课标地理教材应用”问题是新事物。许多教师对此还很陌生,故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新课标地理教材中案例的运用方法,分析了怎样通过案例教学,实现学生的“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