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宋时期大量外来移民涌入福建三明地区,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族群结构,促进了经济开发,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三明地区在客家发展史起了重要作用,三明行政区的隶属关系频繁变动使得该地区的文化分区十分复杂,影响了三明地区的客家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2.
研究民族地区行政区划,总结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历史经验,理顺民族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对于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调整方式,对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对当前民族地区进行的撤自治县改市(区)和"一体化"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根据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其社区教育培训的功能,使其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生产具有明显的生产要素替代效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改变了我国劳动力的地区分布状况,引起我国东西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逆转,削弱中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能力,动摇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基础,直接阻碍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移出。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滇东北地区(昭通地区、曲靖地区、昆明市的东川区及寻甸县)学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清王朝在这一地区大力兴办书院、义学,培养了很多本地人才,改变了这一地区的风俗习惯,提高了昭通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边疆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推动了昭通地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本地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新课改既沿袭着国家范围内新课改的复杂性,又产生了自身独有的复杂性,两者共同形成了民族地区新课改的复杂性景观。遵循民族地区新课改的复杂性及其变革规律,根据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实际,充分依靠民族地区课程变革主体,切实提高其变革意向和变革能力,走民族地区特色化的新课改之路,是有效推进民族地区新课改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是当今世界各国推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功经验。民族地区高校基本上是与所在地区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注重从地区的实际出发设置学科、专业、培训所需人才。本文在概述高校产学研合作基础上,探讨了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并提出了民族地区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8.
金代黑龙江地区城镇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建立后,黑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长城南北之间的贸易日益繁荣,不仅加速了黑龙江地区急剧的封建化,而且也大大地推动了这一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有关金代黑龙江地区城镇发展的考古资料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地区已发现的金代古城三百余座,这批资料是研究黑龙江地区古代城镇最可靠的物证。  相似文献   

9.
清朝前期 ,在遣戍制度下 ,大批流人被发遣到黑龙江地区 ,为黑龙江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来自于经济、文化较先进地区的人力资源 ,为黑龙江地区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经济结构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流人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劳作下 ,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开发。不仅实现了“筑城驻兵、屯田永戍”的军事目的 ,更为黑龙江地区的进一步全面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原因,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其它民族地区。本文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进而探究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试图找出一条适合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但全国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地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在产业布局与结构、企业规模、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的经验,对加快西部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民办教育发展与政府管理的新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管理策略,必须要研究民办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是我国特殊的教育国情。一直来,我国教育中存在着的城市教育价值导向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在研究民办教育管理策略的时候,应该把民办教育看作是把广大农村沉重的人口包袱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也由此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3.
明朝中后期,广东地区的对日走私贸易比较活跃,形成南澳等走私贸易港口,很多商人还通过广东的港口前往日本贸易。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活跃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方面,正德时期,抽分政策首先在广州实行,这实际是变相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性,中日贸易也乘机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随着葡萄牙人盘踞澳门,澳门成为广州的外港,大量的货物经由澳门输往日本,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处理"公"、"私"关系的主张主要有三种:"公之至上"论、"私之优先"论及"公私相济"论。此三种主张的产生,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致力探索合理"公"、"私"关系模式的理论勇气,也凸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处理"公"、"私"关系上的智慧。尤为重要的是,对传统"公"、"私"关系论的探索,不仅使我们把握到传统"公"、"私"关系观的基本特点,而且可获得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私"关系具有参考价值的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诉案件在立法上分为三类,第二类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占的比例很大,但却经常出现问题,导致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得不到有力追究、被害人权利不能救济,社会舆论对司法不信任,社会安定性受到侵蚀的情况出现。其原因在于立法在具体操作制度上的欠缺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两大难点:一是证据难、二是被告人出庭难。鉴此,一是要在公诉制度上建立起严格的证人制度,以带动自诉案件的进步;二是在侦查环节取消直接转自诉的方式,改为在审查起诉环节告知被害人自诉权。  相似文献   

16.
公私观念源于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各种公私观念的核心是为了解决公与私利益之间的矛盾。中国早期公私观念中推崇"大公无私",贬斥"以私害公"是一个基本取向,并由此衍生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公私观念模式的基础就是实现和完善"公",以公为中心,以公为主体。尚公意识被后人不断地优化,成为人们的政治信念、道德理念和价值目标。公与私在现实中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中,公私合一、公私兼顾是难以实现的,公与私始终处于背反的境地。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冲突上,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准则是以"公"为先,只有一切为了公利,维护公利,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最终使得"天下为公"成为社会行为的根本准则,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道德行为规范,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分类管理改革的推进,现有民办高校将真正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不同的法人组织。法人属性的差异,意味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机构的调整和变化。从公共性视角来看,目前我国现有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私人性特征,表现在治理目的、治理主体、治理机制等方面。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来说,其内部治理从私人性转向公共性,是现代大学公共属性、民办教育政策导向、获取公共财政支持的综合使然。提升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公共性,应形成树立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的,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建立公平、透明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当前的道德生活中,实际上存在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先私后公、私利至上等五种公私观,它们是自古以来各种社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沉积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公无私是共产党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要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集体主义,包含先公后私和公私兼顾的道德观念,它是面向全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当前的道德建设应当把倡导先公后私、公私兼顾作为常抓不懈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政府在中央苏区实行了社会保险政策,为劳动者提供各种生活保障。中央苏区以国家企业、合作社企业、私人企业以及在商店、家庭内服务人员等劳动者为参保对象,保险类型比较齐全,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死亡保险等。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事业是边区政府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从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出发,开创的适合发展经济、满足广大人民利益的一个伟大工程。在边区,合作社事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公营到民营、再到公助民办,从消费为主到生产为主的三次转变,并在体制模式、管理方式、依靠力量、服务对象等方面实现了自身的创新,适应并推动了边区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战争年代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